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寫完,懶死你算了?!?/p>
“你呀,不笨,就是懶!”
“打個草稿就對了,怎么就那么懶?!”“還沒寫5分鐘就不想寫了,懶就能考100分嗎?”
聰明,就是懶得學習,你是不是也這么認為的?錯的不是孩子,而是你。
請不要期待一匹野馬在圈舍安安靜靜,也不要期待一匹驢子在草原上縱橫馳騁。
你了解他,就不會一味地指責他,而是幫他找到更適合的發(fā)展空間。
每一個孩子天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一朵花。
他可能是經(jīng)常盛開的長壽花,很多人都夸他美麗;他可能是一鳴驚人的仙人掌,偶爾開上一朵,令人驚艷;他也可能是一棵無花果,默默地在心里開了花,最后留下一顆甜甜的果實。
而好的家長,要做的就是給他一個大小適中的花盆,提前埋上合適的土壤,再送到學校去,請老師幫忙澆水、養(yǎng)育。
最好的教育是“因材施教”,最差的教育是“橫向比較”。符合孩子特質(zhì)的教育期望值和養(yǎng)料,才是孩子需要的教育土壤。
人,生而不同。
我們的大腦里有三種“大腦”同時存在,本能腦、情緒腦和理智腦。本能腦在嬰兒期就具備。情緒腦要在青春期的前期才會成熟。理智腦要在成年期的前期才會發(fā)育成熟。
你覺得孩子“不可理喻”、“懶得不像樣子”,是因為你的理智腦成熟了,而孩子并沒有。
而且,不同孩子的大腦成熟度也有很大差別,即使在同一個班級,總會同時存在成熟的小班長,和幼稚的小哭包。對不同階段的孩子,家長要接納他成長發(fā)育的過程。
孩子的特性天生不同,有聽覺型、視覺型、觸覺型,不同的孩子適用的最高效的學習方法也不一樣。有的孩子看一遍就會,有的孩子聽一遍更懂,有的孩子寫一遍印象更深刻。
類似的情況有很多,有的是天賦,有的是后天精力分配,都會造成學習能力的不平衡。
有的孩子擅長寫作,有的孩子寫個作文頭發(fā)都要薅禿了,并不是他多么懶惰,而是他的寫作能力不足以支持一篇作文的要求。
讓一個2年級的腦子去學5年級的內(nèi)容,他不會做,你說他不聽講;他不想做,你說他太懶惰。反過來,如果讓一個成熟的5年級的腦子去學2年級的知識,會怎樣?保證唰唰唰完成任務,你看不到一點兒懶惰的影子。
他不是懶,他只是拿到了一個和他能力不匹配的任務。
我們無法改變學校教學的方式方法和學習內(nèi)容,但我們能改變的是做好家庭教育,培養(yǎng)能力、打好基礎,并接納暫時的能力不足,這些都遠勝過批評抱怨。
對幼稚的孩子來說,學習興趣直接決定學習成果。
對成熟的孩子來說,學習成果直接決定學習動力。
為什么玩游戲樂此不疲?游戲里從沒有NPC批評你打的不好,反而各種金幣獎勵、裝備獎勵、分數(shù)獎勵……分分鐘讓你覺得“我真棒!”,這就是及時獎勵。
一個成熟的大人可以用“未來獎勵”的大目標做到自律,但一個幼稚的孩子只能通過“及時獎勵”讓自己努力學習。
為了理想成為科學家?為了考上清華北大? 當一個目標宏大到遙不可及,時光久遠,就像天上的星星,很難想起來抬頭去看一眼。
孩子的目標要有,但要小。
對于低齡的孩子,“游戲化學習”是最好的方式。數(shù)學跳棋、撲克牌建立數(shù)感;識字游戲、讀繪本學習認字;看動畫片、聽兒歌熟悉英語,他感受到的只有興趣,不是學習,卻直接收獲了學習成果。
對于大齡的兒童,有了之前的學習成果,就像有了臺階,再學習復雜的內(nèi)容也會輕松許多?!耙粚W就會”就是很好的學習動力,享受這個“我很棒!”的感受就是孩子克服懶惰的靈藥。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帶來的成就感代替了興趣,成為學習的最終動力。
但有的孩子,因為之前遇到了很多困難,已經(jīng)失去了學習動力怎么辦?
