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第一法則:不評判地傾聽
“孩子都那么大了,Ta不愿意跟我講,我有什么辦法?”這可能是讓很多家長都感到無力的時刻,而且這種情況在男孩的家庭中似乎比女孩更普遍。對于小留學生家庭來說,孩子總是對父母三緘其口、用一兩個字搪塞父母的問題,親子關系只會越來越疏離,父母更無從知曉孩子的留學生活到底過得好不好。親子溝通的確很難在一朝一夕改善,那么如何才能讓孩子開口呢?
在人與人的溝通中,只有當傾訴者知道其觀點無論如何都不會被傾聽者攻擊時,Ta才能夠自由地表達。于親子關系、親密關系、同齡人之間的溝通都如是?!癗o Judge”(不評判)是一個好的傾聽者必備的素養(yǎng)。
給大家舉個例子
Samuel開學就要升9年級了,因為一堂英語演講課和一次游學的啟發(fā),他萌生了要去美國上高中的想法。但是他知道想要說服父母是件難事兒,光靠口頭表達肯定說不明白,一定會被思維縝密的“理工男”爸爸無情駁回。于是,他絞盡腦汁地花了一整天時間,準備了一套有理有據(jù)、邏輯清晰的PPT,從“我為什么要出國”到“高中出國和大學出國的時間成本對比”,他想盡辦法從多個角度證明了自己計劃的合理性。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等到爸媽回家,他小心翼翼地開始了自己的講演:
Samuel:“爸、媽,我想要去美國上高中…我不是一時沖動,我給你們講講我的想法啊…”
爸爸(開始不耐煩,心想他兒子一定又有什么幺蛾子):“你是害怕中考吧,我還不知道你!“
Samuel(有點不高興了,但是還壓著脾氣好好說):“爸,我是真的有理有據(jù)的,你聽我說完嘛…”他緊接著一口氣講完了悉心準備好的PPT,期待著爸媽的反應。
爸爸:“你行了,別整這些沒用的了,出國也得先學好數(shù)理化,考上重點高中再說!”
Samuel一臉呆滯,但是他也習慣了這樣的“溝通方式”,甩下一句:“你除了懟我還會啥!”就灰頭土臉的回房間了。
一個極端卻很典型的場景,但是我們能夠從中反思的是:很多時候,我們嘴上沒這么直接“懟”回孩子,但心里已經(jīng)這么做了。
“你是害怕中考吧?我還不知道你!”爸爸第一句話所傳達的信息是:你在為你學習不努力整天吊兒郎當找借口。在孩子想要跟父母溝通自己的新想法時,聽到這樣的話,心里會怎么想?他會非常受挫,他認為無論說什么做什么,在父母心里他就是學習不努力整天吊兒郎當,父母根本不了解他,也不愿意了解他。
爸爸的第二句話:“你行了,別整這些沒用的了,出國也得先學好數(shù)理化,考上重點高中再說!”這句話對孩子來說有什么樣的效果?孩子一定會覺得自己之前細心準備的材料,耐著性子說了半天都白說了,爸爸一句也沒有聽進去,還是只愿意相信他自己覺得對的事情。
我們把以上的這個溝通稱之為無效溝通。
第一句話“你是害怕中考吧?我還不知道你!”這是父親在孩子還沒有展開話題之前就給孩子下了定義,而且下的定義是基于自己對孩子的揣測,這樣過早地“評判”把孩子頂了回去,還讓孩子怎么繼續(xù)下面的話?
