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幼兒該不該識字的爭論歷來很多。識字的好處,這里就不多說了。
今天主要說說讓很多家長最擔(dān)心的一個問題——教幼兒早識字,到底會不會破壞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
曾經(jīng)我也很擔(dān)心這個問題,所以一直忍著不教,直到雪球三歲半的時候才正式教她認字。
那么幼兒早識字會破壞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這個觀點到底是從何而來的呢?
我查閱了很多資料,最后只找到一篇論文詳細地介紹了這個觀點。
這篇論文是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的周洪飛在1999年 《學(xué)前教育研究》上發(fā)表的《識字和不識字幼兒圖書閱讀的比較研究》。
為了了解識字和不識字幼兒進行圖書閱讀時究竟有何不同,周洪飛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選取四所一類幼兒園的60名大班幼兒 ,以識字測驗的得分為基礎(chǔ) ,將這些幼兒分為高識字幼兒組(17人)、中識字幼兒組(20人)和低識字幼兒組(23人),三組之間識字水平差異顯著。
測試內(nèi)容為三個方面:觀察記憶力、想象力 、理解力。
測試材料是ABC三套圖文并茂的故事讀物 ,A材料測試觀察記憶力, B材料測試想象力, C材料測試理解力。
先讓幼兒看A材料, 2分鐘后收材料 ,讓幼兒根據(jù)對主要形象特征和背景的感知回憶,完成相應(yīng)的填色和添畫練習(xí)。
接著讓幼兒看B材料,,讓幼兒看看想想 , 編有趣的故事,然后再對指定畫面進行對話和心理活動的想象 。
最后讓幼兒看C材料 , 并對故事的情節(jié)方面提出帶有關(guān)鍵性的五個問題, 讓幼兒回答,測其理解力。
結(jié)果是高識字組幼兒觀察記憶、想象得分率低,理解得分率最高;低識字組幼兒觀察記憶、想象得分率最高,而理解得分率為最低;中識字組幼兒則界于兩組之間。
實驗中發(fā)現(xiàn),高識字和部分中識字幼兒更關(guān)注文字 , 往往一拿到書就逐字逐詞逐句進行點讀,即便是看圖也屬印證文字性的,因此,高識字幼兒閱書后, 頭腦中對畫面特征的表象是模糊的。
并且,高識字幼兒往往受文字表象的束縛 , 對畫面的想象性較淡薄,在編故事和想象人物對話及心理活動時,常常直接念書上的文字,因而觀察記憶力、想象力兩項得分明顯均低。
低識字幼兒主要接受來自于圖畫的信息。圖畫具有視覺形象性特點,生動的視覺表象能提高幼兒閱讀的積極性。同時,與文字信息相比,圖畫信息整體同時性地映入幼兒視覺通道, 其視覺的廣度和心理上的認知廣度都更拓展了, 這使得他們在觀察記憶項目中產(chǎn)生了積極效應(yīng)。
在想象性實驗中,由于低識字組幼兒不受文字的約束, 他們往往看圖仔細,想象馳騁, 有些已突破作品和知覺經(jīng)驗的束縛。
實驗中還發(fā)現(xiàn)識字對正確理解圖書具有非常顯著的促進作用,所以高識字組幼兒理解得分率最高。
基于上面的研究,周洪飛最終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識字有利于對圖書內(nèi)容的理解, 但它使幼兒對圖書畫面的觀察記憶以及想象受到局限 。
這篇論文的內(nèi)容,似乎完美詮釋了幼兒早識字會破壞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這個觀點。
但事實并非如此。
周洪飛在實驗中還發(fā)現(xiàn):
中識字組和高識字組幼兒對無文字想象的得分均明顯高于有文字想象。因此,綜合這一結(jié)果,可以說明“高、中識字組被試想象類得分低是由于自身想象力不佳”這一猜測是不正確的,是圖書上的文字限定了識字幼兒對繪本中人物的心理活動和對話的想象。
可見,識字并沒有破壞孩子自身的想象力。
而且周洪飛得出的“是圖書上的文字限定了識字幼兒對繪本中人物的心理活動和對話的想象”這個結(jié)論,也是有問題的。他沒有理解繪本中的圖畫與文字之間的關(guān)系。
實驗中給孩子看的圖文并茂的圖畫書,就是我們現(xiàn)在常說的繪本(當(dāng)然還有純圖畫無文字的繪本,不在本文討論范圍內(nèi))。
曾經(jīng)兩次獲得過凱迪克獎金獎的美國畫家芭芭拉·庫尼用一個形象的比喻說出了繪本中圖畫與文字之間的關(guān)系:繪本像是一串珍珠項鏈,圖畫是珍珠,文字是穿起珍珠的細線,細線沒有珍珠不能美麗,項鏈沒有細線也不存在。
我國的繪本界大咖彭懿曾經(jīng)說過:在絕大多數(shù)的繪本里,圖畫與文字呈現(xiàn)出一種互補的關(guān)系,缺一不可,具有一種所謂的交互作用。一本繪本至少包含三個故事:第一個是文字講述的故事,第二個是圖畫講述的故事,第三個是文字與圖畫相結(jié)合而產(chǎn)生的故事。我們讀繪本,其實讀的就是這第三個故事。
