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木釘
孩子慢慢長大了,我們開始開始希望孩子能夠自理,能夠像個大孩子一樣承擔起屬于他的責任。我們在親密的養(yǎng)育里開始學(xué)著立規(guī)矩,沒想到這副立規(guī)矩的面孔卻把孩子推遠了,或許我們該換一種方式,讓規(guī)則有溫度起來,給孩子既有溫度又有態(tài)度的管教。
1.
“飯前不可以喝酸奶!不行!放回去!”姥姥在客廳對兒子大聲喊著。可是,不一會兒,兒子便拿著一罐酸奶,若無其事地走了進來。
看起來,大吼并不管用,強硬的態(tài)度并沒有讓孩子有所忌憚。我們常常在態(tài)度上特別嚴厲,卻迅速以行動妥協(xié)。你吼叫得越來越大聲,卻越來越?jīng)]用。孩子越來越我行我素,也越來越不把你的話當回事。
我們常常把握不好一個度,生氣的時候過于嚴厲,過后因為愧疚又過于和善。“溫和而堅定”,我們聽得太多,但是在具體操作上,又會失去方向。那么當孩子出現(xiàn)不良行為的時候,我們究竟要怎樣做,才能既保證管教有效,還不傷害親子感情呢?
2.
父母和老師常用的過度控制方式是獎勵和懲罰,但是當大人不在場時又會怎樣呢?孩子們無法學(xué)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比如,閨蜜對她的女兒特別嚴格,女兒也爭氣,品學(xué)兼優(yōu),在爸爸媽媽面前幾乎是完美的存在。但是當她離開父母的視線,孩子本身的一些特點就會顯現(xiàn)出來,不再是那個事事完美的小女孩,她也會偷懶,也會貪玩,也會打馬虎眼,我行我素。
我們想要的是一個能通過自律好好生活的孩子,而不是通過“他律”來約束自己的虛假的孩子。
平日里,閨蜜對女兒非常嚴格,如若孩子不聽話,便會罰站,或者揍一頓,懲罰措施各色各樣。孩子面對爸爸媽媽戰(zhàn)戰(zhàn)兢兢,自然不敢袒露自己真實的一面。
懲罰也讓孩子與父母的關(guān)系日益疏遠,面對爸媽,她很清楚只有乖巧懂事才不會被罰。表面看來,孩子非常自理,自立。但是遠離爸媽,孩子就會是另一番模樣。而且孩子的內(nèi)心極其脆弱,這一點在成年之后會更加明顯。
美國兒童心理學(xué)家魯?shù)婪?德雷克斯說道:“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皥远ā钡闹匾?,則在于尊重我們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專斷的方式通常缺少和善,嬌縱的方式則缺少堅定。
毋庸置疑,每一個在學(xué)習養(yǎng)育的媽媽都是愛孩子的,期待孩子能健康成長。但是如果我們只有一顆初心,卻沒有正確的方法,往往會事與愿違,非但孩子沒有健康成長,反而會導(dǎo)致親子關(guān)系受創(chuàng)。
3、
我們對待孩子常常處在兩個極端,要么過于控制,要么過于驕縱,要么在控制與驕縱之間搖擺不定。
過于控制的家長對孩子特別嚴厲,命令式的語氣最為常見,如果孩子不聽便會勃然大怒。這樣的管教下,孩子沒有自由,沒有選擇權(quán),有的只是被壓抑的憤怒和說不出來的委屈。
過于驕縱的家長對孩子則太溺愛,給孩子無限的自由,在各個方面讓孩子擁有說了算的權(quán)利,甚至家長的行為也被孩子操縱。
這兩種管教都不算是成功的管教,長此以往,不利于親子關(guān)系的親密發(fā)展,也無法提供給孩子一個健康成長的環(huán)境。那么我們究竟要如何做,才能管教與親密并行呢?
