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說這是父母必讀之書一一《家庭教育》讀后感

2017
2021-2-9 00:36 原創(chuàng) · 圖片9

陶行知先生說:“我深信此書能解決父母許多疑難問題,就說它是中國父母的必讀之書也不為過?!边@本書就是陳鶴琴先生所著的《家庭教育》。              
 

讀完之后,我覺得確實如此。這本初版于近一百年前的書,在今天讀來,依舊振聾發(fā)聵,引人前行。感謝親愛的穎娟,是她向我推薦了這本書。         
 

陳鶴琴先生建立了中國第一所現(xiàn)代幼兒園,創(chuàng)建了中國第一所公立幼稚師范學校,是著名的兒童教育家,被稱為中國的幼教之父。

年輕的陳鶴琴心中便有 “為人類服務(wù),為國家盡瘁”的遠大志向。我在一篇文章中讀到:

“ 1982年,這位高齡老人在病榻上已經(jīng)說不出話,但還是吩咐兒女拿來了紙和筆,顫顫巍巍地寫下了9個字:我愛兒童,兒童也愛我。 ”

“ 在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動蕩時代,陳鶴琴始終堅信 ‘ 教育救國 ’ ,并為幼稚教育工作終身。 ”讀來令人感動和敬佩。         
 

《 家庭教育 》 全書共十三章加附錄,從兒童心理、學習之性質(zhì)與原理、普通教導法、衛(wèi)生習慣、游戲及玩物、小孩子為什么怕與哭、父母以身作則、待人接物、責罰、經(jīng)驗增長、創(chuàng)造環(huán)境等進行詳細地論述。         
 

每一章中包含數(shù)個教育原則,幾乎每個原則都有結(jié)合具體的例子進行說明,每一章末尾還有總結(jié)。內(nèi)容清晰明了,教育原則講得深入淺出,我覺得尤其適合家有學齡前兒童的父母去閱讀。   
 

我想從兩個方面來談讀這本書的收獲與感悟:   
 

                 ??一 如何做父母

1?? 養(yǎng)育兒女不若養(yǎng)雞重要?(堅持學習,了解兒童)

陳鶴琴先生說:“我們曉得栽花有了栽花的學識技能,花才能栽得好……甚至養(yǎng)牛,養(yǎng)豬,養(yǎng)羊,養(yǎng)馬,養(yǎng)魚,養(yǎng)鳥莫不都要專門的學識技能。而一般人對于他自己的兒女反不若養(yǎng)雞,養(yǎng)蜂,養(yǎng)牛,養(yǎng)豬來看得重要?!?/p>

陳鶴琴先生說,小孩子實在難養(yǎng)得很,難教得很!他呼吁父母應(yīng)當主動學習,了解兒童的生理與心理特點,遵循規(guī)律來養(yǎng)育兒童。

他總結(jié)了兒童的七種心理特點:好游戲,好模仿,好奇,喜歡成功,喜歡野外生活,喜歡合群,喜歡稱贊。

我們施行教育,需依據(jù)孩子的心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圖為小妞和小朋友玩游戲

2??  “你要兒童怎樣做,就應(yīng)當教兒童怎樣學。”(以身作則)    

(1)  言語行動要以身作則。陳鶴琴先生說:“最古怪的就是我們成人的偏見,小孩子替我們做事,好像是應(yīng)當?shù)?,我們從來不謝謝他。我們做父母的送東西給小孩子,卻一定要孩子說‘謝謝!’”我們要孩子有禮貌,首先自己要有禮貌。

雖然我們現(xiàn)代的父母大多時候都注意尊重孩子,會對孩子說謝謝之類的話語,但有時仍不免會端起“家長”的架子來,比如要求孩子須先主動與自己打招呼。

陳鶴琴先生怎么做呢?有一天晨起,他的小女兒見了他不說:“爸爸,早!”他就主動對她說:“妹妹,早!”她小女兒聽了也就回應(yīng)他了。    

“你要小孩怎樣做,你自己先要怎樣做?!睂嵲趹?yīng)是貫穿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2)  態(tài)度思想也要以身作則

