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看蓋兆泉寫的關于孩子英語規(guī)劃的書,她在書中提到一個理論,就是可理解性輸入,我覺得對于中文閱讀的選擇也很有幫助??衫斫廨斎氲脑瓌t是“i+1”,i是自己的現水平,+1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只加一個1,只加一點點的新知,以達到“可理解性”。我覺得孩子的語文閱讀也是這樣,選擇書籍不能好高騖遠,不要盲目追求名著,也不要盲目相信網上的推薦書目,而是要根據孩子的興趣,在她現有能力和知識儲備的基礎上選擇書籍。
今年暑假學校推薦了四本必讀書目,其中女兒最愛看的是《窗邊的小豆豆》,而最不愿意看的是《湯姆叔叔的小屋》。為什么呢?因為小豆豆說的是孩子身邊的故事,小林校長的教學理念也正是孩子們所期盼的,而《湯姆叔叔的小屋》雖然是世界名著,但是孩子們不了解南北戰(zhàn)爭前的那段歷史,不知道什么是奴隸制度,不明白自由的價值,所以讀起來難度很大,興致不高。
其實,無論孩子還是成人,閱讀的選擇與自己的閱歷、經驗和知識儲備相關,如果超出了可理解范疇,會大大增加閱讀的難度。難度過高,孩子們跳起來也夠不著,就很容易在閱讀中失去信心,難以體會讀書的樂趣。我個人認為,閱讀的培養(yǎng)要由淺入深,要充分利用現在的豐富的資源去給孩子的閱讀鋪路。
前期,我一直想讓女兒接觸些歷史書籍,就塞給了她一本《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這本書在當當網同類書排名第一,好評率100%,但她就是不感興趣??晌乙恢闭J為“讀史明智,知古鑒今”,太希望她了解中國的歷史了。我動用了各種資源,想各種辦法,先是在網上下載優(yōu)秀的歷史故事給她聽,又給她看關于中國歷史的漫畫書,在這之前我是十分排斥漫畫書的,女兒從小到大基本上沒讀過漫畫書。經過大量鋪墊,前幾天,女兒主動拿起放在床頭好長時間的《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讀了起來,心情好的時候,還會給我講講歷史故事,比如孔子韋編三絕,商湯網開一面,管仲的民以食為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