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不喜歡你”
小丫在和毛毛的交往過程中,還結(jié)交過一個朋友YOYO。但是,這段交往給YOYO留下了或深或淺的陰影。我其實內(nèi)心也很是糾結(jié)和煎熬過。
YOYO的個性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和小丫有點兒像。敏感、細致,但她比小丫更愿意跟從主流的小團體,而且她會在小團體中試圖掌控局面。盡管她不是那種“咬尖”的孩子,但是她會試著用自己的方式進行控制和平衡,有時候還會搞一些無傷大雅的惡作劇。
YOYO是個好玩兒的孩子。好玩兒,也是小丫喜歡的個性。
另外,YOYO和小丫都喜歡看書,在看書的方面有可交流可溝通之處。我推薦給她媽媽《貓武士》以后,YOYO立刻就被迷住了。兩個小孩兒曾經(jīng)一起寫過她們的《貓武士》續(xù)集。小丫的那本又寫又畫的筆記本,成為了非常美好的記憶。
她們都屬于早期便進行過大量閱讀的孩子,在情感上尤其細膩豐富,這給她們的社會交往帶來一定的問題。她們會考慮得更多,自我與他人的種種行為與問題,很多時候便會造成自我困擾,尤其需要疏解和開導。
她們有許多相似之處,在精神上和行為中有許多共性。但從交往上來講,這并不能決定或者促成她們成為更好的朋友。
應該說,她們倆有相互吸引的地方。這期間,小丫和毛毛一直是要好的伙伴,并沒有因為和YOYO的交往,影響到和毛毛的關系。小丫已經(jīng)變得開放豁達了許多。對于小丫來說,毛毛和YOYO是兩條平行線,各自交往,從不交叉。她們對彼此僅僅是好奇,但覺得不是可以一起玩兒的類型。她們的交集是小丫。至于她們倆幾乎沒有交集。而小丫并沒有覺得這樣有什么不對或不好。
YOYO對小丫的依戀越發(fā)地深厚,會周末一起約著玩耍,室外、家里,甚至要一起去上外教課。YOYO的爸爸媽媽百分百的贊成,我也樂意一起玩耍。YOYO的父母十分的和善開明,對孩子們的要求有求必應。但是孩子們的交往,真的和大人的交往沒有太大的關系,無論我們大人如何地熱絡和熟悉。她們有自己的世界。我們不過就是外在的條件。
小丫對YOYO和毛毛的情誼是涇渭分明的。她喜歡YOYO,但那和喜歡毛毛不一樣。毛毛是個大大咧咧的孩子,在情感上并不依賴,這讓小丫沒有負擔。但是YOYO和從前的小丫很像,依賴并且想要占有,只想跟小丫玩兒,恨不得小丫每時每刻都和她一處。這讓小丫感受到了壓力,就像當年的Wendy一樣。
直到有一次兩個人周末一起到咖啡館去寫作業(yè)。一場不可避免的沖突爆發(fā)了。
起因是,小丫曾經(jīng)在上學時的某個課間,答應和YOYO玩兒,但是下課的時候忘記了。YOYO很不開心,那一周屢屢拿這件事說小丫,小丫道歉了好多次,但是周末一起寫作業(yè),小丫寫得快了一點,YOYO又不開心,又提起前事。氣氛被YOYO的碎碎念給搞砸了,YOYO沖著小丫嘮叨“你就是喜歡毛毛,不喜歡我”,在我看來,這就是一個小女生的撒嬌和埋怨啊,可是小丫被嘮叨煩了,前所未有地在咖啡店的拐角沖著YOYO大喊“我不喜歡你,就是不喜歡你!”我和YOYO媽媽正好從樓上下來,看到這一幕,我倆先是一愣,然后YOYO回頭看到媽媽,飛奔到媽媽身邊,抱頭痛哭。
我的心都要碎了。我仿佛看見,Wendy對小丫的推搡一樣,看見小丫的眼淚……但這時候的小丫也是牢騷滿腹,委屈得不行。
兩個孩子就這樣不歡而散。回來我聽小丫發(fā)泄了一路。晚上我們再次相擁,請她想想自己,請她理解YOYO,請她給YOYO一個過程。
YOYO媽媽特別好,兩個媽媽對孩子各自掌握,各自安撫。我們都是過來人,知道感情是不能勉強的,孩子們都需要經(jīng)歷這一段。我們都十分感慨,都覺得原來很多的場景,可能都是在給未來提供一些經(jīng)驗和借鑒。兩個媽媽的相互理解,加速了兩個孩子的和解。這本來就是生活中的小插曲。有一些現(xiàn)實終究是要面對的。
YOYO還是會找小丫玩兒,小丫也還是會找YOYO玩兒。她們保持了一段可遠可近的距離。彼此欣賞,也可以隨時湊到一起,有話題,有玩兒的各種主意。
我們的生活中,對朋友的要求不可以太苛刻,朋友不是如影隨形的人,太過如影隨形,難免會失去自我,既然是朋友,應該是各自獨立,保持距離,反倒容易看到彼此的好處,反倒會生出更多的趣味,這個是孩子交往過程中漸漸參透的道理。小丫不是不喜歡YOYO,但是她從Wendy那里,從毛毛那里,都認識到朋友交往間的距離與空間,她并不知道如何告訴YOYO,但這次小小的爆發(fā)以后,兩個孩子反倒建立起來了新的關系,不打擾,但又可以隨時聯(lián)絡。不會因為偶爾的拒絕感到懊惱,到了一處也分外珍惜相處的時間。小丫開始形成她的交往觀念,開始在交往中把握自己的節(jié)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