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朱光潛《談寫作》有感(二)
“研究文學只閱讀決不夠,必須練習寫作。”
“假定有中人之資,依著合理的程序,一步一步地向前進,有一分功夫,決有一分效果,孜孜不輟,到后來總可以達到意到筆隨的程度。”
“在初寫時,我們必須謹記著:一、知道清楚的,二、易于著筆的這兩種材料的范圍?!?/p>
—— 《寫作練習》朱光潛
上次說,文章是練出來的。對于初涉寫作的孩子來說,關鍵在于尋找一條科學合理的路徑循序漸進。朱先生說: “假定有中人之資,依著合理的程序,一步一步地向前進,有一分功夫,決有一分效果,孜孜不輟,到后來總可以達到意到筆隨的程度?!边@次就想說說這個“中人之姿”。
之前說到,資稟并不重要,如何理解“中人之姿”的范圍?智商正常算不算中人之姿?若是,又如何區(qū)分中人與庸人呢?須知,有智商正常的人,對寫作沒有絲毫興趣,若是按合理程序向前推進,恐怕也難入寫作之門吧。
私以為,寫作練習的前提與其定于“中人之姿”,不如定于“對寫作產生興趣的人”。例如余秀華,憑著對寫作的熱愛,也能生生把苦難困頓的人生咂出不一樣的滋味來。
寫作是一塊陳皮,需得興趣的滋養(yǎng),才能漸漸舒展開來,浸泡出酸的甜的味道。如果要尋找寫作的第一塊踏腳石,我想應該是想盡一切辦法開發(fā)出對寫作的興趣。 小孩子尤其如此。
再說說操作層面的一些看法。寫作練習一定要寫嗎?我不這樣認為。語言啟蒙講求“聽說讀寫”,我覺得同樣適用于作文啟蒙。
在歡妹兒二年級上學期,我開始有意識地鍛煉她寫點東西。一開始,只是因為她寫字不太好,想讓她多一點寫字的練習,又覺得抄書不如寫自己想寫的東西,一舉多得。
事實證明,這種想法是行不通的。歡妹兒第一篇文章寫了四個小時,非常痛苦。主要原因有兩個:1、小孩子完全沒有文章結構的概念,先畫思維導圖,理清思路就花了半個多小時,各種啟發(fā)。2、歡妹兒寫字不好,花費了很多時間在改字、謄抄上,當然伴隨了雞血媽的抓狂與指責。
歡妹兒完成文章時已經很累了,但是還是寫出了一些有意思的句子,比如她說蟹黃吃到嘴里像太陽照進嘴里,像在舌頭上鋪了一層美味的地毯。我事后反思,這樣下去,會把孩子的寫作興趣完全磨滅。我覺得最應該保護的,就是孩子的想象力和自由表達的能力。
這次寫作練習給我的啟發(fā)是:小孩子的寫作練習不能求全。我調整了策略:不懂結構?那就緩,以后再教;不會寫字?那就不寫,我們說文章;不會說長句子?那就說短句子;沒有信心怕說錯?那就夸,使勁夸……總之想盡辦法,讓孩子的腦袋先動起來,興趣先調起來。
我們從最簡單的景物描寫開始,院子里的花、大街上的車、路邊的樹、走路的媽媽、生氣的圍棋老師等等,無一不是非常具體實在的內容?,F(xiàn)在看來,正好是“知道清楚的”和“易于著筆的”兩種取材范圍。取材簡單,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便是歡妹兒能夠有感而發(fā),而不會不知如何表達,甚至為了完成任務而編文章。
歡妹兒說文章,我也沒閑著,忙著給她做記錄,換著花樣夸她。有時候是夸想象得妙,有時候夸詞用得好,有時候會夸她說真話,甚至會為某個停頓夸她。經驗就是:要不遺余力地夸,發(fā)自內心地欣賞孩子的表達;要夸在實處,不要泛泛而夸。
幾個月下來,我們通過說日記、說詩、接龍等各種方式鍛煉歡妹兒的表達,感覺她的進步很大,對作文也不抵觸了,因為每次作文她都會得很多星星,還被老師當范文在班上念。現(xiàn)在她覺得作文很輕松,雖然剛剛起步,但是已經進入良性循環(huán)。
這段作文啟蒙的經歷,結合朱光潛先生的觀點,我覺得有幾個方向可供探索:
一、低小及之前階段的作文啟蒙,受寫字能力所限,或許可以換做說的方式進行,降低練習門檻,目標是鍛煉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二、順著說這條線,寫作啟蒙也許同樣可以通過大聲朗誦來進行,目標是鍛煉語感,包括節(jié)奏、用詞等。一到寒暑假,我會和歡一起朗讀唐詩、散文、聲律啟蒙等,無一不是韻律感強、文字優(yōu)美的佳作。歡比較喜歡寫童詩,自己懂得押韻,可能與此有關。
三、再往前,是否可以在聽的環(huán)節(jié)加大輸入?在日常生活中,在和孩子說話時,盡量少說口水話,注意邏輯清楚、語句通暢,應該是有幫助吧!這點我正在嘗試,還未看出明顯效果。
小結:低小孩子的作文啟蒙,棄寫改說,已經證明是可行之路。聽說讀寫,如果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對寫作產生影響,那作文啟蒙的最初,便不是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而是語言環(huán)境的營造。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