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花編的邀請。
我又來和大家分享學習物理的心得體會了。
一、其實我上學的時候雖然對文科興趣不大,但是真正學得不好的科目只有英語,高一結束的時候分文理科,班主任本來想讓我學文科的,因為我期末考試語文碰巧考了個年級第一??(純屬偶然)但是考慮到自己上初中的時候歷史課都被占用以至于世界史完全沒學過,最后還是選擇了理科,更何況,我總覺得自己對理科才是真愛??。高考發(fā)揮正常,上了一所985師范院校物理系,畢業(yè)的時候運氣特別好,直接進了東北某省會的一所普通高校,從助教開始干起,從事公共基礎課程的物理學教學,到今年七月份就滿19年了。在這19年里,雖然偶爾也會給親戚或者熟人家的孩子補補課(講講中學物理),但是教的最多的還是大學生。相對于初高中老師對教材和考點的熟悉,我的優(yōu)勢可能更多的是從學生們學習大學物理時的狀態(tài),回推他們在中學甚至是小學的時候可能存在的問題。
二、小學階段應該如何打好基礎
之前寫過一篇物理學如何啟蒙的日志,
所以這里就不再重復了。那么除了啟蒙之外,在小學階段應該如何為初高中甚至是大學物理的學習打好基礎呢?在我看來,最重要的物理基礎是數(shù)學,也包括幾何。見過很多孩子學物理的時候總也不開竅,我認為這可能和孩子小時候?qū)W數(shù)學的時候沒有好好的重視數(shù)學的原理和意義有關。舉個例子,當孩子在學習分數(shù)的時候,會遇到類似1/2大還是1/3大的問題,從數(shù)學意義上來說,1/2代表著把一分成兩份中的一份,而1/3代表了把一分成三份中的一份,這時候,手頭有張披薩餅絕對會很方便,因為孩子有了實物就會明白,同樣大的一張餅,分成越多份兒,每一份就越小。在教學中,這個講解原理的過程要充分,要細致,除了用餅還可以用別的實物,從不同的角度把這個問題掰開了揉碎了讓學生去理解,但現(xiàn)在問題是,因為種種原因,很多老師對原理的講解不重視,很多時候只講一遍,然后給出結論,告訴孩子,分子相同的時候,分母越大,分數(shù)值越小,并且要求學生把這個結論背下來。這就造成有的孩子可能老師講一遍就聽懂了,學會了,但是有的孩子慢一些,一遍可能還不太明白,這時候如果老師再多講幾遍,再反復幾次的話,這些孩子也能懂,但是如果老師只講一遍就開始給結論,然后讓大家做題了,那一遍沒聽懂的孩子就不會做,然后老師在講題的時候,也多半不會再講原理,而是反復強調(diào)結論,最后,大多數(shù)孩子沒聽懂原理,就只記住了結論。其實學理科最忌諱的就是只記結論,輕視原理。小花生上很多小學高年級的孩子都在提前學習初中的物理,在這里很想提醒大家一下,學習的過程中千萬千萬要對原理包括公式的推導過程重視起來,不要怕慢,多琢磨多思考,一旦原理徹底明白了,不需要大量刷題也一樣能夠牢固的掌握好知識點。
另外一個想說的就是幾何,尤其是空間感或者叫空間想象能力,這種能力不僅僅對高中學立體幾何有幫助,對學習高中物理電磁場這部分內(nèi)容也有很大的幫助。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這種空間想象能力呢?目前能想到的比較好的方法是小時候多搭積木、多玩兒樂高。
三、中學物理學習中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
說完小學需要打好的基礎,咱們再來說說中學物理學習中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
1.學習公式一定要明確應用范圍和條件
見過很多學生物理公式滾瓜爛熟,概念背的一字不差,但是一做題就發(fā)蒙,說不知道該從哪里下手。排除學生閱讀能力不足的因素之外(這種情況在高中生里極其少見,因為真的閱讀能力不足的孩子考不上高中),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學生在學習公式的過程中只注意到了公式長啥樣兒,卻沒有注意公式的應用范圍和應用條件。比如,動能定理和機械能守恒定律,經(jīng)常有學生學著學著就蒙了,列出來的式子既不是動能定理也不是機械能守恒定律,說白了,學生自己腦子里思路就不清楚,那么這種不清楚的主要原因就是對于公式的應用范圍和條件不清晰。
