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感冒,怕傳染給Emma,所以很多以前媽媽做的育兒工作轉移給了外公外婆和爸爸,媽媽終于有了一些空閑時間。把以前買的很多育兒書集中看了幾本。其中非常多的育兒書里都提到了成長型思維。很想寫篇文章聊聊我從自己生活和工作上體會的什么叫做成長型思維。
先看看那幾本書里怎么說
選自“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
選自“跟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
另外,“0到5歲 大腦發(fā)育關鍵期的70條養(yǎng)育法則”也寫過這點,我寫過這本書的讀書筆記。
其實我自己的理解是:
1)成長型思維培養(yǎng)的是,所有的生活就不是一帆風順,萬事如意的,不管任何人,處于任何環(huán)境的人,都會有自己的煩惱及弱點。孩子越早了解到生活的本質,越早會得到真正的幸福。(關于這一點其實在我喜歡的一本書“少有人走的路”里面第一句就是,”人生苦難重重“)。所以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是否能理解到這一點,至關重要。
2)成長型思維要讓孩子理解,絕大部分事情都是發(fā)展的,所以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的。固定型思維的孩子會認為很多事情是天生的。比如如果一直夸孩子聰明,他會認為他能做到什么事情是因為他聰明,而沒有做成什么事情是因為他不聰明了。而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會認為,他做成了什么事情是因為他努力的結果,他動腦筋想辦法的結果,而沒有做成是因為這次的辦法不對,或者他還不夠努力。
3) 即使孩子用了某些例子來舉例說明天賦,聰明是有事例的。那我們還是可以用成長型來解釋。比如一個事情,A孩子天賦是3,而B孩子天賦是1,而加速度的不同,A孩子加速度是1,B孩子加速度是2,最終會導致最后的結果不同。而繼續(xù)可以給孩子普及下微積分,了解下什么叫二階導,就知道后天努力有多么重要了。
雖然我們大人都知道,世事無常,但是在孩子剛開始人生的時候,其實還是應該接受更積極樂觀而不是佛系的人生觀的。
成長型思維也需要方法,我自己其實也有很多體會。比如這件事情,Emma的年齡是否真的能做到,而哪些事情是她可以自己摸索出來的,而哪些事情是需要大人幫忙教一下的。如果一個事情太難而努力了10次20次仍然不行,孩子很容易產生懈怠的心理,會容易想”我努力了還沒結果,其實還是我太笨我本來就不行”這樣會更容易導致固定型思維占上風。反而不好。所以大人在該出手時要出手。但這不是簡單出手,而是讓孩子還是認為是自己的努力導致的事情做好。比如私下的,比如教教方法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大人出手的要是那個漁。
其實因為工作原因,接觸過很多清北復交畢業(yè)的人,他們各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性格,唯一的共同點就是每個人都非常的努力,至少在他們認為重要的工作上。真的是超出普通人的努力。所以雖然每個孩子天賦確實不一,但是我是在我的天賦上的努力,我最終的結果都比我天賦(不努力)要好很多,難道不值得鼓勵和認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