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英文和中文一樣,理解和表達能力的獲得都是與外界互動的結果,只不過我們的環(huán)境是中文強勢,有足夠多信息量,中文理解和表達得以持續(xù)的養(yǎng)成并壯大,而英文的信息量太少了,靠自然獲得然后再逐步生成理解和表達的能力,可能性是零,所以需要媽媽、爸爸早期啟蒙,中期給予規(guī)范性的學習,直到孩子具有一定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借助機構、教程、大量閱讀形成良好的自我學習和應用能力了,那么咱們也就放手了。
樓主的寶寶還小,第一要務是不要認為自己是英語渣,也許和其他媽媽相比稍弱點,可是和寶寶比一定是大牛??!之所以這么說,其實想表達的是媽媽一直且永遠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榜樣和信心源泉,啟蒙段的英語,媽媽是完全勝任的,媽媽先不放棄不回避,才能充分地、無時無刻地給寶寶啟蒙,如果擔心自己發(fā)音、詞匯量少等等,過早給自己設限,不知不覺中就走到了依賴外部資源(app、培訓機構等)的路上,這些不能隨時隨地給予反應的英語啟蒙不叫啟蒙,還白白浪費孩子應該啟蒙的大好時光。
零基礎、小月齡的寶寶啟蒙就是一個語言的啟蒙,這個階段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體現就是明白聽到的字詞句并能夠做出回應,能夠用單詞和簡單的句子表達自己就可以了。
理解力和表達力的培養(yǎng)遵循從簡到難、從實到虛,和孩子認知發(fā)展相符的規(guī)律去做,堅持就好了。
中文是字、詞、句的順序,英文也是同樣。以寶寶為中心,從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觸的物品、進行的活動(動作)開始,幫孩子積累一定的名詞(物品、地點、人物稱謂)、動詞(平時常做的)、少量的形容詞(大小高矮好壞等),幾個常用句型(This is/not, I am/not , Yes/No)的理解和表達,這個過程用實對實(實物/實際動作對應單詞)的方法最有效,等到這個基礎有了,再進入簡單的親子閱讀、分級閱讀、繪本閱讀時,才真正開始閱讀理解力和表達力的培養(yǎng)階段,但是前面的對英語感受基礎很重要。
理解力和表達力,深挖下去是一個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孩子有了基礎詞匯后,對看到聽到的英語能夠有英語的反應,這個時候開始系統(tǒng)地進行理解和表達的進階學習和引導,到這個階段現在有非常多的資源,思維導圖、閱讀理解技巧訓練、原版閱讀后的小測驗等都是。
現在我們原版閱讀一般都是先從讀圖配文的開始,我們家那個時候一定是先圖后文,因為圖基本上不需要選擇語言系統(tǒng),看見什么是什么,理解上很直接,看到對應的文字時,才會在語言系統(tǒng)上做相應的選擇和判斷。引導小朋友會看圖,會從圖中看到什么是主要的,從連續(xù)的圖中看出變化的規(guī)律,感受中間到關系,再對應到相關的句子時,理解能力的初級功夫就有了。 這個過程,理解的是詞義、簡單的句子間關系,分級讀物的設計就是這樣階梯式進行。逐步的變換圖片的復雜程度、故事發(fā)展的跨度,增加句子的長度、句式的變化,其實都是增加信息量,而這些就是要孩子通過自己的理解將它捕捉出來的,有一些抽象的詞也就自然而然的理解了,比如next, then, last。?
小花生里大家比較推崇的raz ?我們家沒用過,我在朋友家看了abc 三個級別,確實不錯,那個小朋友很喜歡,她會通過比較圖片的變化和句子的變化來鎖定圖與詞的對應關系,這個就是一種理解力。?
最后我自己娃身上的感觸,理解與表達,都是思維能力的建立,這個是不分語言的。平時培養(yǎng)孩子觀察力能夠感受變化,引導孩子理解時間先后與事物發(fā)展順序、因果關系,搞得清主要、次要,那么對以后的閱讀理解會起非常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