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曦蕊
在留學申請機構工作的兩年中,我常常思考一個問題:美國大學申請文書里,怎么每個中國孩子看起來都差不多?拋開留學中介代筆的模板不談,他們好像克隆人軍團,清一色的“充滿善意”、“勇于探索”、“富于創(chuàng)造”、“擁有體育領導力”……上百篇人生小故事讀下來,主角好像是同一個人,遮掉名字就彼此難辨。
也許是中產家庭教育資源確實日益趨同,孩子們正經歷空前嚴峻的同輩壓力,總之,一談到自己,我最常聽見的就是:“老師,我實在不知道寫什么了,我感覺自己沒什么特別的。”
怎么會呢?在我看來,他們都很了不起。比起80、90一代,00后們早早忙起來。我接觸過的小朋友,幾乎都從小學習一種樂器,參加一項體育運動,熱心社會公益,并且做得很好。不過,在做自我介紹的時候,這些占據(jù)他們生活大部分時間的事情,往往只停留在“會”和“喜歡”兩個動詞上。再多問一句“為什么”、“怎么樣”,就使許多孩子為難。
作為小升初面試戰(zhàn)役的過來人,當了老師以后,再看小朋友們絮絮地背誦自我介紹,也還是會緊張。有的孩子顯然有話要講,又不知道從哪里開講,斷斷續(xù)續(xù)間,急得哭起來,肉眼可見地從脖子紅到額頭。還有的孩子隨機應變,介紹自己愛好跳舞卻中途忘詞,于是說:”老師,我干脆表演一下吧?!?/p>
在參加學校面試之前,孩子們很少有機會和需求,去給自己的生活做一次“全身掃描”。這個話題所涉及的細節(jié)盡管繁多,一下子卻提取不出來,要么像用細的吸管喝珍珠奶茶,被牢牢堵在腦海里,要么就像壞掉的花灑,水花四濺,卻很少落在該落的地方。
那么,在文字和言語中介紹自己時,如何做到清晰、有條理、落落大方?我想在這篇文章中討論以下三個方面:擺脫臉譜化,避免過度簡化,把握核心線索。
看見“我”:摘下臉譜化標簽
“我是一個開朗的女孩?!薄拔沂且粋€內向的人。”……談起自己,孩子們往往先給出一兩個標簽。
可是,這個開朗的人,和那個開朗的人,他們有什么不同?這個內向的人,和那個內向的人,他們對同一件事的反應是什么樣的呢?
我常常想,這些貼在人身上的標簽,是不是一種“偷懶”?既方便我們簡單地定義自己,也允許我們不假思索地繞開自己“不擅長”、“不喜歡”的事情。
人的自我意識形成很早。大約三歲左右,大部分孩子就可以通過比較列舉自己的特征,譬如年齡、性別、高矮、胖瘦。過一兩年,孩子們便能夠判斷、分享自己的好惡。成長路上,孩子們最先認識的人就是“我”。
可是,在小學作文課上,我們最常寫的是別人——我的同桌,我的媽媽,我敬佩的人,唯獨不寫我們自己。即便寫到“我”,對每個人的經歷、感受和思想也常缺乏正視和深挖。泛泛而談中,孩子們往往來不及審視自己的生活細節(jié)——那些因身高很快就穿不下的衣褲,在操場上摔倒又爬起來瘋玩的不在乎,想撕掉又不敢撕掉膝蓋上的痂,自己睡的第一晚既興奮又害怕的心情……
最后,這些“很健康”、“很勇敢”、“很猶豫”、“很膽小”的時刻簡化成一些標簽,被孩子懵懂地收進口袋。
在孩子認識自己、展現(xiàn)自己的過程中,簡單粗暴的標簽化分類遠遠不夠,對“我”的畫像,需要長期留心思考才能完成。
比如說,“勇敢”體現(xiàn)在哪里?是爸爸媽媽都在加班時照顧好自己,還是在同學被欺負時挺身而出?“猶豫”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是因為不想和朋友沖突,所以選擇不說自己的意見,還是因為有“選擇困難癥”,難以下定決心?
