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讀書筆記之《跟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之五——社交能力篇)

2020-3-6 19:57 原創(chuàng)

    那些學過的育兒知識總忘咋辦?今天,就從做育兒筆記開始。

    這是我加入小花生的第30天(家有剛滿兩歲的女娃),看了很多麻麻的日志很受觸動。優(yōu)秀的麻麻們用各種認真、踏實的態(tài)度帶著孩子一起啟蒙。

     要想雞娃先自雞。

    本周先從最近讀的這本《跟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開始, 本書作者:大J。

Part 5 社交能力篇

《抓住4個關(guān)鍵期,培養(yǎng)小小外交家》

    性格沒有好壞之分,學齡前的孩子性格都還沒有定性,常常因為成人的無知和焦慮而被貼上標簽,這其實會對孩子的性格培養(yǎng)無疑也會破壞孩子早期社交能力的發(fā)展(不要亂貼標簽!)。

    性格無法改變,但能力可以通過后天習得。

    0~18個月建立牢固“我”的概念:一歲半之前的孩子大多只愿意獨自玩,或者跟家庭成員互動,這很正常。家長不能要求孩子見人打招呼或者對人想和其他孩子分享玩具。只有形成非常安全的“我”的概念之后,才會有勇氣探索你的他的我們的的這些區(qū)域。

    10個月到三歲,每一個社交沖突都是學習的機會。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社交能力還不成熟,父母應(yīng)該演示正確的社交方式是怎樣的,身教大于言傳。例如孩子因為玩具被搶喜歡咬人,家長不能僅僅說“不要咬人”,而是應(yīng)該教會他下次遇到,這樣的情況應(yīng)該怎么做。同時父母的心要大一點。

    2-4歲建立穩(wěn)定的社交圈,并不斷擴大。讓孩子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中練習尚且稚嫩的社交能力。4歲以后學會放手,通常4歲開始孩子就有了好朋友的概念,有了團隊合作的意識。若出現(xiàn)爭端,父母可以充當傾聽者的角色,不著急給孩子提供解決方案,更不要替孩子解決,嘗試把球拋回給孩子:“這個問題還真的很麻煩呢,你是怎么想的呢?”

《孩子被打要教會他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孩子和同齡孩子之間的互動,是在幫助他們學習如何處理人際關(guān)系,幫助他們更好的適應(yīng)社會。所以如果孩子被打,我們應(yīng)該思考如何利用這樣的機會幫助孩子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以暴制暴其實并不能解決問題,在遇到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應(yīng)該教會孩子學會正當防衛(wèi)。

     最早期可以教孩子說“不行,不要,不可以”, 遇到搶玩具的時候可以說“這是我的玩具”,遇到被打的時候可以說“打人是不對的,拿開你的手”。往往對方在遇到強勢的態(tài)度時就會退縮。教會孩子自我保護,以及表達自我意愿,讓孩子明白任何時候我都有捍衛(wèi)自己身體的權(quán)利。

     孩子被打,這時長要鼓勵孩子說出真實感受,要學會用適當?shù)姆绞阶尯⒆訉W會寬恕別人。

     例如家長可以說:“剛才他打你了,他想玩秋千,但是你擋著他的路了,他不開心就打了你,你感覺很痛,但是你告訴他不許打人,這一點做得很好,他的媽媽后來也教育他了,任何情況下打人都是不對的?!?/p>

《讓孩子學會分享,請先允許他自私》

     大人不能強迫孩子分享,大人要從小尊重孩子的物權(quán),這是前提。

     幼兒園對于孩子分享玩具有一條原則,如果別人想玩你正在玩的玩具,你可以對他說不(分享玩具的決定權(quán)在于孩子),如果你想玩其他人手上的玩具,就要等其他人玩好才可以(要尊重和等待,因為這個玩具不是你的)。讓孩子學會分享并不意味著他們不能捍衛(wèi)自己的物權(quán),也不意味著他們可以隨意占用其他人的物品。

     分享是美德,但是在教孩子分享的時候,要注重分享的前提:分享是快樂的,自愿的。

     教孩子分享,請先允許孩子“自私”,允許孩子不分享。

孩子性格內(nèi)向怎么辦?

    參考《如何幫助害羞怕生的孩子》、《內(nèi)向媽媽如何教出外向孩子》、《我的孩子不是內(nèi)向沒出息,只是有些慢熱》

    當孩子害羞的時候僅僅對他說“去啊,沒事呀”,是沒有任何幫助的。如果有一個害羞的孩子,要接納他的性格,同時有意識地在生活中引導他學習一些技巧。

第一,給予孩子時間讓他慢慢的適應(yīng)環(huán)境,等孩子熟悉環(huán)境之后再引導其加入其中。

第二,父母的演示是最好的引導。讓孩子看到家長是如何與其他人互動的。

第三,適當貼標簽不是壞事。接納孩子的性格,例如在聚會時主動說“我家孩子是有點害羞,但他其實……”(說孩子的優(yōu)點)。

    我們要告訴孩子害羞不是什么缺點。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媽媽永遠愛她。每個成人都應(yīng)該尊重孩子與生俱樂的獨特個性,幫助孩子利用自己的力量,在這個世界慢慢成長。

    經(jīng)常會遇到家長說“快打招呼啊,快叫人啊”,而孩子在一旁非常為難甚至大哭。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強迫孩子打招呼往往只能適得其反。要尊重孩子的性格。其次,父母的身教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從自身做起。

    其實孩子不是教出來的,而是被父母影響出來的,所以父母做好自己,孩子就能做好自己。

     盡量避免用“內(nèi)向”這樣略帶負面標簽的詞匯,因為家長總覺得內(nèi)向的孩子容易吃虧??梢杂谩奥裏帷眮砻枋觥B裏岬暮⒆涌梢酝ㄟ^一些方法改善孩子慢熱的特征,疏導他在人際交往中緊張焦慮的情緒。

    慢熱的孩子“熱身”成功,關(guān)鍵在于無條件接納自己的孩子,愛他本來的樣子,不會因為他人的評價而改變。

    對于慢熱的孩子,如何做更合適?

l  可以在事前給他通知,讓孩子對即將發(fā)生的事情有所預(yù)判。

l  在活動過程中,父母要起到表率作用,讓孩子體會到與人相處的舒服的感覺,同時尊重孩子的意愿,不強迫孩子。有技巧的引導孩子做一些他擅長的事情,從而增強自信。

l  活動之后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顧今天發(fā)生了什么,用正面的詞匯讓孩子加深記憶,強化孩子正面的體驗。

很喜歡的一段話:“我們?yōu)槭裁匆獙W習育兒的道理呢?因為我們需要自我教育孩子的到來,提醒了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丟棄或者遺失的許多的基本道理,而育兒的過程正是反思自己行為的過程。

育兒的道理只在“術(shù)”的層面,而“道”的核心在于家長本身,如果沒有“道”的支撐,家長掌握再多的“術(shù)”也無濟于事。

一起沉下心來學習,和娃一起成長~


回應(yīng) 舉報
贊1
收藏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