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寶寶從出生起就開始英語啟蒙,目前25個月,我的實踐經驗是可能會導致兩種語言的輸出有一定延遲,但是對兩種語言的輸入和理解沒有影響。對比帶來的好處,比如因為從出生就接觸兩種語言,所以不存在不接受英語的問題;掌握英語是跟中文一樣的自然習得而非刻意學習,能自然地具有英語思維,使英語成為第二母語,我認為這樣的延遲可以接受。
我的建議是英語啟蒙越早越好。
=================我是分割線==================
下面說說我家的具體情況。從我家孩子出生開始我就經常在日常生活中對她說英語,平時也會給她講一些英文繪本、念英文兒歌,做游戲也經常用英語開展。悠悠開口叫爸爸媽媽還是算比較早的,在10個月左右就能有意識地叫爸爸、媽媽、奶奶,但是在后續(xù)的接近一年的時間里,新的輸出非常少,最多就是會說幾十個詞,跟別的孩子成串往外蹦的那種一比較幾乎都快忽略不計了,直到22個月左右語言能力才開始有明顯的發(fā)展,中文能慢慢地說三個字、四個字的句子了。跟同齡人對比一下,算是稍微晚了一些。
但是在聽懂話方面,也就是理解性語言的發(fā)展是沒有影響的。中文英文都能聽懂。孩子10個月左右的時候,用英語跟她說站起來或者把什么撿起來,這樣的指令都能完成。基本上中文能聽懂些什么英語就能聽懂些什么。但是中文的語言環(huán)境實在太強大了,過了1歲半以后,慢慢地能感覺出來,中文能聽懂得更多一些。到了目前25個月就更明顯了,理解性語言的差異直接反應在表達性語言上,中文能輸出七八個字的句子了,英語還只能輸出單詞。
在決定對孩子進行雙語教育之前,我也跟題主一樣思考過類似的問題,我把我的問題和思考寫出來供大家參考討論吧。
1、?中文和英文同時說,孩子會混淆嗎?特別是我的英語遠遠達不到母語水平,有些我也不會說的就只能用中文表達,這前一句英語后一句中文的,孩子真的能分清嗎?
很多研究顯示(Werker, Yeung, & Yoshida, 2012; Palmer et al., 2012; Pascalis et al., 2014),嬰兒可以識別所有全世界語言的音素發(fā)音差異,而這種能力會隨著孩子越來越多地暴露于某一種特定語言而逐漸減弱。也就是說不同的語言有著不同的音素發(fā)音差異,但是嬰兒可以區(qū)分這些差異,將聽到的語言自動歸類。咱們大人分不清,不代表孩子也分不清,孩子可是自帶學習語言的超能力啊~同時研究還顯示(Kuhl, et al., 2011),雖然單語環(huán)境成長的寶寶在6-9個月就可以區(qū)分語音音素,但是到12個月左右,他們對第二種語言的音素識別能力就開始減弱。與之相反的是,雙語環(huán)境中的寶寶在6-9個月還不能很好辨識兩種語言的語音音素,但是10-12個月時,他們就可以很好地辨識兩種語言的語音音素了,而且只要雙語環(huán)境繼續(xù),他們的這種能力就會持續(xù)發(fā)展,而這種能力單語寶寶就相對較弱了。
??這點我也多次驗證過,跟孩子講一句話,然后問我是用英文還是中文講的,孩子每次都能說對,無一例外。同時雖然目前孩子一個大字不識,但是對于書上的文字是中文還是英文也能很輕易地識別。
2、?我的英語也就是大學6級水平,平時說話肯定難免會有語法錯誤,口音也肯定有問題,不能做到絕對純正,那我平常經常跟孩子用英語交流會不會把孩子的口音給帶跑了?
在我下定決心對孩子進行雙語教育前,這個問題也困擾我許久。后來我想,我和我隊友都來自講方言的省份,我們父母從小就跟我們講方言,有明顯口音,但是我們的普通話都說得比較標準,沒什么口音。這是為什么呢?我想這是因為我們除了跟家人用方言交流以外,我們在電影、電視劇、新聞聯(lián)播、廣播等各個渠道都能接收到標準的普通話輸入,這些無形中不斷糾正我們的發(fā)音。所以同理,只要我們給孩子提供足夠大量純正的原汁原味的輸入,英文視頻、音頻、外教等,孩子的發(fā)音也會得到不斷地修正,所以關鍵是要提供大量發(fā)音標準的輸入。至于語法問題,其實平常我們在生活中講漢語也是語法錯誤很多的,只是沒人去計較。按照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正確的語法可以從大量的文字閱讀中獲取,所以只要孩子的閱讀量足夠大,再加上刻意的語法學習,這個問題應該也是可以解決的。
現(xiàn)在孩子才25個月,這一點我還沒有機會去驗證。
=================我是分割線==================
以上就是我的思考和截止目前的實踐經歷。歡迎來微博找我玩,一起在孩子的成長中結伴前行。微博、小花生同名賬號:悠悠英語啟蒙實踐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