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童年,品味不可缺失
早教里,被同學們點名最多的幾個關鍵詞有:認知、思維、語言、運動、情商、性格等等。但很少有人提及這兩個字——品味。
“品味”,嗯......聽起來很小資,很閑適,很“有錢人不懂蝸居族的疼”。
但這不是全部的事實。
尊重自己 · 獨立性
不管有錢沒錢,有些人的品味是用來裝飾朋友圈,搞給別人看的,那不叫真的“品味”。品味,應該是調用自己的五官,品到自己心里。
如果把品味搞給別人看,那就是在欺騙自己,不尊重自己。
所以,我教孩子從小學會品味,其實也是在教她尊重自己的感受,聽從自己的內心。
從小7兩歲多開始,我就在經常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她去關注對食物、衣著,和環(huán)境的品味。把她當成大人,聽她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再順勢加以引導。
拿“吃苦瓜”這件小事來舉個例子。
估計沒哪個小孩天生愛吃苦瓜,小7也一樣。我會為了讓她吃苦瓜,就想辦法把苦味掩蓋掉嗎?或者說“這不苦嗎”?
當然不會。
她說這是“苦的”,這是她的感官告訴她的,是真實的;就像她剛玩一套拼圖時說“很難”一樣。這些負面或正面的感覺,都是小7真實的感覺。
我首先得承認她的感受。不能用我自己的感覺或期望,去否認她的感受——這也是在教她尊重自己和他人。
但是對于這份感受,可以有不同的態(tài)度。
雖然我改變不了她的真實感受,但卻可以引導她嘗試采取更為積極和勇敢的態(tài)度,去面對和處理自己的感受。
“苦是食物的味道之一,就和甜一樣??喙衔兜揽啵皇钦f它壞掉了。食物的味道有酸甜苦辣咸澀鮮,顏色有紅黃綠黑白紫。每種味道,每種顏色都要吃,才能讓我們健康。
爸爸媽媽都很喜歡吃苦瓜,你慢慢也會習慣。這次可以先少吃一點?!?/p>
我不希望小7為了讓我開心,就說自己喜歡吃苦瓜,或者自欺欺人說它不苦。我希望她知道那是苦,但仍舊愿意挑戰(zhàn)它!
品味,從尊重和接受自己的內心開始。
對人的品味也如是。等小7再長大一些,我們會和她討論結交什么樣的朋友,以及以后要找怎樣的男朋友。
無論是友情還是愛情,都要首先學會尊重自己的感受。
永葆好奇 · 探索力
如果想建立生活的品味,應該從哪里開始呢?那我們要想一想,在什么時候我們會想細細品味一樣東西呢?
一個最可能的情況是:因為我們對它感到好奇,所以愿意花時間深入地了解。
比如我和小7爸恰巧對紅酒感興趣。每到周末,我們會根據菜的味道選擇合適的酒,每次喝都會觀色、嗅香、品味,兩個人交換意見,討論感官上的感受。
一家人有個共同的興趣和品味,真是蠻有趣的事情。
我們前年回瑞典,小叔子搞了個家庭派對,其中一個環(huán)節(jié)是Blind Tasting(品酒會)——一家人蒙著眼睛坐在桌邊喝酒比賽。不比誰喝得多,比誰喝得“準”。
第1輪:閉眼嘗了五種紅酒,把它們按價格排序;
第2輪:閉眼嘗了五種葡萄酒,分辨出哪些是白葡萄酒、紅葡萄酒和桃紅葡萄酒(rosé);
第3輪:閉眼嘗了五種啤酒,按酒精度數排序。
三輪比下來,我竟然榮獲第二,僅次于學習了品酒專業(yè)的“準小弟媳”(小7爸沒參加)。
除了品酒,我們還會討論不同的鍋做出的不同口感、不同部位牛肉的差別,比較不同顏色胡蘿卜的口味,不同產地草莓的香氣......沒有刻意做什么,只是純粹受作為吃貨好奇心的驅使。
小7從小就這樣看我們吃飯,知道很多食物雖然看起來差不多,但還是會有細微的不同。
那么,請不要讓這些小瞬間溜走!抓住它們問問自己:這些不同到底在哪?又為什么會產生這些不同?
和孩子一起去發(fā)現的過程,有趣且有意義。
發(fā)現美好 · 觀察力
雖然受好奇心的驅使,我們會想開始了解一個事物。但如果沒有敏銳的觀察力,也很難發(fā)現生活中的這些“小確幸”。
觀察力,能讓我們把自己和生活中的平凡瞬間、世上的普通事物發(fā)生聯系。
前不久,我?guī)?去食品店時她想買一袋小餅干。開始她看中了一盒,后來又發(fā)現了一盒。要在平時,我會讓她只能挑一盒,但這次我兩盒都買了,就想讓她比較一下。
事實上,我曾在世界排名第二的國際食品公司工作,所在的就是餅干組??。買任何包裝食品之前,我會先看配料,一比較配料表就能對口味猜測個大概。
回到家里,我把兩盒餅干打開,一樣拿出一塊擺在碟子里。
· 讓她先看,從感官上覺得哪個好吃?
