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看過這個系列之前的兩篇文章,應該會對現(xiàn)今的魔都奧數(shù)市場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總結起來有如下特征:一是奧數(shù)起點低齡化(幼兒園中班就開始);二是奧數(shù)比賽全覆蓋(二年級全面鋪開,杯賽多達兩位數(shù));三是奧數(shù)證書排他性(一沓英語證書比不過一張奧數(shù)證書);四是人人皆奧賽(不參賽老師不答應);五是奧數(shù)名師寧有種乎(原來你也在這里)。
應試教育經過二十多年的素質化改革居然淪為了奧數(shù)教育,真可謂教育史上的奇觀。今天這篇文章暫時先不討論這樣究竟對孩子、對教育產業(yè)好不好,我就想問一個問題:這樣做對奧數(shù)好不好?
魔都掀起了奧數(shù)狂潮已經有些年頭了,那么魔都的奧數(shù)水平(也包括奧物和奧化)在全國范圍內是否也隨著這波趨勢扶搖直上九萬里,一覽眾山小到不見了呢?
首先請允許我做一個比較,還是那句話,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我讀中學的時代,也就是上世紀90年代,上海奧數(shù)、奧物、奧化均是全國一流強隊,標志就是在每年的全國奧林匹克數(shù)理化決賽中穩(wěn)居團體前五名。其中最強的是奧數(shù),平均每年能夠在國家集訓隊中占據3個名額(15人),在國家隊主力陣容中占據至少一席之地(6人)。
再來看看現(xiàn)在的成績:
2017年全國中學生奧數(shù)決賽在上海舉行,上海隊主場作戰(zhàn),國家隊集訓隊15人小名單里僅入選一人,且最終無緣入選6人國家隊參戰(zhàn)在巴西舉行的國際奧數(shù)賽,這也是上海九年來首次落選國家隊。
2017年全國中學生物理奧林匹克競賽在重慶舉行,上海隊獲得了團體總分并列第五的“佳績”,有4名選手入選國家集訓隊(共計50人)。圈內對上海隊此次表現(xiàn)的定義是“重返強隊行列”,因為在此前的四五年時間內,上海隊的排名都是十名開外,每年僅有1名選手入選集訓隊。
2017年全國中學生化學奧林匹克競賽,上海派出了11人的豪華陣容出戰(zhàn),最終僅有2人得到一等獎,全國排名第13名,延續(xù)了近幾年一貫不死不活的低迷表現(xiàn)。
通過直觀的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除了奧數(shù)方面還勉強能夠咬住,物理和化學已經遠遠被拋開,從一等一的強隊淪為二流隊伍。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這還不夠,讓我們繼續(xù)互相傷害。再來看看影響比賽成績的三個變量:一是選材范圍。我們讀書那會兒上海隊的選材范圍是在1200萬人口的基數(shù)上進行篩選;而現(xiàn)在是在3000萬+的人口基數(shù)上進行選擇,翻了一倍還不止。
二是選手質量。我們那會兒的魔都是上海人的上海,班級里鮮少見外地同學,師生在學校里都說上海話。上海人的數(shù)學怎么樣?我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同學都喜歡吐槽俺們魔都的高考數(shù)學試卷,說他們那兒的二傻子都能拿高分;現(xiàn)在的上海是全國人民的上海,來自各地的精英匯聚于此,他們的孩子質量肯定不會低,因此選手的質量比之當年更勝一籌。
三是參與氛圍。這個不用贅述了,那時的奧數(shù)是一小撮人的盛宴,現(xiàn)在的奧數(shù)是全民的狂歡。
那么問題來了,各方面的條件都在優(yōu)化,魔都人民為了學奧數(shù)把吃屎的力氣都用上,不好意思,口誤了,是吃奶的力氣,怎么取得的成績反而越來越差了呢?
在寫本文的過程中,我和幾位奧數(shù)雞媽交流過這個問題,她們一致的反應是痛罵魔都教育局,稱外地都在拼命雞,魔都還在搞減負,怎么可能比得過人家?