同樣的詞匯卡片背面,寫著不同的動因和故事。因而幫助孩子們看見“我”的全貌,要鼓勵他們摘下面具,從千人一面的形容詞里解放出來。
認識“我”:為列表加上細節(jié)
在全面打量自己的基礎上,如何細致地描寫自己呢?
很多孩子樂于分享自己的興趣愛好,對參加的種種活動和才藝課程如數(shù)家珍,卻容易把關于自己的寫作變成一場大型“報菜名”活動。事實上,在自我陳述當中,需要作為佐證的生動細節(jié),來增加陳述者所說經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你喜歡足球,那么,你是守門員,還是后衛(wèi)?你為什么開始踢足球?是爸爸對世界杯的狂熱影響了你,還是小區(qū)公園里的伙伴讓你感受到踢球的快樂?你在足球場上的表現(xiàn),和你的朋友有什么區(qū)別?
你是一個善良、樂于助人的孩子,那么,你有沒有一個幫助別人的故事可以分享?你是不是曾在雨天用紙箱給小貓做一間臨時的房子?或者在迷宮般的人民廣場地鐵站里幫助茫然的外國游客?
你未來想做科學家,那么,你最關心哪方面的科學問題?是怎么了解到這些問題的?你讀過哪些相關的書,看過哪些相關的影片?如果一位不了解這些問題的朋友問你,你最推薦的一本書是什么?
你看,“我”不只是一張菜單,而是十萬個為什么。不過,要讓這些問題成為孩子們的路燈,也并非易事。多問為什么,是一個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的習慣。記錄自己生活中的閃光時刻,并對此保持思考,自己的所說所做,所見所聞,有什么獨特之處?自己的哪些感受,是別人所不曾有的?這樣,在擴寫自己的清單時,才可以做到信手拈來。
表達“我”:找到最想說的話
細節(jié)俱備,還需要構建起自洽的邏輯。
有的小朋友很愛分享,生怕遺漏任何細枝末節(jié)。可惜表達零散,缺乏連貫的邏輯,讓人很難抓住重點,有效信息的傳遞非常有限。
這不怪孩子們。在信息時代里成長,很容易被海量內容淹沒,一時無法確定自己真正在乎、珍視的是什么。因此在梳理個人敘事的邏輯之前,要先幫助孩子們尋找最能代表自己的核心,讓陳述圍繞這些核心去展開。
我常常使用“elevator pitch”去訓練我的學生。這其實是我自己念研究生時操練的技能。在許多行業(yè)論壇上,與會者在會間只有很短的時間去介紹自己、達成交流。這類交流的目的,通常是為非營利項目募款,因此短時間內的高效表達就變得至關重要。我們會準備一份時長一分鐘左右的個人介紹,也就是“elevator pitch”——在電梯里遇到了你想要結識的人物,從進門到抵達樓層,只有一分鐘時間來介紹自己,你會說什么?
構思這樣簡短的自我介紹,對孩子的要求是很高的。他們一定要找到心中真正在意,真正自豪,迫不及待想要分享的內容,才能厘清有限時間中的表達要點。
當然,孩子們最想說的話,很多時候并不是“聽起來最厲害”的,甚至在成人看來有點兒可愛的荒誕。我有過一個學生,把自己比成一只亂糟糟的書包——書包里橫七豎八,裝滿了以備不時之需的東西,就像在腦海中裝滿不知何時才有用的知識。還有一個讀寄宿學校的女孩子,覺得自己是一只候鳥,每一次為搬家打包,都是換下一身沉重的舊羽毛,飛得更遠。從最平凡的生活中,抽象出這樣獨特的“我”,也許正是我們鼓勵孩子打量自己的意義所在。
有關“我”的表達,實在是每個孩子都應該嘗試的一次旅程。它會展開小朋友滿滿當當?shù)纳睿偈顾麄儚淖詈唵蔚臉撕灣霭l(fā),尋找每一個定義背后的故事,并發(fā)掘這些故事之于成長的意義。它的作用,遠遠超越一次成功的小升初面談。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少年三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