第二句話“你行了,別整這些沒用的了,出國也得先學好數(shù)理化考上重點高中再說!”是在孩子說完自己的話之后,他的回復。他先否定了孩子為了說服爸媽所做的努力(“別整這些沒用的了”)又拐回了自己一貫堅持的“數(shù)理化至上”理念。這說明這個溝通完全無效,孩子說的話他一句也沒有聽進去。
如果父母面對孩子都是這樣封閉又強勢的姿態(tài),久而久之,孩子只會越來越沉默。
也許我們很少這樣直接地頂回孩子,但是不得不承認,我們對孩子提出的很多想法,都有一個pre-judgment(預判),這個預判基于我們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雖然我們的人生經(jīng)驗比孩子要豐富,但它也是非常有限的,而基于這有限的人生經(jīng)驗之上的判斷更不見得都是正確的,因此我們要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去溝通,不評判地去傾聽。
我們回到Samuel的案例
暑假時,經(jīng)過與父母的反復斗爭,Sameul終于如愿以償?shù)亻_始了美高申請流程。九年級下學期,他拿到了心儀學校的offer,馬上就要去讀美高了,但是卻喜歡上了班里的一個女孩,經(jīng)常半夜跟她打電話。這個女孩子最近還遇到了一些精神問題,被醫(yī)院診斷為躁郁癥。Samuel也不知道怎么幫她,只能干著急,陪著她整夜打電話。Samuel媽媽看著孩子這樣更著急。Samuel媽媽不像Samuel的爸爸那么武斷,但是也因為長期工作很忙,自己耐心也不足,經(jīng)常跟青春期的兒子沒說兩句就吵架。Samuel也覺得媽媽從來沒有理解過他。為了幫助孩子,媽媽第一次決定沉下心來與Samuel溝通。
媽媽:“聽說…你最近…交了個女朋友?。俊?/p>
Samuel:“呃….沒有啊….就是普通朋友啊?!彼_始抓頭發(fā),眼神飄忽,煩躁起來,感覺自己又要像往常一樣被“提審”了,做好了“防御準備”應對“攻擊”。
媽媽:“沒關系啊,是女朋友也挺好的啊,你跟我講講唄,她是不是最近遇到了什么問題?。课衣牭侥阃砩细螂娫捔恕彪m然心里想說的其實是”普通朋友大半夜打電話不睡覺?早戀還不承認?”但既然下定決心要好好溝通,媽媽極力保持了語氣的平和和態(tài)度的平等。
Samuel:“你又偷聽我打電話!這是我的隱私!”
媽媽倒吸了一口氣,努力保持平靜,雖然內(nèi)心想說的是“我偷聽?我是你媽!我還不是為你好!”,但還是努力平和下來,說道:“我路過你房間剛好聽到兩句而已啦,你跟我講講嘛,說不定我還能幫你想想辦法?”
Samuel激動起來:“就是她得病了??!躁郁癥!已經(jīng)確診了!她家里根本都要放棄她了!可能都要退學了!”
媽媽努力保持著平和的語氣,使勁搜索著大腦里的信息庫,開始幫他分析:“這樣啊,是在哪個醫(yī)院確診的呢?國內(nèi)的公立醫(yī)院很多時候都誤診精神病的,說不定沒那么嚴重啊?”
Samuel:“好像就是一家小的公立醫(yī)院吧…”
媽媽:“那很有可能會是誤診啦,你別著急,我這邊還認識一個美國回來的心理輔導老師,你要不然看看她什么時間有空,讓她見見這個老師?說不定老師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呢…”
Samuel:“嗯….也行吧…我去問問她…”
對話和平結束,沒有面紅耳赤,卻解決了問題。媽媽不評判、不攻擊,反而還站在孩子的角度幫他去解決問題,孩子也就對媽媽打開了心扉。放在以前的情況,光是“不僅早戀還耽誤睡眠”這個問題就足以讓媽媽喋喋不休地開啟“攻擊模式”了,一開始被“攻擊”,孩子直接在心里就對父母“關閉對話框”,更別提什么有效溝通了。
除了不評判、不攻擊之外,這個對話里的媽媽還有哪些可圈可點之處?
Samuel:“你又偷聽我打電話!這是我的隱私!”
媽媽:“我路過你房間剛好聽到兩句而已啦,你跟我講講嘛,說不定我還能幫你想想辦法?”
這段對話里,由于長期和父母溝通困難,Samuel這次也本能地認為自己又要被“懟”了,面對已經(jīng)明顯有了情緒的Samuel,媽媽依然保持平和冷靜,而且語氣透露出平等溝通的態(tài)度(“你給我講講嘛,說不定我還能幫你想想辦法?”)
對話繼續(xù),Samuel慢慢敞開心扉,而媽媽這時也展示出了自己在心理健康方面長期的知識積累,真正就Samuel的問題提出了可行的解決方案。為人父母是一生的課程與修行,為了更好地跟隨孩子成長的腳步,我們需要開放的心態(tài)和不斷學習的態(tài)度。
出國讀書的孩子可能會遇到不小心睡過了考試、手機被偷、作業(yè)忘記交等各種大大小小的突發(fā)情況,更可能會遇到一些超出父母可控范圍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他們知道“不管遇到什么事,父母都不會劈頭蓋臉罵我,而是會站在我這邊,引導我解決問題,” 他們才會愿意把問題與父母分享。否則,他們很可能會藏著掖著不告訴父母,但是自己又解決不了問題,只能自己默默承擔痛苦和后果。
來源:InGeniusPr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