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
古詩三首
《望洞庭》
唐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fēng)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
山水詩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個單元的古詩三首寫的景物是什么呢?天門山、西湖,到這首是洞庭湖。
這些描寫山水景物的詩,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有一個名字的,叫做“山水詩”。
山水詩并不是說每首詩里都必須又有山又有水,可能是寫山景,也可能是寫水景,寫城邑近郊、莊園、宮廷別苑都是可以的。
山水詩里肯定要寫山的美,水的美,這是我們五感能切身感受到的,不是想象出來的。
但是僅僅寫景物的美也是不夠的,因為山和水都是詩人在欣賞啊,所以還會有詩人的情緒和感受,會抒發(fā)詩人的情志。比如《觀滄海》,曹操只是寫大海的壯闊嗎?他抒發(fā)了自己躊躇滿志,要一統(tǒng)天下的胸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劉禹錫是誰?
劉禹錫又是誰呢?他的字是夢得,所以如果你在史書上讀到劉夢得,也是他。祖籍河南洛陽人,和韓愈、柳宗元、白居易,都是中唐文壇的明星,詩和文都寫得非常好。公元755年,他的父親因為躲避“安史之亂”率家族東遷,到了今天浙江的嘉興。
公元772年,劉禹錫出生,江南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氛圍濃厚。劉禹錫的父親劉緒是典型的儒學(xué)士大夫,對子女教育十分嚴格。他從小就博覽群書,無論是儒學(xué)經(jīng)典,還是醫(yī)藥天文(因為他自小體弱,所以自己看了許多醫(yī)書),都多有涉獵,打下良好的學(xué)識基礎(chǔ)。
公元790年,劉禹錫離開家鄉(xiāng),北上長安,準備進士科考試,與公元793年,和柳宗元同榜等進士第,同年,他又登博學(xué)宏詞科,兩年之后,再登吏部取士科,被正式授予太子校書的職務(wù),踏上了仕途。
按照唐代科舉制度、考中進士不能立即授官入仕,考中博學(xué)宏詞科,高等的授官,次等的只給出身,只有通過吏部取士科考試合格的,才都給官做。所以劉禹錫年少“連登三科”,是學(xué)霸一枚哎喲喂!
科舉試場的正門稱龍門, 會試得中,致身榮顯,叫登龍門。
太子校書負責(zé)太子?xùn)|宮圖書館的校書工作和編目工作,品級不高,但是因為有機會接觸權(quán)貴,是清貴的“流內(nèi)官”。
公元805年初,唐順宗即位,立志改革弊政,重用王叔文等人實行“永貞革新”。劉禹錫和柳宗元都是革新派的核心成員。然而,僅僅到公元805年8月,中風(fēng)的唐順宗被迫“內(nèi)禪”,太子李純即位,歷時一百多天的革新宣告失敗,革新派的王叔文被賜死,而革新派的其他成員被貶任流放,史稱“八司馬”,而且即便有恩赦,他們也不在“量移之限”。
劉禹錫就這樣,在34歲的時候被貶南荒,并且持續(xù)了二十三年,從長安先后流放到朗州(湖南常德),連州(廣東連州),兩次外放,任夔州(重慶奉節(jié))刺史、和州刺吏。古代交通非常不便,劉禹錫來來去去從北到南都要經(jīng)過洞庭湖,因此,長慶四年八月,他從夔州刺吏轉(zhuǎn)歷陽(和州)的時候,再次經(jīng)過洞庭湖,寫下了名作《望洞庭》。
白居易夸贊劉禹錫是“詩豪”,什么意思呢,他仕途不順利,創(chuàng)作出的詩文風(fēng)格卻是豪健無比。他認為自己做的是對的事情,個性堅強耿直,哪怕被貶,也并不自怨自艾。他的足跡踏遍治轄居地的名勝古跡,訪僧問道,讀書寫詩,高歌痛飲,體驗當(dāng)?shù)孛袼罪L(fēng)情,保持豁達的心境(因而也長壽)。
比如,他在夔州,聽到了竹枝詞,這種巴渝民謠,語言清淺,開朗流暢,韻味濃至。演唱時呢,手執(zhí)竹枝,以腳踏地為節(jié),邊唱邊舞。于是他模擬民歌創(chuàng)作了九篇民歌體樂府詩《竹枝詞》,雅俗兼美。
楊柳青青江水平,
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卻有晴。