面對生活、工作、學習等,我們的態(tài)度是樂觀還是悲觀?我們是否經(jīng)常抱怨,懈?。课覀冋宫F(xiàn)出的態(tài)度和思想也影響著孩子。

別人做好的事情或壞的事情的時候,做父母的應(yīng)當以辭色來表示贊許或不贊許的意思給孩子聽,給小孩子看。父母對于善惡是非顯出自己的態(tài)度,小孩子聽了看了,在無形中就受到影響了。

3??創(chuàng)造環(huán)境,提供條件

首先我們要理解“環(huán)境”的意思,凡是可以給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環(huán)境。一切物質(zhì)是他的環(huán)境,人也是他的環(huán)境。但人的環(huán)境比物的環(huán)境更重要,因為小孩子善于模仿。

我們要給兒童創(chuàng)造游戲、勞動、科學、藝術(shù)(音樂、圖畫、審美)、閱讀的環(huán)境。

小孩子在家里,一定要有玩的東西,做的事情。允許孩子游戲,孩子才能發(fā)展。不要讓孩子變成暮氣沉沉的“老小人”。   
 

                      ??二 如何教小孩

1??父母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 ?                 
 

陳鶴琴先生強調(diào),做父母的應(yīng)當在小孩子面前取同一教育態(tài)度。父母意見不合,不僅使小孩無所適從,而且會引起他輕視父母之心。意見不同時 ,父母應(yīng)該背對孩子好好商量,盡量采取統(tǒng)一的方式,一致的要求和原則,不能因人而異 。   

比如 “ 有許多做母親的因為要禁止小孩子不要做某件事,就以父親的名義來恐嚇他。如小孩子玩弄碗碟杯盤等東西,做母親的恐怕他弄破打碎,就嚇他說:‘爸爸來了!快些放下來!’ ”

小孩子因為害怕而不敢做或不得不做,但是心里是很不高興的,以后有機會他可能還是會再犯。這種以“父親”的名義來恐嚇小孩的方法,還會離間孩子與“父親”的關(guān)系。

2??怎樣讓孩子聽話?

孩子不聽話,是不是因為你時常用命令的語氣指揮孩子呢?陳鶴琴先生說, 不要隨隨便便指揮命令孩子。父母在讓孩子做事時,要考慮事情是否是孩子必須去做的,否則不要用命令式的語氣來指揮孩子。要積極地鼓勵孩子,用游戲的方式引導孩子 。

比如昨晚,小妞吃紫菜掉了很多在地板上。我說,媽媽曬衣服,你把地上的紫菜撿干凈哦!等我曬完衣服,看她還在那玩玩具,根本沒有收拾。瞬間沖動想大聲再重復一遍我的話,但想到陳鶴琴先生所說的,沒有一個孩子是愿意收拾的,我就決定換個方式。我笑著說:“哎呀,地上那么多紫菜,媽媽是很厲害的,一下子就能撿干凈,你肯定沒有我快,要不要比賽一下?”我一說完,小妞就很積極去搶著撿了,一場可能出現(xiàn)的沖突就在歡聲笑語中化解了。

3??怎樣讓孩子不要膽???

有一天,雷電交加,某小孩的母親趕緊關(guān)窗,并對孩子說:“不可作聲,雷公要來了,快到這里躲著?!毙『⒆颖慊炭制饋?,后來一聽到雷聲就很害怕。

一父親帶孩子走進一間沒有點燈的屋子,他們一進去,父親就說:“黑黑的,不用怕,不用怕!”孩子就以為暗的地方總有可怕的東西。

這兩個例子都是陳鶴琴先生用來說明,小孩子的許多懼怕,大部分是由父母的暗示養(yǎng)成的。做父母的自己怕這樣,怕那樣,哪里能希望孩子膽大呢?

