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次發(fā)表于 爸媽三人行 公眾號。
歡迎大家加我微信:18955109452,互相學習!
1:突然間近距離感受牛娃
果爸在沒有面對面接觸一位上海牛娃時,我不關注牛娃,我覺得我家孩子可比我當年聰明多了,一代勝過一代,我很欣慰呀,想娃爹也是985名校碩士呢。即使不小心看到網上的牛娃,態(tài)度也是 —— 一萬個不相信加不屑。
生物博士媽媽和工程師爸爸,識字超過2000個,會畫心肺循環(huán)、神經傳遞等等,喜歡玩微信里的圖片推理。
2歲已經會自己刷牙洗澡了,識字量2000以上,博士媽媽常常被她問倒,24點、數獨已經非常嫻熟。
復旦碩士老媽和清華博士老爸,3個半月開口說話。6個月奪得全省第一,18個月熟背《弟子規(guī)》,3歲潛水,10分鐘學會騎自行車,用英語聊美杜莎和居里,看動畫自學法語。
可是果爸自從見到上海私校牛娃,且和牛娃爸爸聊過,才知道什么是“被認知限制想象力”。
稍微上心一點的知識分子家庭,娃這個水平一點都不奇怪吧。我娃也是自帶中英德三語切換啊,也會認人體內臟骨骼啊,也會畫思維導圖OOP?。ㄎ依砉す罚?,真沒覺得需要多少天分啊。
反正沒見他囊螢映雪鑿壁借光懸梁刺股牛角掛書?。≈苣┻€騎騎馬,打打橄欖球,玩的不亦樂乎。經常我看我的書,他看他的書,我不強迫他做任何事。感覺他一直很開心呀!
完了還不忘給果爸最后一刀:
一個智商100左右的普娃,在知識家庭生活日積月累,耳濡目染到6,7歲,沒這個水平的才叫家教堪憂吧——家長平時都干嘛去了???
2:被碾壓后的挫敗感思考
果爸想想自家的娃,感受到無情的碾壓,降維式的打擊,甚至對牛娃們產生了滿滿的厭惡。
我曾經以為“玩泥巴”之外的一切,都叫“揠苗助長”;放養(yǎng)之外的一切,都叫“虐待兒童”??杉词惯@樣,我和別人眼中的放養(yǎng)也那么不一樣。
我認知中的放養(yǎng):
可是他們的放養(yǎng):
3:開始焦慮,卻無從下手
在虛榮心以及商業(yè)利益的驅動下,一個個“神童”的案例在網上被無限放大,廣為流傳。在朋友圈的聚光燈下,“神童”顯得特別多,特別神。
當看到別人家的孩子:
4歲女孩同聲傳譯;
4歲男孩開始1000以內加法,乘除法;
4歲弟弟和6歲姐姐英語聊天;
5歲男孩能中文自主閱讀;
再看看自家的大傻,開學都上大班了,他是這樣的:
10以內的加減還要靠蒙;
英語學完26個字母、數字和顏色后,瓶頸很久了;
沒啥體育愛好,只喜歡滿小區(qū)亂跑;
試聽了鋼琴課,回來和我說:“媽媽,我不想學——我只想傻玩玩。”
跑得早的孩子不一定跑得久,我這么安慰自己的??墒切睦锊幻夥浩鹨唤z漣漪,是不是我這個不稱職的父母耽誤了自家孩子。對孩子的教育總是一種有心無力的彷徨感。彷徨了很久,糾結了很久,除了自己越來越焦慮,孩子還是那個孩子!