2.要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多問自己為什么
這在改錯題的時候特別需要,這道題我為什么錯?對的解題思路為什么是這樣的?我的思路和對的思路之間差在哪里?是不是我哪里理解的不對?基本上這樣幾個問題都整明白了,這道錯題以后也就不會再錯了。
3.學會推公式
剛開始學習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時候,很多學生會覺得天啊,怎么有這么多的公式???因為這里很多公式都是從最基本的那幾個公式推導出來的,但是在推導的時候,加上了不同的條件,所以有的同學雖然把公式背熟了,但是因為公式的應用條件沒有一并背下來,一做題就出錯,而有的同學則根本不背這些推導出來的公式,而是直接用原始公式進行推導,這個推導的過程,不僅僅是為了得出一個結論,更是在推導的過程中進一步熟悉原始公式的來龍去脈。所以,提前學習的小朋友們可以試著練習一下自己推導公式。
4.把題作精而不是無腦刷題
現(xiàn)在很流行刷題,但是我對刷題其實并不是很贊成,因為題是刷不完的,但是公式原理就那么多,知識點就那么多,多把精力放在有限的知識點上而不是無限的題目上,不是效率更高嗎?可能有人會覺得這些題孩子沒見過就不會啊,就得讓孩子多見識啊。說實話,沒見過的題就不會做,這件事本身就說明了基本的知識點掌握得不扎實,因為這些內(nèi)容只要掌握得足夠好,很少會遇到不會做的題。那么這么說是不是不用做題了呢?當然不是。不做題怎么知道自己的知識點是不是都掌握好了呢?所以做題的目的是查缺補漏,找出自己知識體系中的缺陷,哪里還掌握得不清楚不準確,抱著這種目的去做題就會想要把每一道題都徹底搞懂,而不是盲目的為了見到更多的題而做題,所以把題做精需要改錯,需要去思考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同一道題。把題做精的結果就是,拿來一道沒見過的題,讀完題基本上就有思路了。
四、關于理科思維
在遇到小花生之前,曾經(jīng)有個問題一直很困擾我,那就是,理科思維好到底和什么有關?是天賦還是后天的學習?后來在小花生上也看到過類似的討論?,F(xiàn)在想想,大概是兩個方面都有。天賦這事兒沒啥好說,不分男女,前面在說小學數(shù)學原理那里有說過,有些孩子聽一遍原理就能懂,這種多半就是天賦好。再來說說天賦一般的,在生娃之前我從來都不知道養(yǎng)育的方法會對孩子的思維模式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舉個例子,同樣是讀繪本,有的媽媽讀得真是繪聲繪色,對繪本中的人物心理、表情、衣著、神態(tài)、情感、故事的走向分析得頭頭是道,這種媽媽多半是學文科的,給孩子選的書也是故事類的居多,學理科的媽媽可能是這種,故事類繪本讀得干巴巴,照本宣科,對圖上的內(nèi)容也只是用手一指,就完了,根本不會注意到更多的細節(jié),但是一讀到科普書就開始眼睛發(fā)亮,寶寶你看這個挖掘機,它底下這個就是履帶,那為什么不用輪子呢?……好,一直扯到帕斯卡。當然這里沒有別的意思,單純只是想說明,除了天賦之外,理科思維的培養(yǎng)其實和養(yǎng)育人自身的思維模式關系很大,跟孩子的性別關系不大,而且大多數(shù)的孩子都是在天賦均衡的基礎上,某一方面略有突出,所以后天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
那么如果要培養(yǎng)孩子的理科思維具體怎么操作呢?對于學齡前的小寶寶,比較好的方法是多讓家里理科好的那個人來給娃讀繪本,陪娃做游戲。小學生還是要多重視數(shù)學原理的理解,如何判斷孩子是否真正理解了一個原理的方法是,可以在不告訴孩子結論的前提下嘗試做幾道題,如果都對,那就說明孩子明白了這種原理,如果做不到都對,那說明原理還是沒有掌握好。中學生其實培養(yǎng)思維已經(jīng)有點兒晚了,不過如何學好物理學的方法上面也已經(jīng)都講過了。
絮絮叨叨,不知所云,如果能夠?qū)Υ蠹矣悬c兒幫助的話,那就再好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