4??孩子做錯了,打還是不打?                 
 

“我們看一樁事情,不能單看一事的表面,我們應(yīng)當考察事的究竟。”當你以為孩子做錯了事的時候,多從兒童本身著想,從體貼兒童的心理著想,去分析背后的原因。很多時候并非孩子真的錯了,父母不要自信太深。                 
 

當孩子弄壞了東西,做父母的去責罰他,并不是因為可惜東西,是因為要改正他的行為。比如孩子打碎了花瓶,在責罰孩子時應(yīng)講清原因是他亂敲亂打的行為不對,而不是因為花瓶碎了,不能“重物而輕人”。

當孩子做錯了事,做父母的應(yīng)該重責其事,輕責其人,就事論事。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簽,不要責罰他的人格,更不要當別人的面來責罰孩子,這樣孩子對改過自新才有動力。

陳鶴琴在書中明確說:“不要打孩子?!薄罢T導比恐嚇、哄騙、打罵都來得好?!?/p>

5??父母最好只有“一只手”

做父母的應(yīng)該明白自己的責任:幫助孩子生活,幫助孩子自立,幫助孩子做人。

孩子能自己做的事,讓他自己做。孩子愿意做的事情,我們幫助他去做。                  
 

圖為小妞和爸爸一起洗碗

孩子自己能夠想的事,讓他自己想。孩子一時想不到的,可以間接幫他。孩子平常不大用思想的,我們應(yīng)積極指導小孩去思想。    

比如妞妞看到小區(qū)的樹上掛了很多燈籠,她問我:“媽媽為什么有些樹上有燈籠,有些沒有呢?”我觀察了一下發(fā)現(xiàn)只有矮的樹才掛上了。我就問她:“那些沒有掛的樹在哪里呀?”她指給我看,我說:“那你看那些樹長得怎樣?”她看來看去說,那些樹都很高。我又問,是啊,怎么高的就不掛呢?她想了想說,因為那些叔叔沒有那么高,掛不上去。當孩子有問題時,我們盡量引導孩子去觀察去思考去尋找答案。

6??教孩子要從小教,而且要教好。

有一位琴師出一張招生廣告說:“未學過琴的,學費一元;已經(jīng)學過的兩元?!币驗闆]學過琴的,沒有什么病根,只是不會彈琴。 已經(jīng)學過的,不僅彈不好,而且學了許多弊病,要教好不容易。           
 

孩子對于各種東西,俱須從小教起,還要從小教好。不要想著等到孩子長大了再來教再來改。 陳鶴琴先生讓他兒子畫畫,一開始就非常注意端正他的坐姿。還有注意衛(wèi)生、物歸原處等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都應(yīng)從小教好。

父母還應(yīng)從小教育孩子如何待人接物,讓孩子懂得顧慮別人,關(guān)愛他人,服務(wù)幫助他人。比如家中有人生病,沒有特殊的原因,都應(yīng)教孩子表達同情與關(guān)心。

     ?? ?? ?? ?? ?? ?? ?? ?? ?? ?? ?? ??

以上是我閱讀本書的一些收獲和感悟。當然了,每一本教育名著都基于一定的歷史背景,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網(wǎng)友就說這本書里關(guān)于衛(wèi)生習慣的部分做法是錯誤的。

書中的101個家庭教育原則,我們也不能直接生搬硬套,還是需要結(jié)合實際,靈活運用。


回應(yīng)3 舉報
贊19
收藏90
4年前
中國父母必讀書,能解決父母許多問題,還是陶行知先生所做的序。我也得去找來看一下
4年前
陳鶴琴先生,中國幼教第一人,臨終前寫下的是我愛兒童,兒童愛我。一個真正將中國幼教事業(yè)做到底的人了。
4年前
看來需要找來讀一讀啦
發(fā)布

推薦閱讀

Dear Layla
Dear Layla
2017
作者熱門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