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日本人常獲諾貝爾獎?因為他們的教育注重這三樣:自由研究、動手做、不放棄

2016-4-12 18:08 轉(zhuǎn)載

創(chuàng)新教育越來越成為教育改革的重點,一個有創(chuàng)造力的國家、學校,教出來的青少年學生也才會富有創(chuàng)造力。就像日本,一個小國,卻能培養(yǎng)出19位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獎者,這與日本的創(chuàng)新教育有著莫大的關系。

今天為大家介紹一篇來自日本的臺灣媽媽的觀察心得,她總結出日本教育之所以能夠教出諾貝爾獎得主,竟然是做了這3件事…… 

 

2015年日本梶田隆章教授榮獲諾貝爾獎,我不禁開始思考,為什么日本人常常獲得諾貝爾獎呢?從教育現(xiàn)場,我發(fā)現(xiàn)日本是一個自主學習風氣相當興盛的國家,而且他們還有著【堅持到最后】的研究精神。

有生之年能看到自己的孩子得到諾貝爾獎,大概是為人父母者最欣慰的事。日本的梶田隆章教授在榮獲2015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后,他高齡80歲的爸爸接受媒體采訪,欣喜之情,難以言表。

「您從小是怎么教的啊?」記者問。

梶田老爸靦腆的回答:「隆章從小就喜歡原子小金剛,夢想將來跟御茶水博士一樣會發(fā)明,他做事很專心,玩的時候盡情玩,讀書的時候認真讀。我很少管他,呵呵!」

每當諾貝爾獎名單發(fā)表時,日本全國上下都籠罩著興奮期待的氣氛。看著報章媒體大篇幅專題報導,我不禁思考,為什么日本人常常得諾貝爾獎呢?

此外,最近媒體常評論說,東京大學是最高學府,為什么諾貝爾獎得主卻比較少?我好奇的問身旁這位慵懶橫躺在沙發(fā)上,邊剪指甲邊看電視的爸爸,他畢業(yè)自「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京都大學。

他語帶得意的說,東大是培養(yǎng)未來官僚及企業(yè)精英的學府,而京都大學一向有著「自由開放」的學風。我笑了笑,心想,喔,那就是「放牛吃草」啰?把牛兒們帶到牧草豐美的原野后,就放任他們自由奔跑,拘束愈少,愈能激發(fā)創(chuàng)意? 

 

國中小的暑假作業(yè):自由研究

的確,我在教育現(xiàn)場觀察到,日本很鼓勵自由研究,自主學習的風氣很盛。日本全國從小學一年級到國中三年級,每年暑假作業(yè)都被規(guī)定要做【自由研究】。

如其名,研究的主題完全是學生自由選擇。例如,「香蕉曬太陽」,把幾根香蕉分別用報紙包、保鮮膜、鋁箔紙、涂防曬油,觀察香蕉曬傷的情形。

因此,各大公私立博物館紛紛推出各項活動,協(xié)助學童找到想自由研究的主題,提供相關的數(shù)據(jù)和數(shù)據(jù)。日本《經(jīng)濟新聞》每年會在暑假開始時,刊登大篇報導,介紹小朋友可以去找靈感的企業(yè)博物館。 Panasonic數(shù)理體驗博物館、三菱未來科技館、日清拉面博物館、TOYOTA汽車博物館等。這些精心設計的企業(yè)博物館所被賦予的神圣使命,除了保存企業(yè)歷史成就,另外就是從互動的展覽中,啟發(fā)下一代的潛能。 國立研究單位也是引導學童科學研究精神最直接的地方。每年暑假期間固定有「一般公開」,會規(guī)劃活潑有趣的活動,讓平日忙得不得了的科學家和研究人員,面對面和孩子接觸,一起做實驗。

我家居住的筑波市喊出的教育口號是:「本物(來真的)!」讓學童參觀太空總署,一起做水火箭發(fā)射;或到國家地圖中心,一起從衛(wèi)星畫自家附近的地圖;到產(chǎn)業(yè)技術研究所跟機器人做朋友,一起去散步。筑波市有規(guī)劃機器人實驗專用人行道區(qū),就像是自行車專用道一樣。 

 

動手做,才能感受存在感

日本平常課堂的理化課很生活化,特別注重「動手做實驗」,并沒有艱深難懂的理論。

有一天,四年級的哥哥回家跟我說,今天在學校學點火柴,他試了三次才點成。我聽了嚇一跳,好危險喔!老師為什么會這樣?

但后來想想,若因為怕風險,會錯失真正學習的機會,難怪很多大人不知道如何點火柴。摩擦生熱點火,觀察火焰及蠟燭的變化,正因為親手接觸,印象特別深刻,而真正學習到科學的基本觀念。

2014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中村修二教授接受專訪時,曾特別強調(diào),他許多實驗并沒有委托助理,都是親自動手做。雖是因為預算短缺,卻能藉此觀察到實驗過程中,其他研究者沒發(fā)現(xiàn)的細微變化。

我很認同中村教授說的:【動手做,才能感受到人類的成就感和存在感】自己動手做得來的知識,比課堂上老師教的更容易理解,而且馬上就牢牢記住。也許這就是為什么日本在教育理念中,強調(diào)實驗研究的精神,也因此衍生出觀察入微、追求細膩完美的民族性。 

 

不到最后不放棄的精神

2015諾貝爾生理醫(yī)學大村智教授的名言:「堅持到底」,最近在日本企業(yè)管理階層非常風行,這是讓他獲獎的關鍵。

孩子在研究學習過程,難免會碰到挫折。日本小學每學期舉行類似小小馬拉松的「持久跑」。小一的兒子悅生告訴我,「老師說,這是跟自己比賽,跑完到終點,每個人都是第一名,可以得到小金牌?!刮衣犃藢λ⑿?,并且贊同的點點頭。 日本教育中,非常強調(diào)【不到最后不放棄】的精神,從小鍛煉孩子堅強的意志力和堅韌的生命力。

2001年,日本的文部科學?。ń逃浚╊C布「科學技術基本計劃」,強調(diào)基礎科學的重要及培養(yǎng)人才的迫切,希望在50年內(nèi),有30人獲諾貝爾獎。 這個目標到2015年已經(jīng)快完成一半,有12人得獎。年年受到諾貝爾獎的肯定,不僅鼓勵許多年輕研究人員,也讓小學生們懷有夢想,播下希望的種子,相信只要努力,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相信就是力量,即使知道自己過的橋比他們走的路還多,我們也得放手,讓孩子自由思考、親自動手,從跌倒中站起來、從失敗中累積經(jīng)驗,勇敢的堅持夢想,到最后成功的那一刻。如此一來,相信每位孩子都會是快樂的諾貝爾「人生獎」得主。

文:未來Family


回應 舉報
贊5
收藏20

推薦閱讀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