這個問題的答案有點類似于太胖,就要“少吃多動”,打破能量攝入的平衡。
已經(jīng)失去學習動力,就要“強制學習”,學的比忘的快,打破知識攝入的平衡。這個“強制”可能是來自家長的外力,可能是一個獎勵的誘惑,可能是老師的一個要求,來源不一,但效果一樣。
通過“成功”的成就感帶來下一步努力的動力。
偉大的兒童教育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讓孩子超越自卑、自信且有勇氣,正向支持孩子,讓孩子向上成長,這是每一個父母應該做的。
對于小孩子,小成功可以是背誦一首詩,可以是做對一道題,可以是畫出了喜歡的畫。
對于大孩子,小成功可以是在學校上臺講了一道題,可以是一場小考試的通過,可以是老師的一句表揚。
幫孩子找到動力,哪怕是很小的成功,會帶來下一個稍微大一點的成功,而這個稍微大一點的成功又會帶來下一個更大的成功,就像滾雪球,最終帶來孩子的自信和自尊,這兩個品質(zhì)會成為他一生的動力。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英語老師去家訪,一進門父親正在數(shù)落孩子,單詞聽寫錯了太多,“平時讓你背單詞,你不好好背,怎么那么懶?”小姑娘哭得稀里嘩啦。
老師沒說什么,從書包里掏出來一本《基礎日語》,一本《四年級英語教材》遞給父親:“您看,如果是您,選一課單詞背,您選哪本?”
父親楞了一下:“那我肯定選英語啊,學了這么多年,手到擒來嘛,日語我又不認識?!?/p>
老師笑了笑:“我知道您家姑娘的英語基礎比較弱,可能沒怎么接觸過,對她來說背英語單詞就像是您背日語單詞一樣,都是陌生的面孔,背的慢、錯的多,都是正常的。您與其批評她,不如每天帶她堅持讀英語繪本,見得多了,背起來自然不難的?!?/p>
父親恍然大悟,原來孩子不是懶,而是基礎弱。
如果說學習的孩子是一只“小白兔”, 陪伴學習的家長究竟是一只拍桌子瞪眼的“大灰狼”?還是一只心平氣和又能出謀劃策的“小灰兔”呢?
這個身份轉(zhuǎn)變的關(guān)鍵在于“有辦法”。
你生氣是因為沒辦法解決了,于是你只有憤怒。
不管你是大學教授、商界精英,還是職場打工人,大家都難以面對輔導作業(yè)這種挑戰(zhàn)人類情緒的事兒。
經(jīng)常有新聞報道提到輔導作業(yè)的痛苦。
家長有著急拍桌子骨頭斷了的;有生氣過頭突發(fā)腦溢血的;有半夜三更吼孩子鄰居實在聽不下去只能報警的……
假設,孩子的學習問題你能像這位英語老師一樣一針見血地解決掉,你還會憤怒嗎?
孩子半天寫了三個字,你試著說:“一會兒寫完作業(yè),我們看瘋狂動物城吧?!?你會收獲一個奮筆疾書的娃。
孩子盯著口算題發(fā)呆,你走過去遞上一個計時器,“加油!”你會看到一個繼續(xù)做題的娃。
孩子丟三落四,你遞給他一張清單,幫助他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和任務,你會看到一個更有條理的娃。
因為他是個孩子,面對自己的磨蹭、懶惰、失落……各種小情緒他可能沒有辦法拯救自己,滿腦子只有“不開心”。
他不是懶,他只是在能力上、情緒上遇到了那么一點點困難。
所以,輔導作業(yè),不是坐在旁邊頤指氣使,也不是對著練習冊臉上寫滿不可理喻,更不是像一只次牙咧嘴的“大灰狼”。
而是做一只“小灰兔”,在“小白兔”遇到困難的時刻,在旁邊稍微幫那么一下,小白兔也許就立刻振作起來了。
做一只“小灰兔”的前提是:心中有目標、腦中有理論、手中有資源、腳下有路線。
父母想做好家庭教育,也需要不斷學習,不斷用知識武裝自己,有了這些,你才能收起那只大吼大叫的“大灰狼”,做一個有辦法的父母,陪著“小白兔”一路成長。
你的孩子并不是懶,請停止給他貼上“懶惰”的標簽。
懶不是理由,只是借口。
他需要家長的認可,和社會學校的認可,從家庭開始撥開藏在懶惰背后的真相,從觀察開始了解孩子的特質(zhì)和現(xiàn)狀,匹配孩子的能力和基礎,找到合適的方法和步驟,最終一步步幫助他摘掉“懶惰”的面具,找到真正的自己。
這個過程并不容易,有點像“祛病如抽絲”,需要不斷探尋、反復嘗試。
也許原來5天里“懶”4天,慢慢地變成了3天、2天……也許原來5門課都“懶”,慢慢地有1門功能有了動力,一點點來,只要有進步就期待成就帶來更大的改變吧。
也許這個過程還會有反復,還會有新的困難出現(xiàn),不會那么一帆風順,要相信,我們做更好的父母,孩子才能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