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四日凌晨,一位在美國排名第25位的公立高中就讀的十一年級華裔學生,臥軌自殺了,年僅16歲。
九月二十四日,當許多學生還沉浸在新學年的興奮中時,鄰市17歲的華裔高中畢業(yè)生也選擇了結(jié)束自己風華正茂的生命,有毒氣體還連累了趕去救他的父親。戴著SAT滿分的光環(huán),卻沒能進入自己理想中的名校,只被加大圣地亞哥分校錄取,是媒體報道的自殺原因。
去年五月,附近另一所在美國排名前 50 的公立高中也失去了一位全A的學生。她可以從高高的金門大橋跳下,卻沒有勇氣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不如意。
在人們唏噓感嘆國內(nèi)眾多因高考失利而絕望的孩子時,很少有人想到,彼岸那看似自由的校園也遠不是“輕松”的樂園。沒在美國公立校區(qū)工作之前,我也曾被有些國內(nèi)媒體的片面理解誤導,以為美國高中課程簡單,國內(nèi)的中上游學生一定可以在這里出類拔萃。這十幾年才發(fā)現(xiàn)美國的數(shù)學和科學也許不如國內(nèi)課程深,但側(cè)重學生的理解和應用,強調(diào)交流合作,想學好并不容易。再加上從10年級起就要準備PSAT和SAT考試,課外活動,私立大學的推薦信等等,壓力并不比國內(nèi)高中的小。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下,掩蓋著鮮有人知的現(xiàn)實:自殺是美國15到24歲間死亡原因的第三位,而相對美國總?cè)丝趤碇v,自殺只占第十一位。如果孩子遠離家人來留學,對他們的心理承受力有更高的挑戰(zhàn)。每年都有留學生因不堪學業(yè)和生活壓力而自殺,讓人扼腕嘆息,欲哭無淚。
2013年秋季,美國為31,889位中國學生簽發(fā)了來美國讀高中的簽證,今年更是有增無減,是2005年的50倍。當鋪天蓋地的留學中介致力于如何用漂亮的成績單和簡歷把孩子們送進高中或大學,當愛子心切的父母為他們打包最新款的手提電腦,充足的學費和時尚的衣著,我們有沒有問過:孩子留學的行囊里,是否裝備好過去“失敗”的經(jīng)歷?
生活中,多少父母總有錯覺,以為讓孩子永遠成功,才會走向更高的成就。過度保護,不讓孩子經(jīng)歷任何失敗,卻忘記了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錯失了通過失敗和挫折來鍛煉孩子的良機,以至于他們將來被撲面而來的失敗打個措手不及。這個現(xiàn)象,哪個文化都存在,不分國籍。
比如美國的校際體育比賽上經(jīng)常有家長在孩子輸球時出言不遜,甚至曾有家長把自己的憤怒喧瀉在Facebook上,威脅對方師生安全而引起警方干預。
我工作過的高中,時常有家長找到老師,要求改孩子的分數(shù):“我是醫(yī)學博士,大學里學的生化課多了去了!這道化學題這樣解明明是對的,憑什么減半分?”原因就是那半分決定了那門課的成績是A還是B。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成長,孩子會產(chǎn)生錯覺,“輸” ,“失敗” ,是多么不可接受!以為這就是生活,一切要完美。才有這么多學業(yè)出類拔萃的孩子”輸”不起。
而現(xiàn)實呢?
考試可能發(fā)揮不正常;
傾心追求的人不一定喜歡自己...
美國再好的棒球隊,在每年的賽季里能贏近60%的球賽已經(jīng)是不得了的成績,完美的“全贏”是不存在的。所以職業(yè)球員一定要習慣“輸贏乃兵家常事”,不然這個工作會很痛苦。
哪個行業(yè)不是如此呢?
營銷人員培訓,要先學如何失敗,因為90%以上的推銷會被拒絕。
NASA 召宇航員,拒絕沒記錄失敗經(jīng)歷的簡歷,因為太空中任何出乎意料的惡劣狀況都極有可能出現(xiàn),沒經(jīng)歷過失敗的人怎么知道如何在壓力下鎮(zhèn)定自若地處理?
