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一生中,要面對無數(shù)考試。
小到單元測、期中測、期末測;
大到高考、考研、考公、面試.....
有句話說,
把努力交給自己,把結果交給上帝。
考試有很多種,我們了解考試嗎?
考試有哪些類型?目的是什么?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考試。
全文4123字,閱讀大約需要7分鐘。
共分三個部分:
1考試類型及用途
2應試準備及方法
3感想與體會
重點內(nèi)容已標紅。
01考試類型及用途
【檢測性考試】
檢驗學習者的學習水平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便更好地制定隨后的教學或學習方法、任務、進度等。
代表類型:單元測、期中、期末考試
關鍵詞:達標、優(yōu)秀
【選拔性考試】
根據(jù)考試成績排名,通過設定分數(shù)和標準的方法擇優(yōu)選擇的為選拔性考試。這類考試為避免"矬子里拔大個"的情況發(fā)生,通常會設置最低分數(shù)線,例如中考的"指標到校"、劃定一本線、二本線等等。
代表類型:中高考、考研、考公
關鍵詞:競爭、淘汰
【資格性考試】
考查考生水平和能力,以獲得某個層次的學習或工作資格。
代表類型:各類職業(yè)資格考試(CMA/CPA等等)。
關鍵詞:水平、升級
還是把目光聚焦到娃的學業(yè)上,期中期末考試的目的是什么?是檢測學習效果,鍛煉考試能力、訓練應試技巧、知識上查漏補缺、方法上逐漸深入,為最后的選拔性考試做鋪墊、做準備的。怎么應對?做好“點、線、面、體”。
02應考戰(zhàn)略及方法
【點、線、面、體】
在小學的數(shù)學課本里,我們首次接觸到“點、線、面、體”這個概念,可以說它們構建起了整個幾何運算,且在高考中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點、線、面、體”思維模式,由曾鳴教授在他的課程《智能商業(yè)二十講》中首先提出,后來梁寧在她的課程《產(chǎn)品思維30講》中,把這一思維模式做了進一步的發(fā)揮,主要側重人生成長和事業(yè)發(fā)展。那么,在學業(yè)上,如何實踐“點、線、面、體”思維模式呢?
曾鳴教授說,點、線、面、體,每一個定位背后,邏輯是不一樣的,需要的運營原則、資源調(diào)配的方法,甚至競爭壁壘,最后可能的發(fā)展路徑都不一樣。在學習中也一樣,面對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內(nèi)容、不同的思考方式,需要我們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和切入點,絕不能”一刀切“,而是要分門別類、找準定位、有的放矢。
【點:知識點】
實際生活中,我們也常用到"點"的思維方式,如試點城市、改革示范區(qū)等,"點"是一個最具分量的概念。
學習中,知識點是知識、理論、道理、思想等的相對獨立的最小單元。一本書無論多厚,知識點是固定的,其他的文字只不過是進一步闡述、分析這些知識點而已。
知識是能力的載體?;A知識是根本,離開了基礎,能力就成了無源之水;丟掉基礎,就會丟掉考試、丟掉中高考。掌握基礎知識要按照課程標準和相關要求做到“點點清”,也就是對基礎知識邊邊角角都要復習到位。所謂“清”,一要準確,二要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
一、記憶型知識點
第一種:偏重于“死記硬背”,必須一字不差。
比如,歷史年代、人名、地名;英語單詞、古詩詞等等。這部分知識點首先要采用“艾賓浩斯記憶曲線”,一邊背一邊復習、力求準確。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一些記憶、背誦方法,找一些竅門。比如編順口溜、記位置、重點標記等等方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就好,此處不再贅述。
第二種:任務量大,知識點冗長復雜、容易混淆,但又沒必要一字不差的背。
可以采用”分塊、搭橋、填充“的方法。
以地理為例。第一章內(nèi)容為“認識大洲”,總共20頁內(nèi)容,其中亞洲的內(nèi)容占了11頁。怎么背?
上一張思維導圖,下面按照圖示來講。
第一步:分塊。
通讀教材三遍,按照“分塊”的思想,把內(nèi)容提煉出來,這其實也是閱讀能力中的信息提取和概括總結能力。
比如,亞洲的內(nèi)容共有11頁,那么我們就可以提煉出“地理位置、地形特點、復雜氣候、流域水系、人口國家”五塊內(nèi)容。這樣在思維邏輯上就比較清楚了,亞洲部分包含五塊內(nèi)容,其他大洲的內(nèi)容也按照這個思維模式進行提煉總結。
第二步:搭橋。
根據(jù)每一塊兒的內(nèi)容,提煉出關鍵詞。即把你需要記的內(nèi)容濃縮為關鍵詞,這讓我們的記憶量就更小了。比如“復雜氣候”,從一大段文字中,分出層次、提煉出最簡潔、最重要的“記憶提示點”——原因和結果,就像播音員前面的“語句提示器”一樣的作用,同時也是梳理文章結構、幫助捋清思維的。
第三步:填充。
塊、橋都有了,也就是知識框架搭建起來了,剩下的事就是填充內(nèi)容。手里拿著這張思維導圖,能復述出全部內(nèi)容或者用筆在思維導圖上重點標記。
知識的梳理,教輔上也有。但是,千萬不要直接用教輔梳理出來的東西,它不真正屬于你。只有你經(jīng)過深入思考,親自提煉、總結、概括,才能入腦入心,不僅獲得了知識,還鍛煉了思維和能力。
二、抽象型知識點
有些知識,特別抽象,難以理解。對于這部分知識點,在學習過程中要加實際性的例子,幫助你理解。這類知識點除了基本的記憶外,最重要的是“多角度、多維度、多層次”的去理解,真正吃透。
比如:地理-地球公轉自轉的知識點沒聽懂,沒掌握,怎么辦呢?
