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水如:父母之課】
孩子不是自己的所有。孩子也不可能會是成為自己的所有。孩子只是孩子自己。而我們所能做的便是,在孩子年幼之時,代替上帝(或說:老天爺/大宇宙/大自然)來去給予暫時性的照顧。
在這期間,成人要竭盡所能地去成長自己,讓自己完善,讓自己優(yōu)秀。一點點地優(yōu)秀。而這優(yōu)秀與成長,更多是先發(fā)生在自己的內(nèi)心深處。后,在外邊的世界里頭,如名利地位等,才能有所承載。
不然,上天給予內(nèi)心不夠茁壯的自己一個大禮物、大的世界,那禮物與世界,是會擊垮自己的。被壓垮的成人,是給不了孩子好的照顧的。試問,一個身小力小的小孩,能否抱起那么一個大水缸呢。
提及“成長”,很多人就想到那高不可攀的玄,其實,成人自己的成長,是很具體的,是可在日常點滴中實現(xiàn)的。
如,不要去嘲笑一個人,哪怕那個人說的東西,讓我們覺得多么的不可理喻,或與大眾的認知,多么的不一樣。有時,高手往往會是反權(quán)威、反大眾的。
據(jù)說,“孔雀舞女王”楊麗萍年輕時,在訓(xùn)練時就對舞蹈老師說,你的孔雀舞不對,我的才對。在那時候,換作平凡你我,大概會是嘲笑楊麗萍目中無師,狂妄自大了吧。但偏偏她這樣的人,就成了“孔雀舞女王”。
其實,路是有很多的,如書法,我接觸過幾個書法行家,他們所用的紙張,都是大不同的,學(xué)習(xí)的路徑,也往往會是有所不同。然,那主流的學(xué)習(xí)路徑,即是臨帖,所用紙張多為宣紙。我并不是說臨帖與宣紙,不對。而是說,這不是書法的唯一呀。
那有人不免要說,那書法書籍都是這么寫的呀。打開書法書,那一本本的古書,確實是那樣記載的。但要清楚的是,那書也是人為的呀。而每個時代都會丟掉那么一些書。我們沒法保證,丟掉的書,不會是真金白銀,留下來的作品,不會是次品。
實際上,據(jù)我對“書”的了解來看,那丟掉的書中,極有可能會是參雜有最真的那一部分。好東西,不留墨。亦或說,不是每個行家,都會留墨于世的。或,名人不一定持抱行業(yè)的精髓,而持抱行業(yè)精髓者,不一定會是行業(yè)的大名人。
如當(dāng)代,進入正規(guī)出版社的書,往往會是舍掉一些珍貴的文稿。而出版后的書籍作品,流入大眾書市,那是有條件的。這就決定了某些珍貴內(nèi)容、珍貴書稿,會是落入民間而不得世,不傳代。不然,為何說那出有《尋訪終南隱士》的終南草堂堂主張劍鋒,在成為編輯之后感慨“文字都變成謀生的東西,就是賣文字嘛”。(文.圖/安水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