現(xiàn)在看出來周洪飛的問題在哪里了吧。
繪本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讓你看著圖畫去想象的,而是讓你看圖文講述的故事,孩子對這個故事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識字的孩子對繪本的理解力得分高,反而證明了識字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赤裸裸的好處。
而且周洪飛在實驗中得出的“識字使幼兒過于關(guān)注文字,使得他們對圖書畫面的觀察記憶以及想象受到局限”這個結(jié)論,本身也是有問題的。
他這個結(jié)論換種說法,就是說“圖畫會比文字更具有想象力”,這個說法非常偏頗。
因為很多時候,文字反而比圖畫會帶給孩子更大的想象空間,相比文字,圖畫反而有時會妨礙、甚至扼殺我們的想象力。
比如,我們來看看經(jīng)典繪本《爺爺?shù)募t臉頰》這本書的的第七個跨頁。這個跨頁的左邊是文字頁,右邊是圖畫。
一個人看繪本的時候,目光是從左面一頁移到右面一頁的。這樣一來,識字的孩子先看到的就是文字,而不是圖畫了。識字的孩子先讀到的是這樣一段文字:
一次,爺爺散步時在森林里發(fā)現(xiàn)了一雙翅膀。他把翅膀安在自己身上,在空中很快地飛了一圈,然后把翅膀又放回到草地上。
然后,才去看右邊的圖畫。
而不識字的孩子,因為看不懂文字,看到文字頁自然就會跳過去,先看圖畫,然后聽家長給他讀文字。
你一定會不以為然:先看文字,后看圖畫,和先看圖畫,后看文字,又有什么區(qū)別呢,還不都是圖文合奏?
不,太有區(qū)別了。
當(dāng)讀完這段爺爺幻想的文字,你就用想象力“看到”了一個連續(xù)的畫面,它像一部動畫短片,至少由四個場景構(gòu)成:還是個小男孩的爺爺發(fā)現(xiàn)翅膀,插上翅膀,展翅飛翔,歸還翅膀??赡憧磮D畫,它只是選擇了其中的一個場景:發(fā)現(xiàn)翅膀。
所以說,先看文字后看圖畫,比先看圖畫后看文字,更能激發(fā)想象力。
文字還擁有一種魔法般的力量,它能讓一百個讀者想象出一百片不一樣的森林,一百個不一樣的小男孩,一百種不一樣的翅膀,你心中的畫面,絕對不會與別人心中的畫面重復(fù)。
而圖畫有時反而會妨礙甚至扼殺我們的想象力。
不信我們來顛倒一下順序,先看圖畫,后看文字。當(dāng)你看過這個畫面,再去讀“一次,爺爺散步時在森林里發(fā)現(xiàn)了一雙翅膀……”時,你就會失去想象力,先入為主,想象到的只是與這個畫面一模一樣的森林、小男孩和翅膀。
曾經(jīng)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看過《白雪公主》電影的孩子,畫出他們心目中的白雪公主,結(jié)果,每個孩子畫出的白雪公主都和電影中白雪公主的形象差不多。而他們讓從沒有看過《白雪公主》電影、只是聽過故事的孩子來畫時,每個孩子畫出的白雪公主都不一樣。
文字給了我們一雙想象的翅膀,要是不小心,就會被圖畫奪走。圖畫擅長表現(xiàn)空間和具象,卻不擅長表現(xiàn)時間、聲音、味道、事物的因果關(guān)系和人的心理活動、對話、人物關(guān)系等,而這些對于文字來說都不在話下。
比如經(jīng)典繪本《逃家小兔》的第一頁畫的是一只大兔子在追小兔子,下面文字寫的是:
從前有一只小兔子,他很想要離家出走。有一天,他對媽媽說:“我要跑走啦!”“如果你跑走了,”媽媽說,“我就去追你,因為你是我的小寶貝呀!”
如果單看圖畫,我們不僅看不出這兩只兔子是什么關(guān)系,更不知道它們說了什么。
如果你單看文字,不看圖畫,你的腦海里又會浮現(xiàn)出一幅怎樣的畫面呢?不一定是兔子媽媽在追兔子寶寶吧,也許是小兔子和媽媽在說話……
這就是文字的作用。凡是畫不出來的東西,用文字都可以表達出來,文字是抽象的,不是讓你去看,而是去想象的。
好了,啰嗦了這么多,相信你已經(jīng)不再認為過早識字會破壞孩子的想象力了。
所以,不管是孩子到了識字敏感期自己想識字,還是父母想教孩子識字,都大膽地去做吧。
參考文獻:
周洪飛,識字和不識字幼兒圖書閱讀的比較研究,《學(xué)前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
彭懿,世界圖畫書閱讀與經(jīng)典,接力出版社,2019-02-01
彭懿,圖畫書應(yīng)該這樣讀,接力出版社,2012-02-01
朱自強,兒童閱讀專家指導(dǎo)書系:親近圖畫書,明天出版社,2016-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