自己學習兒童心理的同時,我也實在痛感我的孩子也應該讀一點心理學,幫助他們來和我溝通,也和別人溝通。尤其對于我敏感倔強的兒子,我希望他能夠幫助我來更深地走進他的內(nèi)心。
初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兒子是不肯看的。我猜他是從書里看到了暴躁易怒的自己。不過,這幾天,看他開始和妹妹搶這本書了,我猜在內(nèi)心里,即使敏感倔強如他,也還是希望別人能更多地理解他吧。
于是有了今晚的這樣一場家庭會議,媽媽記錄:
軒軒:
1. 觀察: 今天下午妹妹幫助一些小朋友打我了。
2. 感覺: 我很生氣,我感覺妹妹背叛了我。我覺得妹妹不應該站在別人一邊,不應該背叛我。
3. 了解: 我覺得那時候妹妹也很生氣,因為當時我在桿子上轉(zhuǎn)的時候撞到她了。
4. 請求: 妹妹,以后可不可以不要在沒聽我解釋之前打我?!
玲玲:
1. 觀察: 朋友們叫哥哥猴子,也許是因為夸獎他靈巧,可能是因為哥哥氣他們了。
2. 感覺: 哥哥追他們的時候很兇,我覺得哥哥想打他們,所以我要保護他們。
3. 了解: 也許哥哥不想別人這么夸他,哥哥有說不出來的氣。
4. 請求: 哥哥,你以后不惹別人和我行嗎?我會和朋友說也和哥哥做好朋友的。
觀察->感覺->了解->請求,涵蓋了認識自己,也感受別人的過程,幫助孩子用更正面的方式來解決自己的問題。也許他們的認知還是初步的,不過已經(jīng)明顯開始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問題了。我要做的,就是繼續(xù)幫助他們不斷地練習,不斷地加深他們對自己和別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