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明火古詩導讀:夜書所見(三年級上)

2019-11-9 19:02 原創(chuàng) · 圖片16


三年級上

古詩三首

夜書所見

                         南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引導:

   公元1115年,女真族的首領(lǐng)完顏骨打建立金國后,金國崛起,他于1125年打敗契丹族建立的遼國,卻違反和北宋聯(lián)合攻遼的協(xié)議,長驅(qū)南下直奔東京,很快渡過了黃河。

   當時北宋的皇帝宋徽宗驚慌失措,立刻傳位給太子趙桓,投降派紛紛主張議和。公元1126年,也就是靖康元年十一月,金軍攻陷東京(今河南開封)。

   宋欽宗請降,甚至同意行“牽羊之禮”,不準軍民私造武器抗金,將抗金百姓斬首示眾,甚至制止各路援軍前來,幻想向女真貴族求和,以財物換得茍延殘喘。

    羊是象形字,上古人過的游牧生活,羊長得壯,繁殖得多,是非常吉利的,所以“羊,祥也。” 在戰(zhàn)國時,被打敗的一方開城請降,往往“肉袒牽羊以迎”(《左傳?宣公十二年》),即打著赤膊牽著羊表示誠惶誠恐的意思。

   公元1127年四月(也就是靖康二年),金軍擄走宋欽宗和退位的宋徽宗,幾乎北宋全部皇族、后妃、官吏三千人,各種珍寶、禮器、皇家藏書,汴京城為之一空,北宋覆滅,史稱“靖康之恥”。因此岳飛的《滿江紅》里才有“靖康恥”的語句。


   宋徽宗的另一個兒子趙構(gòu)在河南商丘稱帝,也就是宋高宗,他倉皇南渡長江,中原士庶南遷,史稱“靖康南渡”,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

   宋高宗對金國仍然奉行"屈己求和" ,重用投降派秦儈,害怕主戰(zhàn)派岳飛大勝金軍,日后功高震主,這才有后來的著名的歷史悲?。涸里w因“莫須有”被毒酒賜死。

   這首詩的作者葉紹翁生活在南宋,正因為南宋趙氏皇室淪落到如此屈辱的地步,所以那時候有一些文人或者無心政局,遠離塵世,或者本身就是布衣,樂于在自然景物中尋找慰藉,描繪令人賞心悅目的情景,葉紹翁就是這樣的代表詩人,他的詩被收入《江湖集》,他也是江湖派詩人。

   葉紹翁還寫過一首非常著名的景物詩《游園不值》,和這首《夜書所見》一樣,都體現(xiàn)出作者在生活中的閑情逸致,清新而生動,“氣味清于著露蘭”,特別像“盆栽小景”,精妙小巧,適合賞玩。

    從標題《夜書所見》,我們猜測這是寫什么的詩呢?晚上所看到的_______ 景色?也可能是人,也可能是事,也可能是物,對不對,所以從題目我們還無法判斷。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蕭蕭是什么詞?名詞?形容詞?動詞?副詞?都不是,是擬聲詞,風聲,一開篇是聽覺,和我們寫作文開頭是不是一樣?

   季節(jié)出來了嗎? 梧桐是一年四季可見的植物,在江南是常見的喬木,好像判斷不出來?

   但是,寒聲!這個寒是不是特別眼熟?《山行》里是不是剛讀了“寒山”?,這里是寒聲,是不是有推想了?既然“寒山”是秋日的山景,那么寒聲是不是秋日的風聲呢? 

   江上秋風動客情,驗證了,這的確是秋風。我們的推想有了證據(jù)。再仔細找找,“江上”,說明了地點,“客情”,人物也出現(xiàn)了。

   客,什么叫客?不在自己家,到他人家叫做客對吧。那么自己家鄉(xiāng)以外的地方,叫什么啊?異鄉(xiāng),他鄉(xiāng),如果自己在他鄉(xiāng),那自己變成什么了???異客,異鄉(xiāng)之客,所以王維說“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再比如孟浩然的“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都能看到“客”字的身影。

  我們也學過和“客”有關(guān)的古詩,還記得嗎?《回鄉(xiāng)偶書》里的“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對吧,賀知章明明是告老還鄉(xiāng),結(jié)果因為離家多年,兒童都不認識啊,以為他是客人。

   現(xiàn)在基本字詞都理解了,我們來看整句詩。

 怎么樣才能聽到夜晚的風聲啊,非常寂靜的夜晚對吧?窗外只有秋風掃落梧桐黃葉的蕭蕭聲,這就是秋天的聲音啊,江上的秋風如此寒冷,牽動旅人的鄉(xiāng)情,就很好理解了。

   讀到這里,是不是覺得這首詩是寫景物的了?時間:秋天的夜晚;

地點:江上;

景物:聽到的秋風掃梧桐黃葉;

