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簡介:繪本圍繞一頭名叫蘇丹的犀牛為線索,以其三次斷角經歷呈現(xiàn)傳奇一生:犀牛角是犀牛的王冠,第一次斷角是童年蘇丹目睹了媽媽被偷獵者斷角、屠戮;第二次斷角是成年蘇丹在捷克動物園,不小心在木柵欄上撞斷犀角,犀角重新長出來,但是因為不需要挖草根、不需要戰(zhàn)斗,犀角慢慢老化成一個圈;第三次斷角是老年蘇丹回到非洲肯尼亞,自然保護區(qū)的人為了防止偷獵者殺害蘇丹而先行鋸掉了蘇丹的犀角。
推薦理由:這是一本中國原創(chuàng)繪本,回顧了世界上最后一頭雄性北白犀蘇丹的真實經歷的一生。不得不說,這是一本誠意滿滿之作,繪本創(chuàng)作團隊親赴肯尼亞當地進行實地拍攝和采訪,近距離接觸蘇丹和他的故事,使得繪本的形象展現(xiàn)更真實動人,也因為圖文作者更多的情感傾入,拉進了與讀者的距離。
另外,繪本的畫風也是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水準的。大開本設計配合通篇的跨頁鋪排,結合絢麗細膩的水彩畫,完美承載了非洲草原的壯闊、犀牛龐大的身軀、犀牛身上的紋理,同時使得動靜的分鏡運用更有視覺沖擊力。繪圖者在全書中通過三種主要色調來呈現(xiàn)犀牛蘇丹的三個人生階段,這也是頗有巧思的。蘇丹的童年畫面,主要采用橙紅色調來展現(xiàn),代表的是媽媽溫暖的愛以及偷獵者的殘暴;中青年這一階段則采用藍色調,代表蘇丹漫長的悲傷和孤獨;老年階段是運用黃綠色調,代表蘇丹回歸非洲后的一種欣慰和溫馨。
閱讀感受:關于動物保護和物種滅絕的主題繪本,其實我們很少給湯圓讀,主要是顧忌它過于沉重悲傷,怕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然而,當我抱著湯圓,用平靜的語調慢慢讀這本書時,她靜靜地聽,目不轉睛地注視著畫面。而且有趣的是,連續(xù)幾天她總要求我繼續(xù)講述這本書。這時候我才意識到,原來孩子也是能接受這類有情懷的繪本,而且也確實有必要給孩子讀一讀。
蘇丹的“小”犀角承載著動物保護和人文關懷這樣的“大”主題,正如作者戴蕓所說“蘇丹已逝,但地球上仍有萬千物種”,懂得去珍惜、尊重和關愛我們身邊的每個生靈,而不是用貪婪剝奪其他動物的自由,用殘忍抹殺其他動物的驕傲,這是需要教給孩子的重要一課。
希望人類從此可以更加珍“犀”,也希望我們的孩子在成長中,慢慢對這個世界有更深入的思考。
后附:蘇丹的犀生簡史
(以下圖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