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大男孩被幼兒園小男孩“欺負”了?真替“媽寶男”著急!

2014
2019-6-24 15:11 原創(chuàng) · 圖片4


01

在麥當勞目睹了這樣一幕,幾個大大小小的孩子正在游樂區(qū)里玩著投影在地上的踩泡泡游戲,歡叫聲此聲彼伏......

這時,一個七八歲大的孩子退出了游戲,向他的爸媽走去,只見他邊說著什么,邊用手指向游戲區(qū)里一個五歲左右的男孩。

很快,孩子的父母都站了起來,走向坐在我旁邊一位穿白襯衫的女士,她正在用手機給游戲區(qū)里的孩子們拍視頻。

大孩子的媽媽先開口:“你家孩子把我兒子的臉給抓了。”

白衣女士放下了手機,一臉茫然,“啊?是嗎?”

大孩子的爸爸更是怒氣沖沖,“剛才你兒子上來就抓我兒子臉上了,你看把他給抓的,抓成什么樣了?”

白衣女士趕緊上前察看,“受傷了嗎?抓哪了?”

我也湊過去看,卻并沒有發(fā)現(xiàn)大孩子臉上有任何傷口或抓痕。

大孩子的媽媽:“好像是抓到眼睛了。”

白衣女士聽到有點緊張,“是嗎?沒事兒吧?”

可是,大孩子的眼睛除了哭得有些紅,也并沒有看到有什么其它異常。

這時,白衣女士招手把自己的兒子喊過來,這是一個五歲左右的男孩,形容瘦小,兩個孩子站在一起身高體形相差懸殊,哭泣著的大孩子高出一個頭還多。

大孩子媽媽沒等白衣女士說話,就先俯下身對小孩子說:“你抓到他了,你看他哭的,你跟他道個歉,好嗎?”

小孩子怯生生地說:“對不起?!?/p>

大孩子媽媽柔聲跟大孩子說:“你看他都道歉了,別哭了?!?/p>

大孩子卻哭得更大聲了。

見這情形,大孩子的父親又沖白衣女士母子倆大聲嚷嚷起來:“玩游戲就是玩游戲,抓人干什么?!”

小孩子有點害怕,緊緊抓住媽媽的手,往她身后躲去。

大孩子的爸爸又把矛頭指向白衣女士:“你也不看著點!你兒子把我兒子抓成什么樣了!”可沒等白衣女士說話,他又轉(zhuǎn)身沖大孩子丟下一句:“哼!今天自己跑回家!快走吧!”說完揚長而去,徑自去麥當勞外面騎著摩托車走了。

大孩子的媽媽拉著大孩子也趕緊出門,一路步行遠去。

白衣女士轉(zhuǎn)回頭,發(fā)現(xiàn)我在看她,無奈地沖我作了個表情,低頭詢問自己的兒子:“你剛才為什么要抓他?”

小孩子:“我不知道,我沒有抓他呀。”

白衣女士:“那你是不小心抓到他的嗎?你以后得注意,別一興奮就伸著手亂抓撓的,容易傷到小朋友?!?/p>

小孩子:“嗯?!?/p>

乍看起來,大孩子被抓了,相當于被“欺負”,當抓人的一方無動于衷時,家長替孩子要求對方賠禮道歉也情有可原??勺屑毾胂耄粋€已經(jīng)是二三年級的小學生,在游戲中間被一個幼兒園中班的小朋友“欺負”了,找到家長去哭訴,如果換作是我自己的兒子,那我可真是會替他著急!

02 過度保護容易養(yǎng)出“媽寶男”

這個事件中的大孩子,面對一個比自己矮一個頭的小孩子,從年齡到身高明顯占據(jù)優(yōu)勢,可是,被對方抓了卻既不指責也不反擊,第一反應(yīng)就是去找自己的爸媽,而他的爸媽的第一反應(yīng)就是帶著孩子去跟小孩子的媽媽理論。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們在一起玩耍難免會出現(xiàn)小磕小碰小摩擦,甚至受些小傷,如果并不嚴重,家長完全可以放手讓孩子們自己解決,沒必要事事替孩子出頭,否則會容易讓孩子變得嬌氣,性格懦弱,缺乏獨立人格,甚至培養(yǎng)出所謂的“媽寶男”,其典型特征就是事事問爸媽,一遇到問題或矛盾就找爸媽商量解決。

或許有的爸媽還會覺得“媽寶男”挺好啊,“聽話”、“貼心”,可您能時時刻刻在孩子身邊去保護他嗎?孩子畢竟會長大,會離家,會工作,會結(jié)婚,會有一個新家,如果遇到問題都不懂得處理,自己沒有擔當,他又怎么可能在工作崗位上有所建樹,在自己的婚姻家庭生活中承擔起一個男子漢的責任呢?

