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做錯了事,一般都具有恐懼和后悔的心理,這種恐懼感主要是擔心由于犯錯所引起的對自己的不利后果。所以,家長如何處置對孩子的影響很大。而當孩子犯了錯,家長應該怎么去做呢?聽一聽孩子的想法。在孩子犯了錯以后,或許他并不認為自己做了錯事,這時家長要聽一聽孩子的內心真實的想法,然后再對孩子進行教育,讓孩子意識到自己錯在了哪里,這樣也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孩子犯了錯,以教育為主,切忌打罵。為了讓孩子在最短的時間對自己的話言聽計從,有的家長會采取打罵的方式。可能,孩子因為害怕,可能不會在家長的面前犯錯,但是在家長的視線范圍之外,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正確的方法是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讓孩子從心底認同你的說法,才會保證他們以后不會故伎重演。而且,教育的時候,要選擇合適的時機,等孩子的心態(tài)平靜之后。有時,孩子已經認識到了錯誤,但是當時孩子正在害怕,家長的說教無形中就擴大了孩子的恐懼,你的說教或許他就沒有很好的接受,那么,家長說教的心思也就白費了。說教要適度。在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家長就應該減少一下說教,不要在進行激烈的教育,給孩子一些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反思。制定規(guī)則,自己收拾殘局為主,懲罰為輔。在已經告知孩子某件事不能做,孩子卻堅持去做,那么家長就需要給孩子制定規(guī)則,如果造成了不好的后果,讓他去承擔。這一點特別重要,犯錯的是孩子,那么,也應該由孩子來承擔道歉和安撫“受害者”這些行為,切勿由家長代勞。懲罰不是目的,主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犯了錯。至于如何懲罰,家長可以選擇一些辦法,比如,讓孩子幫忙做家務,或者是讓他拿出自己喜歡的食物,或者拿心愛的玩具和別的小朋友分享。懲罰必須是當時犯了錯誤就執(zhí)行,而且,懲罰這個方式要堅持,這樣才能讓懲罰對孩子形成一種“威懾力”。換位思考教育,讓孩子有同理心。對于孩子總愛犯的一些錯誤,家長可以把這些融入游戲當中,比如,孩子喜歡的打人,那么在游戲中,你可以選擇“打人”的方式來解決游戲中,你遇見的所以問題,讓孩子感受一下“被打”的滋味。這個換位思考教育,可以讓孩子有同理心,漸漸孩子就會認識到自己犯了錯,給別人造成傷害。人無完人,孰能無錯?何況是一個孩子。如何爭取處理孩子的錯誤,這也是一門學門,家長們需要好好去學習,讓孩子在錯誤中得到進步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