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fā)于公眾號“叨叨有道”,更多文章請關注公號閱讀。
中午工作餐時間,同事之間聊得最多的首推八卦和輔導娃的功課。
之前在新聞中見過有家長輔導娃的作業(yè)氣到心梗入院,不少人說想命長就遠離娃的作業(yè)。
作為一個即將伴隨娃走過六年的家長,一個從來沒給孩子輔導過一天功課的家長,我想念叨一下不輔導功課的好處。
不輔導功課不是我凡爾賽,而是我真的發(fā)現(xiàn)家長輔導功課是壞處多于好處。
當然這話是針對大部分普娃普通家長,那種數(shù)學系出身,本身就是數(shù)學大牛的家長請自動跳過。
叨哥一年級拿回家問我的一道題徹底教育了我。
我記得很清楚,那是一道非常典型的雞兔同籠的奧數(shù)題,第一次接觸奧數(shù)題,沒有任何準備的我直接用二元一次方程跟叨哥講了一遍,娃一臉迷茫的看著我不知所措。
從那天開始我認真閱讀了不少輔導作業(yè)的文章,結合自己實際情況(本人讀書的時候是個數(shù)學渣渣和英語渣渣),我認為我的自身能力根本不足以輔導娃,就算想輔導,低年級(1-2年級)尚且可以應付,再到高年級呢?
我連題都讀不懂了,回爐再造再學一遍知識嗎?
可我不是全職媽媽,自問沒有時間重新投入學課學習,而且有限的業(yè)余時間我希望去為娃做更加適合我更加有價值的事情。
圖片 | 來源網絡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逐漸清晰我的定位,當好娃的學業(yè)規(guī)劃師,而不是具體課程的老師。
這樣做的好處在于:
①、術業(yè)有專攻,各科老師對各科教學更加擅長,但沒有人為你的娃做綜合學業(yè)規(guī)劃,單科老師不會管這事兒,班主任也不會管,而現(xiàn)在應試更強調綜合實力,而非單科實力。
每次叨哥做不出來題,我會讓他自己思考10分鐘,如果實在思考不出來可以去請教同學或者去請教老師。
我甚至很明確的告訴他,媽媽數(shù)學和英語都很差,問我不僅效率差,而且你什么都學不會。
事實證明,他一開始認為做不出來的題,在經歷了10分鐘深度思考后,90%都依靠自己的能力解答出來了,這種能力在6年后某一天叨哥沉浸于一道因式分解的競賽題一小時后解答出來后,他那種驕傲和開心。
②、如果你會講題,會造成娃對你的依賴性,更嚴重的是造成娃上課長期專注力差,因為他內心覺得上課學不會不重要,回家問家長就可以解決。
叨哥最初在家寫作業(yè),一遇到問題馬上就給我打電話,如果是周末我在家,他會每隔10分鐘從他房間沖出來找我解答,這種專注力的中斷后再過幾分鐘接上,耽誤的最多的是時間。
小學能耽誤?到初中呢?還有時間耽誤嗎?后來我告訴他做不出的題目自己先思考十分鐘,思考不出來先放棄,最后作業(yè)全部完成找同學或者找老師去解決。
③、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學習過程中訓練最多的能力。
拿語文舉例,在實際教學中老師會教會孩子們如何查詢資料,用字典,用百度,甚至是請教比你更強的人,如果我們總是輔導孩子的功課,就會暗示孩子解決通道就一個,找家長,長期下去其實你在局限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通道。
鼓勵孩子去問老師,告訴孩子請教的過程是學習的過程,通過請教你能意識到你的卡點在哪里,而絕對不是你笨或者丟人。
圖片 | 來源網絡
所以在我看來你輔導作業(yè)只能解決短期痛點,長期下去只有害沒有益。
不知道你是否同意我的觀點,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