各大名校都在“個人作文”或老師的推薦信上要求介紹申請學生如何面對挫折和失敗的經(jīng)歷和如何敢于接受挑戰(zhàn)的勇氣。因為過去的成績再輝煌,都可能在任何的挫折面前不堪一擊,都不如恒心和韌性更能預測你將來能走多遠!
同樣是加大圣地亞哥分校的錄取通知,為什么給大多數(shù)學生帶來的是興奮和期待,而給篇頭的學生帶來的卻是沮喪和絕望呢?為什么同樣的挑戰(zhàn),不同的孩子和家庭會用截然相反的情緒和態(tài)度來面對呢?對“自殺”的研究表明,“看不到任何希望”(Hopelessness) 是最強的預測因素。怎樣才能讓孩子在困境中永遠都能看到“希望”呢?
這其中基因的因素肯定有:因為有些孩子天生較樂觀,更容易充滿希望;有些則遇事時更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負面而絕望。除去基因,更值得家長關(guān)注的是影響情緒的心態(tài)。
斯坦福心理系教授 Dr. Carol Dweck 研究人對成敗不同的態(tài)度二十多年,在< >一書中總結(jié):如果有“固定的心態(tài)”(fixed mindset) ,孩子自然地會把好成績歸結(jié)于“我很聰明”等概括化的固定因素,“成功”就成了用來證明自己多聰明,多出色的工具?!蔽屹?,我比賽得獎了,我考了全班第一,爸媽會夸我愛我擁抱我,我是聰明的,我是好孩子!” 而孩子“成功” 與否,也理所當然地被看做為人父母的成績單。
可這里最大的陷阱是,按這個邏輯,失敗就會證明自己不聰明或不優(yōu)秀,可以輕易把建立在成功上的自尊和自信打垮。如果“失敗”都是對“自信”的威脅,那肯定就要千方百計去躲避任何可能“失敗”的風險。
Dr. Carol Dweck 對幾百名學生的經(jīng)典教育實驗就清楚地顯示了這一點: 如果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被表揚的是結(jié)果成功與否,他/她們慢慢就不敢接受任何挑戰(zhàn),只撿容易的去做,以求心理的安全,最終是連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好的題目都成績下降;而常被表揚努力過程的孩子會知難而進,不但敢于接受挑戰(zhàn),而且不斷進步,有超出能力所預測的表現(xiàn)。在他/她們眼里,困難再難,控制還是在自己手里,失敗永不是對自己價值的否定,所以才總會看到希望。
2010 年加州 Danville 市曾有一位8年級的女生,學習一直名列前茅,卻因一次代數(shù)不及格而自殺。她的母親被采訪時一口咬定:“It’s all that stupid F!”(都是那個F惹的禍!)每次講座提到這個例子,都有在座父母一針見血地指出: 如果孩子連一次不及格的代數(shù)成績都承受不起,她如何能面對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挫折和失敗呢?不是那個F,而是對F的心態(tài)害了她。如果把不及格當做對自己哪里需要更努力的提醒,怎么可能因此而走上絕路呢?
真正發(fā)生了什么事比起孩子和家長如何看待這件事幾乎微不足道,個人對事件的詮釋才是決定應對方式的關(guān)鍵。如果把名校的拒絕信看成死亡的宣判,是自己“失敗”的印證,那就很容易情緒低落甚至絕望。但如果把它看做自己“為雞頭而不為鳳尾”的機會,那去加大圣地亞哥分校就是新里程的開始,而希望就會如野火燎原。
只是“拿成功來證明自己”的觀念會讓孩子不敢面對挑戰(zhàn),因為任何可能的失敗都是對他/她們信心的威脅。而真正的“信心”不只是相信“自己能盡力做到最好”,更重要的是“相信自己不論輸贏,都會在這個過程里學到新的東西”。真正的“信心”不需要拿“成功”去保護,而應該用適當?shù)摹笆 ?nbsp;經(jīng)歷來錘煉,因為如果孩子有了“成長的心態(tài)”做后盾,信心一定會在失敗中越練越勇。
所以,孩子在身邊成長的過程中,請千萬別忘記讓他/她們有機會經(jīng)歷失敗,增強對挫折的免疫力。學習過“輸”,將來才能“輸?shù)闷稹?。那不論孩子選擇去哪里的高中,大學里學什么專業(yè),將來做什么工作,和誰生活在一起,我們做父母的都盡可放心:生活如何風云變幻,孩子都會從容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