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有點明白:養(yǎng)娃就像養(yǎng)植物??
昨天看到某位花友分享的慢生活花園,提及養(yǎng)多肉和其它植物的經驗。
乍看之下只是驚嘆:哇,花友的花園好漂亮??哇,這么大的花園,花友很有錢吧??
燒晚飯時沒來由地想起這事,突然有點明白,為什么有人把娃比喻成植物。
他,有他的習性,你硬把他安排在不適合他生長的環(huán)境里,他,也不吵也不鬧,但,就慢慢地死去……當你把他安排在適合他生長的環(huán)境里,他,仍是悄無聲息,但,卻給予你亮眼的燦爛。
花友養(yǎng)植物,參考了許多書目;我養(yǎng)娃,看了幾本書?植物養(yǎng)死了,可以重來;娃養(yǎng)殘了,怎能對得起他。
植物,不吵不鬧;娃,其實也是。即便他曾激烈反抗,但也在大人的麻木不仁下,變成行尸走肉,甚至放棄希望。
我,突然明白,為什么現在有那么多的娃病了。他們發(fā)出的聲音,被忽略了。大人默認他們是不吵不鬧的植物,需要按著大人的方式在指定的地方,靜靜地爛漫。
娃,是活物,是動物,還是有高級情感和思想的動物……養(yǎng)娃函數的這個黑盒子,黑得徹底,外生變量,更是不可控制……
面對這么復雜的模型,為人父母需要安靜下來,回歸養(yǎng)娃的初衷并靜聽“植物的聲音”,也需要提升自己的格局以從容合適地應對外在環(huán)境的改變。
哎~~~群居動物,權利義務;校園生活,升學應試。
父母,是這株植物的最后凈土。
為什么明明是動物卻似植物呢?在文明的進程里,我們總是慢慢妥協、慢慢適應、慢慢定居,能狂野自在奔騰的,又有幾何?
況且,動物的聲音太雜,要聽完不現實??還是靜聽他內心真切的聲音吧,那,這聲音,姑且稱作“植物的聲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