4:我混進了雞娃家長圈
牌友只會催你打牌,酒友只會催你干杯。而雞娃圈的家長們會激發(fā)你教育娃。
在家長圈里知道了……
在家長圈里我讀了……
虔誠的學習著,現在,老大老二英語無障礙free talk。數學啟蒙也同步進行,竟然發(fā)現老二的數學天賦真的不錯,中班的孩子乘除都能很好的理解,沒事還可以談談概率。老大歷史可以和我侃侃而談,背古詩背完還能和你聊背景。以前牛娃做的事情,自家娃竟然也可以做到。
那一刻,我只想說:
網絡上同齡神童或許有夸大成分,但是不代表別人不厲害。后面雞娃的過程中,你會發(fā)現之前看著特別不可能的目標,一步一個腳印,你家孩子也能實現。
但千萬不要一開始讓“同齡神童傳說”擾亂你的心智,打亂你的腳步。你需要的不是彷徨焦慮,而是開始有所作為。你應該和孩子的昨天比,這樣有量化的進步感,讓你更加有動力,也能更好的檢驗你的方法。
然后希望,家長雞娃過程中,特別是小童,一定要興趣驅動。沒興趣,就給孩子創(chuàng)造興趣,學習只是在潤物細無聲中悄然完成。
興趣就是閥門,讓“水”自然流下。沒有打開閥門,拼命在上游增加水流量,孩子一點都不會吸收,更有甚者導致洪災。
5:靈魂式的拷問
談論教育,學位房,小升初,區(qū)重點、市重點,語數英,奧數金牌,鋼琴十級,掐尖兒……可是孩子的興趣,天賦,成長,心理,健康……甚至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難度就可以被忽視嗎?
作為家長,我們到底對孩子的成長,有什么樣的責任?
彷徨了很久,有一天,和一教育專家聊起,他提出了三段論:家長看孩子的發(fā)展,短期看成績,中期看興趣,長期看格局。我忽然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我們要看成績,一個是因為中國的大環(huán)境,二個確實是一個直觀的考量。
但這僅僅是“對知識的掌握”的范疇里的評測,并不是在“知識的使用”上的考量。也許孩子得到的也僅僅只是那么一個成績。
從中期來看,我們或許更應該注重孩子的興趣培養(yǎng),讓他有內驅力去做他想做的事情。努力幫助他找到他愿意從事一輩子的事情。
而在這個過程中,慢慢會凸顯出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自發(fā)性。
而長期來看,與其說是看孩子的格局,其實更是看家長的格局,凸顯出家長的以身作則潛移默化。
而家長的格局,并不是收入高、學歷高、資源多,而是對人生理解足夠透徹,從容應對人生的跌宕起伏。
父母有開闊的視野,用肩膀托起孩子,讓他們看得更遠;父母有寬廣的胸懷,豁達大度,讓孩子的心中能容下天地;父母有博大的情懷,讓孩子擁有遠大的抱負。父母更需要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迷茫的時候可以一起討論,困難的時候一起相助扶持、激勵。
6:家長的圈子決定孩子的人生高度
“一座房子不管怎樣小,在周圍的房屋都是這樣小的時候,住在里面的人沒有感覺出什么不好的地方。
但是,一旦在這座小房子近旁聳立起高樓旁邊,這座小房子就縮成茅舍的模樣了,顯得格格不入。
而這就是隔壁鄰居帶來的“相對剝奪感”。
當你在只有矮樓的城中村,矮房子,你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妥。當然你也很難看的到遠處的高樓大廈。你可以這么平靜心無雜念的一輩子住在矮樓中。
可是當周圍都是高樓大廈,只有這么一棟矮樓,你一定會覺得有點格格不入,甚至想把它推倒重建。
在重建時,萬丈高樓平地起,需要設計,需要夯實基礎,這些都需要和別人一起協(xié)同合作。
所以家長們,趕緊加入雞娃家長圈吧??!
本文首次發(fā)表于 爸媽三人行 公眾號。
歡迎大家加我微信:18955109452,互相學習!
作者簡介果爸
外企IT碼農
華中科技大學工科碩士
倆娃父親、熱衷雞娃;
英語、大語文、數學等雞娃經驗,
期待與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