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同事和我探討了這個問題,我自己也沒有想過,思考了一下,也沒有什么好的答案。
同事的女兒從小節(jié)奏感以及運動平衡感不好,所以我們同事給她報名了拉丁舞學習班,學了兩年。我們同事覺得自從學了拉丁舞,她女兒的協(xié)調能力進步了不少,不過她女兒說不上討厭,不過也不熱愛拉丁舞。她的問題是,這個拉丁舞學習班還要上下去嗎?還是把這段時間來發(fā)展她女兒的其他愛好?
其實這個問題我也經常碰到。比如說,那么多的興趣愛好,給孩子學習哪幾種呢?我們通常是代替孩子選擇,比如說我們自認為哪那些對孩子有“好處”的興趣班,我們就替她選了。但是,如果讓孩子自己選會是什么結果呢?
我想起自己一年級的一次經歷。有一天,我的舅舅帶我去咖啡館,他大方地讓我自己挑選飲料。我面對琳瑯滿目的飲料單傻了眼,最后挑了咖啡,因為這兩個字不認識,我很想知道是什么。結果,端上來的一杯苦的要命的黑色飲料讓我不知所措。好在舅舅看出我不愛喝,把他的什么飲料(我忘了)和我對換了。
這就是選擇,之前我隱約記得舅舅有告訴我咖啡很苦,但是我滿心都是好奇。對于這個選擇,如果舅舅不和我換飲料,我估計也會硬著頭皮喝的,因為這是我自己選的,但是的確不是我喜歡的。讓孩子自己選,是否也會有這個問題?任意根據字面意思隨便挑?
常常有專家來挑苗子,這個事比較靠譜。因為專家挑出來的孩子天生帶有的良好的底子,學習相關的東西上手快,而且由于比其他孩子容易有優(yōu)勢,也會引發(fā)興趣。
不過,我們自己不是專家,怎么知道孩子對哪些感興趣?難道給他們參加短期培訓班一個一個試?就算給他們試,難道短期就能試出孩子的喜好?
萬幸地感覺到孩子某方面有天賦也喜歡,當然很幸運。(很多時候我們是瘌痢頭孩子自己好)那么孩子也有不足的地方,我們究竟是大力發(fā)展她的長項,還是盡力彌補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