· 然后再讓她聞,看看哪個香?
· 再讓她嘗,覺得哪個好吃?
事實上,配料越純的餅干聞起來反而沒有放了香精的香,味道也沒有那么甜。但是小7還是能夠排除掉這些“噪音因素”,更喜歡那款配料純粹的餅干。
如法炮制,我們還會在家里比較“高溫殺菌”和“低溫殺菌”的牛奶口感;稍貴的麻油和普通麻油的香氣等等。
我很高興小7對食物的品味開始顯露出“成熟”的一面。這不僅對她建立健康的飲食觀非常重要,也在培養(yǎng)她細致觀察和用心感受的思維習慣!
只有通過敏銳的觀察先發(fā)現了美好,才有機會享受其中呀!
因為生活和工作的忙碌,我們大人的神經都變得很大條??珊⒆硬挪皇沁@樣!他們有大量無處打發(fā)的時間,宣泄不完的精力,不成章法的好奇。
孩子的神經很細膩。
所以,我想引導和培養(yǎng)小7尊重自己的獨立性和愛自己的能力,利用好她在這個階段寶貴的好奇心和探索力,培養(yǎng)她從小處著眼的鉆研精神。
我認為,這就是在生活中建立孩子的世界觀。
我希望從小引導孩子建立有品位的健康觀、審美觀、自然觀、生活觀......最終,形成她有品位的世界觀。
02
生活中的感知教育
從小學會感知品味,只是生活感知教育的一個方面。
所謂感知,就是通過視、聽、嗅、味、觸這五種感覺,從我們接觸到的世界里抓取信息;再通過對這些信息的處理和加工,形成了對物體和世界的認知。
如果我們通過書本認知世界的多彩,很快就能學會“這是藍,那是紅”——
但如果通過眼睛感知顏色的變化,卻說不準一顆西紅柿由綠變紅所經過的顏色。
我們看到的同樣是二分之一杯水,但感知到的卻有天壤之別。你看到的是空?還是滿?
在早期教育里,我們會陪伴孩子一起經歷感知自然世界、人文世界和個人世界。
這些感知經驗(Hands-on Experience)看起來很原始、初級,但卻深深地刻在我們的潛意識和肌肉記憶里。
如果在童年時期沒有大量親身經歷的感知體驗,僅從書本上習得知識的話,即使這些孩子看來很“博學”,他們習得的知識也很精確,但他們的發(fā)展?jié)摿ξ幢啬苡卸啻蟆?/p>
原因很簡單。
書本上的“二手知識”,沒有真正和孩子們的生活經歷發(fā)生足夠緊密的聯系。所以,這些知識是“死”的,在需要的時候不容易被激活;也就無法在建造更高知識體系時,成為有用的一塊“磚頭”。
你看,經典的早期教育體系都是殊途同歸。不過是在培養(yǎng)感知能力的基礎上,找到了各自的側重點。
蒙臺梭利那些精心設計的教具,無外乎是讓想讓孩子們親自動手,通過感知教具去學習大小、多少、順序、規(guī)律等等;
起源德國的森林自然教育,鼓勵孩子們走出教室,去大自然里感知規(guī)律和偶然、無序和有序、力量和柔弱、豐富和美;
我喜歡的瑞吉歐,也是尊重孩子的實際感知體驗,從這里出發(fā)不斷引出更深更廣的觀察和思考,再調動五官把心得和體會表達出來!
華德福體系認為“人有靈魂才完整”,注重通過與音樂和自然的連接,作為感知自我的手段。
如此借鑒下來,我們在家里搞早期教育,無論是給孩子選書、選玩具、選課程,還是日常的生活互動,也要尤其應該看中“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
如果你熟悉我的帶娃和寫作風格,就會發(fā)現:
我不是特別在乎在早期教育階段取得多少的認知成就,而是想盡量擴大孩子感知世界的深度和廣度。
就好像從小培養(yǎng)小7的生活品味,這或許體現不到她的成績單上,但是會體現到她日后的生活里——
· 是否能在大流中活出自我?
· 是否能永葆孩子般的好奇?
· 是否善于發(fā)現平凡里的小確幸?
這就是我在踐行的家庭早期教育。
讀到尾聲了,你還覺得“品味”只是有錢有時間人的專利嗎?還認為“學會品味”離孩子的教育很遙遠嗎?
我來總結下,引導孩子學會品味最重要的三點吧!好讓你打包帶回家。
① 保持好奇心,凡事總想搞個明白(不同顏色的胡蘿卜味道有不同嗎?買來嘗嘗);
② 磨煉觀察力,促進自己和環(huán)境的連接(煮、烤、煎胡蘿卜,我喜歡哪個做法?);
③ 尊重自己的感受,再學會擁抱更多可能(我不愛生吃胡蘿卜,但愿意再給自己機會嘗試)
希望你能記住這個胡蘿卜的例子。下次在菜場看到胡蘿卜,會想起我今天的文字。
我的孩子可以粗茶淡飯,但要從小學會感知品味。
最終,她會獲得對生活保持幸福和微笑的能力。
轉載自:牛爸津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