人物:旅人,還帶了一個字的感受,思念家鄉(xiāng)。

   如果只到這里,你覺得這首詩想表達什么呢?詩人很可憐啊,大冷天,靜悄悄地,睡不著,外面刮秋風,思念故鄉(xiāng)。

    后面兩句來了,看看寫的什么?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是不是有變化了?促織, 草蟲,蟋蟀,民間有"促織鳴,懶婦驚"的諺語,因為促織在初秋開始鳴叫,天氣轉(zhuǎn)涼,好象在催促婦女快些織布趕做寒衣。

    古代要自己織布做衣服的,天上有織女“纖纖擢素手,札扎弄機杼”,豐田有啥?對了,有大型的織布機,后來才手敲出了汽車。

   籬落什么意思啊?籬笆。

   楊萬里有一首詩“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p>

    什么意思?。炕h笆稀稀疏疏,一條小徑伸向遠方;樹上的花已凋謝了,但樹葉還沒有長得茂盛濃密。孩子們追捕著蝴蝶;蝴蝶落在菜花里,分不清哪是蝴蝶,哪是菜花,實在不好找。

     劉禹錫寫過“菜園籬落短,遙見桔槔斜”,畫面構(gòu)圖非常美,“籬落”近,“桔槔”遠,遠近相映。

   我們的這首詩里呢,寒風秋夜,只見籬笆邊小兒提著一盞明燈,在干嘛啊?一望而知,是孩子們在挑(tiǎo)促織,挑,撥弄,知有兒童挑促織。

   為什么厚重的夜幕下,還刮著風,詩人一看籬笆下孩子們提著燈就知道他們在挑促織呢?你說說?

   蟋蟀是鄉(xiāng)村床前屋后常見的小昆蟲。詩人小時候一準也干過同樣的事,很巧妙地拉出時間軸,這也是自己還是無知小兒時的樂趣。前面清冷蕭索的秋夜,是不是這一剎那變得明快了起來?

   姜夔(kuí)的詞里有類似的詞句“笑籬落呼燈,世間兒女”,孩子們提著燈捉到促織,發(fā)出歡呼聲,多么爛漫。

   這里有一個小常識,古典詩詞里,有一些植物一出來呢,就能知道詩人的感受,比如,梧桐,你看到梧桐想到什么?吊死鬼?古詩詞里呢,梧桐一出來,常常我們就知道,哎呦,作者心情不好,憂愁的很。

   你看,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勾,寂寞梧桐鎖清秋”、

“梧桐昨夜西風急”、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怎么樣,讀著感覺梧桐是不是特別凄涼?

   最后再掉一個書袋。

   1982年夏,詩人余光中在與友人流沙河的信上說:“在海外,夜間聽到蟋蟀叫,就會以為那是在四川鄉(xiāng)下聽到的那只?!?br> 

   詩人流沙河為此深深感動,在1982年7月創(chuàng)作了《就是那一只蟋蟀》,這是中國當代詩歌的經(jīng)典之作。

   鄉(xiāng)愁沒有年輪,離鄉(xiāng)愈久,鄉(xiāng)愁愈盛,家鄉(xiāng)的山水固然難忘,和發(fā)小們抓蟋蟀斗蟋蟀的童年亦如是。

就是那一只蟋蟀


                     文/流沙河


臺灣詩人Y先生說:“在海外,夜間聽到蟋蟀叫,就會以為那是在四川鄉(xiāng)下聽到的那一只?!?/p>

就是那一只蟋蟀
鋼翅響拍著金風
一跳跳過了海峽
從臺北上空悄悄降落
落在你的院子里
夜夜唱歌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豳風·七月》里唱過
在《唐風·蟋蟀》里唱過
在《古詩十九首》里唱過
在花木蘭的織機旁唱過
在姜夔的詞里唱過
勞人聽過
思婦聽過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深山的驛道邊唱過
在長城的烽臺上唱過
在旅館的天井中唱過
在戰(zhàn)場的野草間唱過
孤客聽過
傷兵聽過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記憶里唱歌
在我的記憶里唱歌
唱童年的驚喜
唱中年的寂寞
想起雕竹做籠
想起呼燈籬落
想起月餅
想起桂花
想起滿腹珍珠的石榴果
想起故園飛黃葉
想起野塘剩殘荷
想起雁南飛
想起田間一堆堆的草垛
想起媽媽喚我們回去加衣裳
想起歲月偷偷流去許多許多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海峽這邊唱歌
在海峽那邊唱歌
在臺北的一條巷子里唱歌
在四川的一個鄉(xiāng)村里唱歌
在每個中國人腳跡所到之處
處處唱歌
比最單調(diào)的樂曲更單調(diào)
比最諧和的音響更諧和
凝成水
是露珠
燃成光
是螢火
變成鳥
是鷓鴣
啼叫在鄉(xiāng)愁者的心窩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窗外唱歌
在我的窗外唱歌
你在傾聽
你在想念
我在傾聽
我在吟哦
你該猜到我在吟些什么
我會猜到你在想些什么
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心態(tài)
中國人有中國人的耳朵


1982年7月10日在成都


回應(yīng)1 舉報
贊3
收藏12

推薦閱讀

童書松明火
童書松明火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