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是寫給青少年的閱讀指南,我倒是讀得津津有味。
“看到了著作之間的聯(lián)系,我們對它們的理解會更加深刻,故事的意義也會因此更加豐富。我們對新的作品有了一定的認識,甚至也許會對舊的作品有新的認識?!蔽易x書的時候特別喜歡將讀過的有相同或者類似的觀點的書都翻出來,把那些觀點都摘錄到一起來對比閱讀,這樣讀起來我會理解的更深刻。
而文學作品的互文性,其實這幾年我和涵涵讀圖畫書時也深有體會。最常見的就是“小紅帽”元素、“三只小豬”元素……或者同一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會隱藏一些在自己的其他作品中出現(xiàn)過的人物或者事件。而這些互文性就像一個個彩蛋,每每當涵涵能夠獨自發(fā)現(xiàn)其中的奧秘時,她都會感到欣喜不已。
在“不要用眼睛去讀”這一節(jié)對我也有啟發(fā)。【在我看來,只有跟著作者的思路走,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含義。這就是我常說的:不要用眼睛去讀。
我的意思是說,不要用今人固定的眼光去閱讀,而要回到故事發(fā)生的年代,用那個時代人的眼光去閱讀。】
雖然這段我并不是完全贊同,但是以前的我確實喜歡站在上帝視角來俯瞰小說中的“眾生”,所以才會寫出許多激昂,甚至可以說是自以為是的書評。尊重作品寫作的年代背景,尊重故事中的時代背景,也是一個讀者應該考慮的問題。
當然閱讀的樂趣不就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能夠因為閱讀而引發(fā)屬于自己獨特的思考也是一種收獲。當然,如果能隨著生活閱歷的豐富,再不時地檢視曾經(jīng)那些觀點,也算是一種進步吧。
最后,再回到這本書,一本能夠給我?guī)黹喿x啟發(fā)的文學作品解讀類書籍。看到作者列出的書中提及的“閱讀書目”,我覺得這確實是一本好書。多讀,多想,多實踐。方法只是錦上添花的事,多讀起來才是最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