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韻味,藏在詩詞的字里行間。翻開泛黃的典籍,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的長嘆穿越千年,與端午緊緊相連。他投江的悲壯之舉,賦予了這個節(jié)日深沉的文化底色。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無數(shù)詩篇,蘇軾筆下“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勾勒出端午系彩線、戴香囊的民俗圖景;陸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則將山野間端午時節(jié)的盎然生機躍然紙上。這些詩詞,讓端午成為了文化傳承的載體,每一個字都訴說著古人對生活的熱愛與對忠魂的敬仰。
街頭巷尾的端午,是一場民俗的盛宴。老人們坐在藤椅上,用五彩絲線精心編織蛋兜,將煮熟的鴨蛋輕輕放入,掛在孩童胸前。據(jù)說這樣不僅能保佑孩子平安,還寓意“逢兇化吉”。沿街的商鋪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香囊,繡著老虎、粽子等圖案,內(nèi)裝艾草、丁香等香料,香氣清幽。孩子們戴著香囊嬉笑打鬧,身上的五彩絲線隨著奔跑飄動,宛如躍動的彩虹。而那些賣糖畫、面人的手藝人,更是被孩子們團團圍住,他們手腕輕轉(zhuǎn),不一會兒,栩栩如生的小龍舟、粽子造型便呈現(xiàn)在眼前,為節(jié)日增添了幾分童趣。
在水鄉(xiāng)古鎮(zhèn),端午有著獨特的風(fēng)情。河道上,裝飾一新的龍舟緩緩劃過,船身繪著精美的龍紋,船尾懸掛的彩旗隨風(fēng)飄揚。除了激烈的龍舟競渡,還有“龍舟探親”的習(xí)俗。各村的龍舟會相互拜訪,船上的人們敲鑼打鼓,向岸邊的村民拋灑粽子、咸鴨蛋,岸邊的人們則以掌聲和歡呼回應(yīng),傳遞著濃濃的鄉(xiāng)情。夜幕降臨時,水面上漂浮著點點河燈,燭光搖曳,寄托著人們對先人的思念與對未來的期許。
端午,是舌尖上的盛宴,是民俗的狂歡,更是精神的傳承。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歲月的長河中熠熠生輝。每到端午,我們觸摸的不僅是傳統(tǒng)習(xí)俗,更是先輩們留下的精神財富,讓我們在現(xiàn)代生活中,依然能找到心靈的歸屬與文化的根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