陽光明媚,一江春水,遠舟行來,嘹亮的歌聲入耳,巴蜀的天氣變幻“夏雨隔田坎”,意思是隔著一道田坎,兩邊天氣迥然不同,一邊艷陽晴天,一邊陣雨飛降。那么,究竟“郎”是對我“有情”還是“無情”?諧聲雙關(guān)語,寫盡初戀少女的忐忑不安,又歡喜,又疑憂。
比如,他在和州,當(dāng)?shù)毓賳T故意刁難他,半年強迫他搬了三次家,屋子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僅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劉禹錫怎么辦呢,他不氣,也不急,欣欣然寫了一篇《陋室銘》,刻了石碑,立在門前,成為千古散文名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因為有仙,山才會吸引游人造訪;因為有龍,水才顯得清澈靈明。誰是仙,誰是龍,自然是劉禹錫本人啊,是不是豪氣干云呢?雖然是一間簡陋、窄小的屋子,卻因為主人的才能和德行,而截然不同?!八故锹遥ㄎ岬萝啊?,這是觀點句。
綠色青苔的痕跡一路蔓延到臺階上,碧綠的草色映入簾幔,出入相交的都是有知識的人,調(diào)調(diào)素琴,讀讀佛經(jīng),沒有絲竹之音擾亂清靜,沒有公務(wù)文書勞煩身體。
諸葛亮在“見龍在田”時期在南陽躬耕,西漢楊雄不愿投靠宦官外戚謀求青云路居住在“草玄亭”,這是劉禹錫的選擇,這也是他對自己境況的自慰和自勉。
公元842年,劉禹錫病逝于居所,享年七十一歲,朝廷贈兵部尚書,去世前,他寫的自傳里感慨自己“天與所長,不使施兮”,帶著自己的才干沒有得到施展的遺憾離開的。
劉禹錫的一生,充滿艱難與波折,輾轉(zhuǎn)奔波于“巴山楚水凄涼地”(《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經(jīng)歷仕途迫害、親人逝去、故交零落種種痛苦(柳宗元46歲英年離世),然而“世道劇頹波,我心如砥柱”,(《詠史》)他的自強奮進在他的詩歌里展現(xiàn)出來,無論是長篇古風(fēng)、律詩,還是絕句,令詞,都得心應(yīng)手,在生前就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劉白”。他的詩文語言質(zhì)樸無華,帶有濃郁的地方風(fēng)情,充滿雄奇浪漫的想象和樂觀精神。
欣賞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fēng)鏡未磨。
這兩句讀到了什么?我好像聞到了比喻的味道?你覺得呢?我們來用放大鏡找一找。
首先,有什么景物呢?有大湖、有月亮這個很明確吧?那么看上去,還有潭?風(fēng)?鏡子?有嗎?再讀一讀?
我們再從頭讀一遍,望洞庭,是誰在望?詩人在望。那么地點自然是有了,人物也是有了。
時間呢?啊,找到了,秋月,說明是秋天的晚上,而且是秋天有月亮的晚上。有風(fēng)嗎?沒有風(fēng)。
和:諧和,湖光與月光同色輝映,為什么大湖像沒有磨的鏡子呢?月光朦朧,與湖上的水氣交融一色,隱隱約約。
秋夜,詩人一眼,看到千里洞庭風(fēng)平浪靜,安寧溫柔,在月光下的朦朧美,但是呢,覺得還沒有說清楚,追上一句更貼切的比喻,"潭面無風(fēng)鏡未磨",月光照在水面上,猶如未經(jīng)磨過的銅鏡那樣迷蒙,這是非常柔媚諧和,一派寧靜的山水畫卷底色。
我們想一想,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長江南岸,可是中國的第二大淡水湖(第一大淡水湖是鄱陽湖,在江西省北部),水深30多米,在唐宋時期,“周及八百里”,所以一直有”八百洞庭“的說法,到了清代全盛時期,面積約6000平方公里。到了現(xiàn)在,由于泥沙淤積,人們圍湖造田,面積不斷縮小,枯水期也有3100平方公里。
它可不是一個小池塘,而是江湖連通的浩淼大湖,所以,明代詩人魏允貞路過岳陽曾經(jīng)寫過“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
所以,我們現(xiàn)在能夠理解,劉禹錫為什么起句是用遠景鳥瞰式的視點了嗎?因為洞庭湖浩大開闊,它不是“泉眼無聲惜細流”,不是“復(fù)照青苔上”,不是“夜深籬落一燈明”,如果從很小的一個角度去看洞庭,那樣,就變成管中窺豹了,全是深色斑點,而洞庭是磅礴的,秋髙水闊,浩瀚無垠,有沒有感受到劉禹錫的確是詩豪了?