所以,孩子間的小矛盾,為什么不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學著處理呢?在我看來,可以讓孩子去跟傷到自己的小孩子面對面說清楚這幾點:1、你抓到我了——2、你應(yīng)該跟我道歉——3、玩游戲的時候手不要亂抓,這樣很容易誤傷到別人。

這么做,鍛煉了孩子的勇氣,也教會了他處理矛盾的方法,而做到第三點更是在讓孩子給更小的弟弟樹立游戲規(guī)則的同時,培養(yǎng)自己的責任感,甚至是一種領(lǐng)導力。

03 適時“斷奶” 別讓孩子間的矛盾升級到成人

德國著名幽默大師?!W·卜勞恩創(chuàng)作的連環(huán)漫畫《父與子》中有這樣一幅畫,兩個小孩打架,打完后各自回家告狀,兩個爸爸都要替孩子出頭,見面之后開始爭吵,甚至打了起來,可再轉(zhuǎn)身一看,倆孩子已經(jīng)又玩到了一起。

其實,孩子間的沖突很容易化解,一會兒吵一會兒好都是正?,F(xiàn)象,這也是孩子們在探索人際關(guān)系的一種方式。

可是,很多家長往往由于愛子心切、護子心切,都會不知不覺間把孩子間的沖突想象得過于嚴重,一看到自己孩子受“欺負”就挺身而出。

還有的家長,把孩子間的摩擦上升到自己的“面子問題”,堅決不能讓孩子“吃虧”。

像這件事當中這位大孩子的媽媽,急于讓小孩子給自己的兒子道歉,甚至都沒有問清楚事情是怎么發(fā)生的?自己的孩子為什么會被抓?對方是有心的還是無意的?似乎一句道歉就可以解決全部問題。

而事實上,出現(xiàn)摩擦沖突,正是讓孩子分辯是非曲直的好時機,不能不問清原委直接讓孩子道歉,而是要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講明道理。

04 請記?。『⒆泳褪羌议L的“投影”

如果說大孩子的媽媽急于用道歉來化解矛盾,屬于“和事佬”型,大孩子的爸爸則是從頭到尾表現(xiàn)得火氣十足,不只是對小孩子母子大聲斥責,甚至最后還把火氣轉(zhuǎn)移到自己的老婆孩子身上,“懲罰”他們徒步走回家,自己則氣沖沖地開著摩托先行一步。

說實話剛開始我有點看不懂,如果覺得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出于心疼孩子要替他出頭,為什么最后又要沖自己的孩子發(fā)火呢?

仔細想想,或許還是“面子問題”在作崇。為了維護“面子”,孩子媽媽急于讓對方道歉;而孩子爸爸則怒氣沖沖興師問罪。畢竟發(fā)生沖突的對方比自己孩子小很多,從孩子被抓,到后來一直哭,都讓這個男人覺得有點“窩囊”吧?

其實,與其在孩子面前用發(fā)火來顯示自己的“男子氣概”,倒不如冷靜處理,來展示自己的家長風度。

畢竟,孩子就是家長的投影。

家長脾氣暴燥,孩子將來也會急燥:

家長遇事不分青紅皂白,孩子將來也會不講道理:

家長沒有禮貌,孩子也很難有教養(yǎng);

反之,

家長遇事冷靜,孩子將來也會理智;

家長生性豁達,孩子也不會斤斤計較;

家長知書達禮,孩子也往往溫文爾雅。

很多老師經(jīng)常會感嘆:一看孩子就知道家長什么樣。俗話也有“孩子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當然,家長這個“老師”的概念并不同于學校中傳授知識的老師,而是耳濡目染,言傳身教的“老師”。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會不自覺地去模仿身邊最親近的人。所以,你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自己首先就要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愛讀書,可你回家是在讀書,還是看手機打游戲呢?

很多家長希望孩子彈琴跳舞英文奧數(shù)寫作圍棋無所不能,可你是否也愿意利用業(yè)余時間付出精力和毅力學習一技之長呢?

很多家長希望孩子對自己無話不說,可你是否愿意耐心傾聽他們的真實想法,和孩子做朋友呢?

很多家長希望孩子自信有勇氣,可遇到事情,你是否相信并讓孩子獨立去處理和解決問題呢?

我們不是天生就會做父母,我們更要感謝孩子,因為他們是我們自己的投影,如果孩子出現(xiàn)問題,那么家長一定可以從自己身上找到對應(yīng)的原因,如果你愿意為之改變,孩子也才會改變。

所以,想改變孩子,首先要改變自己。

和孩子一起成長,才是做父母最大的意義。

(本文為作者原創(chuàng),圖片皆來自網(wǎng)絡(luò))

作者:紫茵

個人微信公眾號:紫茵絮語


回應(yīng) 舉報
收藏1

推薦閱讀

紫茵
紫茵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