4.豆腐嘴 刀子心
我們的表達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語言,一種是行動。
我們常常是刀子嘴,豆腐心。嘴上很厲害,行動表現(xiàn)卻會立馬妥協(xié)。孩子是敏感的,他很快就能洞悉你這種口不對心的行為方式,也很快就能發(fā)現(xiàn)你的軟肋,他知道只要他不停哭鬧,你就會在行為上妥協(xié),盡管嘴上還在喋喋不休,但是孩子已經(jīng)得到了最實惠的好處。如此,孩子便習得了通過哭鬧來操縱家長的行為。
面對這種情形,我們需要做的應(yīng)該是反著來:豆腐嘴,刀子心。態(tài)度始終溫和,但是行為異常堅定。
態(tài)度的溫和,是我們以切身行為告訴孩子:孩子,無論你怎樣,媽媽都愛你。
行動的堅定也是以實際行動告訴孩子:無論你如何無理取鬧,媽媽都不會妥協(xié)。
所以,學(xué)會豆腐嘴,刀子心,溫和而堅定地去堅持一件正確的事情,才是我們獲得一個成熟而親密的孩子的前提。
5.冷處理我們的情緒
面對孩子的無理要求,我們常常會氣到馬上“火山爆發(fā)”。這時候,請記得冷處理自己的情緒,不在生氣的時候做出任何決定。
這個時候的決定一般都是不夠理性的,很可能會傷害到孩子,事后帶給你的必定是無盡的愧疚,然后又是補償性的嬌縱,使管教進入惡性循環(huán)。也使得自己的權(quán)威在孩子面前漸漸流失。
面對孩子,我們首先要真的像一個成年人一樣。成年人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的,讓孩子通過我們的“身教”,學(xué)會控制他自己的情緒,而不是任由情緒迸發(fā),傷人傷己。
所以,在面對沖突時,我們要決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逼迫孩子去做什么。在情緒爆發(fā)之前,安靜離開現(xiàn)場,做幾次深呼吸,舒緩自己。當自己恢復(fù)冷靜理智,再去與孩子交流。
6.問孩子怎么做,而不是告訴孩子怎么做。
我們常犯的一個錯誤是,以命令的口吻去讓孩子做事。這樣的長久灌輸之下,孩子會喪失主動思考的能力,不能發(fā)展出自律,而是外求,去尋找外部支撐。
想要有一個成熟自由的孩子,想要我們的孩子有自己的思考和主動性,就要學(xué)會啟發(fā)式提問。
比如孩子把牛奶撒了一地,這時候你要說的不是:“趕緊擦干凈!”而是:“發(fā)生了什么事?”“接下來你該怎么辦?”發(fā)出一些啟發(fā)式提問讓孩子自己去思考,面對問題應(yīng)該如何解決。
7、有限制的選擇。
大人們最大的錯誤之一就是向孩子提要求,而不是給孩子提供選擇。在一些原則問題上,我們可以提出我們的要求,但是在絕大部分事情中,我們可以給孩子一點選擇的自由。
這里的有效辦法,就是給孩子提供,有限制的選擇。
我們常常喜歡這樣說話:“現(xiàn)在必須洗漱!”孩子總是磨磨蹭蹭,別別扭扭。也許我們應(yīng)該換一種說話的方式:“你是想現(xiàn)在去洗,還是五分鐘后再洗漱?”給孩子一個五分鐘的選擇權(quán),也許孩子更愿意合作。
我們常常喜歡說:“你想要什么玩具?”孩子這個那個選了一堆,最后惹得你勃然大怒,責怪孩子貪心,但是導(dǎo)致這種結(jié)果的原因,有可能是你一開始就沒有表達清楚。孩子不知道你的底線在哪里。如果你換一種說法:“今天可以選兩個玩具,加起來在100元以下的。”也許孩子就更能明確自己的行為范圍,也更能尊重到你。
讓孩子參與選擇,賦予孩子一部分主權(quán),但又不過分寬大。有限制的選擇里,也給自己留有空間,底線之上,自己能承受的范圍之內(nèi)。這樣的選擇也許對于你和孩子都是一種好的方式。
8.
讓我們學(xué)會,以溫和的態(tài)度,堅定的行動來給孩子立起規(guī)矩。少說,多做,堅定自己的底線,培養(yǎng)自己足夠強大的內(nèi)心,既尊重到孩子,又尊重到自己。
讓溫和而堅定不再是一句空話。讓我們陪伴孩子的成長而不是控制孩子,讓我們支持孩子的成長而不是嬌縱孩子。
好的管教,是既有溫度又有態(tài)度的管教。讓我們在養(yǎng)育的實踐中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步伐,培養(yǎng)出一個由內(nèi)而外,成熟自由綻放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