磨鏡需要講一講?。ú?,不是那個磨鏡),我國從青銅時代初期就出現(xiàn)了銅鏡,但是直到近代才有玻璃鏡(就是我們現(xiàn)在用的又亮、又便宜、又不會生銹的玻璃鏡,最早是在意大利威尼斯造出來的,三百多年前,威尼斯可是世界上的“玻璃工業(yè)中心”)。
《木蘭辭》里“當(dāng)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唐太宗李世民說過“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指的就都是青銅鏡。
青銅鏡很暗,必須研磨拋光,才能使用。而且,使用時間長了,鏡面會因氧化(氧化銅、硫化亞銅和氧化亞錫)而發(fā)黑、昏暗,又要重新磨。喏,類似下面圖是銅鏡正面,還是能看清楚臉上眉毛在哪里的。
所以,古代磨鏡是一種專門的職業(yè)。磨鏡匠人走街串巷,喊:“磨鏡呀,磨鏡呀”,專門用磨石替人家磨青銅鏡,有時候也賣點婦女用的小東西或者孩子的小玩意。那時候,歐洲人造出過銀鏡,銀鏡比銅鏡顯然亮多了。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
寫湖,已經(jīng)寫了天空,月夜,湖面,還能寫什么呢?這副畫卷的主角是誰呢?還有山??!
君山, 是洞庭湖中的一座著名的小山。為什么有名呢?傳說“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二妃奔赴哭之,殞于湘江”,她們當(dāng)時因為一路哭泣,漫山遍野的竹葉上都留下了點點班痕,所以這些長滿斑痕的柱子稱為“斑竹”,又叫“湘妃竹”.
而她們因為哀傷過渡,體力不支,溺死于湘江,成為湘江、洞庭之神,葬于君山。
她們成為水神后,常常遨游于湘水,出入伴隨狂風(fēng)暴雨。所以屈原的《九歌》里的湘君(堯的長女,娥皇)、湘夫人(堯的二女,女英)就是指的她們?!妒酚洝防镞€說:“始皇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風(fēng),幾不得渡?!本褪钦f秦始皇過江的時候,湘君和湘夫人發(fā)大風(fēng)阻隔。
所以詩人的視線現(xiàn)在從廣闊的天空與湖面聚焦到了湖面的君山。首先是顏色,蒼綠青翠,這個很好理解,因為月光皎潔,不是下雨天,狂風(fēng)怒號,所以水碧山青。
但是,僅僅是顏色還不足以表現(xiàn)洞庭的美,詩人開始想象了,洞庭水好像一只剔透的白銀盤,托著君山,就像一枚青螺,非常清奇的比喻。
洞庭湖那么大,也只不過是白銀盤,君山那么小,像青黑色的螺子黛。洞庭湖在月光下如此皎潔,君山如此青翠,對比鮮明,而且氣魄宏大,非常的瑰奇秀麗的畫面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
李賀的《夢天》里有類似的奇特雄渾的意象“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詩人在夢中上天后,遙看齊州大地,九州不過如九點煙,大海汪洋,從高處一覽而望,不過是杯中之水。
白銀盤是古代婦女用來盛化妝品的盤子。
古人畫眉毛的材料叫“黛”,是一種礦石,又叫“石黛”,黛的顏色是青色,深淺不同,用的時候需要磨成粉,再加水調(diào)和,涂到眉毛上,所以古詩提到女子眉毛有黛綠、黛眉、翠眉。
畫眉的用品里,螺子黛最名貴,用的時候直接沾水就可以用。李商隱在《無題》里寫過小女孩學(xué)大人畫眉的稚態(tài)”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
劉禹錫筆下的洞庭湖月白風(fēng)清,煙波不動,君山似黛,朦朧靜態(tài)之美溢然紙端,而他內(nèi)心的淡泊閑似我們是否也體味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