對于這種說法,我是反對的,首先這并不是事實。拿今年獲得全國第五名的上海奧物隊來說吧,建隊之初就被賦予了重返強隊行列的使命,這批隊員從高中一開始就由來自多所著名高中的名師組成的教練團進行5+2和白加黑的猛操,從開學第一天操到了放假前的最后一天。假期里,老師是沒時間繼續(xù)陪著練,但是有關部門請來了早年入選過國家隊的名宿繼續(xù)陪練整個假期。在全國決賽開賽前,還請來復交的物理教授進行考前突擊。如果要比誰更雞,放眼全國,能做得更過分的唯有北京了吧??墒蔷退汶u成這樣,也才是并列第五,不是嗎?
外地的情況我不太了解,假如真如這些雞媽們所言雞得更猛,那么是否就能論證出越雞越好的結論呢?還是拿事實說話吧。
2017年第58屆國際奧數(shù)決賽在巴西里約舉行,中國派出了來自浙江、北京、湖廣組成的6人隊伍參賽(魔都隊恰好無人入選)。最終中國隊屈居亞軍,連續(xù)第三年無緣冠軍。如果說前兩年失冠讓人惋惜,今年則是敗得毫無脾氣。中國隊最終得分159分,落后獲得冠軍的韓國隊11分,僅領先排名第三的越南隊3分。事實上,在比賽剛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中國就已經失去了爭奪冠軍的懸念。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首先介紹一下國際奧數(shù)的賽制:一共11支隊伍參賽,每隊6人,一共6道題,分兩天比賽,一天做3題,每人得分相加為全隊得分,分高者勝。
第一天比賽一開始,包括中國隊在內多支隊伍迅速完成了第一道送分題,然而之后兩題難度系數(shù)極大,要在剩余時間內同時完成幾乎不可能,所有各隊都面臨著二選一的抉擇。在最終排名前9的隊伍里,有8支隊伍做出了保第二題,棄第三題的決定,唯一一支反向操作的隊伍就是中國隊。最終在第三題面前,中國隊全軍覆沒,一分未得,當天排名僅列第九名。第二天雖然拼命追趕,但只是為榮譽而戰(zhàn),少輸當贏。
敗北的根本原因是進行了錯誤的戰(zhàn)略選擇,但是這批選手都是身經百戰(zhàn),人中龍鳳,難道看不出第二題和第三題哪一題是更容易攻克的嗎?在賽場上絕大多數(shù)隊伍都做出了正確的選擇,為什么中國隊卻誤入歧途呢?我認為技術原因不足以解釋,心理因素才是真正的答案。到了賽場上,慌了,亂了,腦子木了,情急之下瞎搏一氣。
我們常??吹胶芏辔恼聫娬{人的逆商,現(xiàn)在看來不是雞湯,是真有必要!否則你就算一將功成萬骨枯,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站到世界的賽場上,又有什么用呢?今年的國際奧數(shù)賽就是一個明證:只有智商,沒有逆商,不要說在人生的賽場上,就在奧數(shù)的賽場上也是白搭。
這話說得有點重?慢著,重的話還沒說呢!比賽中,除了中國隊,還有兩支隊伍選擇了強攻第三題,那就是排名墊底的美國隊和俄國隊,兩隊在這題上分別得了5分和7分。這說明什么?說明中國隊有強健的整體,但沒有超強的個人,人家美國、俄國隊整體實力雖不如你,但是有個把能人可以在最強的題目上得分,也許未來就靠這一個人就能滅了你一支隊伍。
美國有一所大學叫杜克,它的籃球隊在NCAA聯(lián)盟中是王者中的王者,以整體實力平均著稱;還有一所大學叫北卡,盛產曠世奇才,但短板也很明顯。在大學時代,前者常常把后者按在地上摩擦,但是比較輸入NBA的球星數(shù)量,后者反過來吊打前者,喬丹、卡特。。。無數(shù)星光熠熠地名字讓杜克累累的大學聯(lián)賽冠軍獎杯變得黯然失色。
奧數(shù)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人才,而不是獲得獎杯,對嗎?
好吧,看罷這篇文章,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全民奧數(shù)發(fā)展到今天竟然出現(xiàn)了越雞越屎的局面,就像這篇文章的標題:你以為這樣就能學好奧數(sh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