第一步:看教材。相關的概念、示例,全部背過。勾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第二步:做練習。勾畫出錯題,再去看答案,答案講明白的,過掉;答案還沒弄明白,就得“不擇手段”弄明白。除了問老師、問同學,還可以找
第三步:看講解。從B站上或者其他網(wǎng)絡平臺上找大咖老師,看這部分內(nèi)容的視頻講解,這個老師哪兒講得好,給你恍然大悟的感覺,記下來。
第四步:看動畫。從B站或者其他網(wǎng)絡平臺上找動畫演示,直觀的解釋。比如你搜“地球公轉自轉”,會出來一堆動畫演示或者視頻講解,找播放量大、點擊率高的去看。
完成這幾步,再去分析錯題、做練習。這就是多角度、多維度、多層次”的去理解,真正吃透。
【線:知識線】
所謂的“線”,即對基本知識點的系統(tǒng)化,不僅要掌握每一個知識點,而且要把握知識點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構建單一的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框架,把握知識與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還要整理出完整的線索和脈絡。
比如:歷史時間線、朝代發(fā)展線。
【面:知識網(wǎng)】
所謂的“面”,即要從整體上把握知識,橫向、縱向的知識線編織一張網(wǎng)。
比如,初中幾何中的全等三角形,我們可以“總結模型、收集題型、歸納方法、建立系統(tǒng)”,將知識點連成線,將知識線編織織成一張網(wǎng),無論怎么考,都在這張網(wǎng)里。數(shù)學模型、題型的總結難度比較大,與文科學習不同的是,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選擇總結性的教輔材料,幫助自己形成知識網(wǎng)絡。
全等三角形模型:
1手拉手模型 2一線三垂直模型 3一線三等角模型
4等腰三角形中邊邊角模型 5背對背模型
6半角旋轉模型 7角分線模型 8正方形手拉手模型
比如,歷史中將東西方文化發(fā)展進行對比,這就是連線成面。
【體:學習體系】
所謂的“體”,就是要構建多維體系,包括但不限于: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學習方法、底層能力、知識體系、思維體系等等。也就是說,中高考這種選拔性考試,其實是考查一個人的整個學習體系——當然,強者勝。
就學習科目來說,
怎樣讓優(yōu)勢帶動劣勢呢?
第一步:找到成績(相對)最好的科目。
寫下優(yōu)秀分析:為什么學得好?哪一模塊成績最好?
定下優(yōu)秀計劃:如何讓這科從不錯→優(yōu)秀?
如果沒有學得好的科目呢?
找出自己學得好的單元、模塊;沒有的話,找出最感興趣的。
做學習計劃,把這個模塊學到滾瓜爛熟。
然后下一模塊、再下一模塊......
學得越好,越有動力學,良性循環(huán)就此產(chǎn)生。
具體方式有很多,
重點是:看得到進度,學習進度可視化。
把需要學的內(nèi)容畫成思維導圖,完成一項就用熒光筆劃掉,充滿成就感。
03感想和體會
孩子越小,陪讀時間越多,孩子剛入小學的這一段時間,正是建立學習習慣和觀念的黃金期,無論是寫作業(yè)還是考試復習,都可以帶著他們一起走過所有的細節(jié),一起檢討,一起研究改進的方法,借由這樣的過程讓孩子明白,什么才叫全力以赴?什么才叫追求完美?什么才叫把握細節(jié)?比如:
第一輪復習:查漏補缺式復習。按照單元順序,認真研讀課文,字-詞-句-篇,一部分一部分的背誦記憶,用熒光筆、紅筆劃出重點。
第二輪復習:總結歸納式復習。打亂單元順序,按照字-詞-句-篇-古詩文-作文的順序,進行總結歸納,比如說,把課本中的多音字歸一類,錯別字歸一類;近義詞反義詞歸一類;排比句、反問句歸一類……這個過程非常重要。一定要帶著孩子走一遍總結歸納的過程。各種總結資料很多,老師也說:打印一份,帶著復習。但是,孩子沒有自己動手的過程,沒有總結歸納的過程,沒有思考的過程,記憶是不深刻的,能力是不能充分鍛煉的。這個問題到高年級尤其突出。
如果孩子沒有落實到位,父母就要跟上。父母的工作不是搶著幫孩子安排,而是在教孩子方法,引導他們執(zhí)行一段時間之后就逐漸放手,退居一旁,觀察輔助。
不是拿成績來檢測我們的孩子需要多做幾本測驗卷,還是去哪里補習,而是拿成績來觀察孩子的做事態(tài)度、能力以及所得到的結果。譬如數(shù)學總是考不好,我們要分辨究竟是沒用心,還是方法不對等等。把它當成一個失敗的經(jīng)驗,一個查找漏洞的機會,然后想辦法去處理,這就是訓練。
以往利用小聰明,短時間投機取巧的學習方式,或許僥幸能得到好成績,但學到的東西不夠扎實,特別是到了高年級,惡果會逐一呈現(xiàn)。所有的讀書和學習就像蓋金字塔,必須細心慢慢堆砌也要有耐心,不貪快貪高,準備好夠大夠穩(wěn)固的基礎再向上發(fā)展,越往高處時速度就會越快越輕松。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