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意義不在于灌輸,而在于引導孩子感受和思考?!墩l拿走了孩子的幸福2》
在讀過李躍兒老師《誰拿走了孩子的幸?!分?,我對她的教育理念印象深刻。于是我又拿起了這本《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2》,想要看看李躍兒老師是如何繼續(xù)延續(xù)她的教育理念的。
在第一部書中,李老師似乎更側重于教大人如何成為一個有愛、有原則的父母。而這本書中,則更側重于如何引導孩子獨立感受與思考。同時,在這本書中,你還可以看到李老師是如何引導孩子進行自然教育與美育教育的。
與很多國家不同的是,我們的孩子似乎總是被保護得很好。作為父母的心頭肉,孩子們似乎一直被過度保護著,他們總是被禁止做危險的事,他們常常會直接得到答案而不是探尋答案的方法。
父母總是將自己以為最好的東西都給了孩子,但真相確實如此嗎?
更多時候,孩子們似乎習慣了父母的付出,但當他們長大,就會處于兩難之間。因為父母似乎常常告訴他們答案,卻從未告訴他們應該要自己探索、感受與思考。所以就導致了即使成年,孩子依舊無法脫離父母,而父母依舊想要掌控孩子的人生,從而無法讓孩子獲得幸福。
父母們常常為了圖省事,將答案直接告知孩子,從而抹殺了孩子的好奇心。當好奇心被抹殺,知識的攝取就變成了沒有靈魂的機械活動,當我們不再自主思考,知識便無法被靈活運用。在《好奇心的秘密》這本書中,就有說過,
對兒童:
施教者應該不停地提出問題,但不能馬上給出答案。恰恰相反,他們應該鼓勵學生給出自己的答案,然后相處檢驗這些答案是否正確的方法。換句話說,這個方法的目標是不斷訓練他們的認知型好奇心的肌肉,提高他們的智力靈活性。
而李躍兒老師似乎深諳這一點,所以“錯失教機的課堂”中,我們就能看到這樣一個例子。
當老師在問草原上有什么的時候,老師并沒有直接講述草原是什么,而是讓孩子通過討論的方式搞清楚。但是,這里面也會有問題所在,即大人的刻板印象讓孩子只會接受答案,從而導致了他們無法進行更深入地思考。
在老師問道“草原上有什么”的時候,大人的思維會局限于草原上應該有的東西,自動屏蔽草原上沒有的東西,所以在問道“草原上有沒有海鮮”的時候,她并沒有讓孩子進行討論,在得到“沒有”這個答案后,她并沒有進行問題的延續(xù),而是選擇了結束這個話題。但這個問題本身就有BUG,所以反而更容易讓孩子陷入混亂。
重要的一點就是在討論的時候要把握形成概念的因素,在這個因素的基礎上才能提取出正確的概念。輸入時連你自己都不清楚概念的真正含義,怎么能把形成概念的過程展示給孩子呢?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對輸入的東西產生感受與想象。人的學習只有把感受作為支撐才會很好地接受。
所以,其實老師需要做的是多問幾個為什么,其實在孩子給出各種各樣答案的同時,也許就能完成這個問題的自洽,也能夠讓老師有更多的思考。老師表面上似乎在跟孩子互動,其實是牽著孩子走,按照自己事先預設好的思路在走。
所以重要的并不是老師的答案,而是孩子的答案。你要知道,孩子有時候可能會給出不一樣的答案,因為這正是他們探索與思考的表現。
在這本書中,作者還提到了美育教育。
最近幾年,美育教育開始大火起來。畢竟,木心先生曾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癥,知識也解救不了。”當家長們開始不再僅僅滿足于知識的教育,美育教育便應運而生。
在我當幼兒園老師的時候,那時候我們幼兒比較重視的主要以“食育”和“美育”為主。因為園長認為,美育很重要,它能陶冶人的情操,讓孩子們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美與優(yōu)雅。所以小朋友在吃飯的時候,需要鋪桌布、擺放綠植,甚至還要播放高雅的古典音樂。
而在這本書中,你能看到美育教育的身影。
在“高更,你在撒謊”這一章中,李老師提到了如何對孩子進行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如何讓孩子擁有藝術的感知與創(chuàng)造力。
什么是創(chuàng)造的真諦?什么是藝術的真諦?這個認識非常關鍵。如果這個問題搞不清楚,也就成不了藝術家,成不了創(chuàng)造者。
而在美育的教育過程中,李老師還順便對孩子進行了簡單的性教育。
在“給維納斯穿上衣裳”這一章中,李老師跟孩子們探討了沒有沒有穿衣裳的維納斯。在家長眼中,裸體意味著性,所以我們常常會告訴孩子裸體是不好的、是黃色,因為我們接受的教育就是如此。但李老師卻借著藝術跟孩子們探討了人體本身是美好的,甚至她大方地跟孩子討論了如果大街上有一個人沒有穿衣服會發(fā)生什么事情。
大人常常會把很多東西復雜化,因為我們接收的信息太多,所以會有刻板印象。但孩子不一樣,他們出生即白紙,如果不在合適的時間對其進行引導,反而會讓他們在長大之后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引導。
過這關對他們很重要?,F在的早戀啊,青春期過分騷動呀……都與小時候沒過這關有關系。社會在飛速變化,這方面的信息就像洪水一樣,躲是躲不過去的,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具有這方面的“免疫力”,可是一些家長老是藏著掖著,以為這樣就會對孩子的成長有利。對于性方面的教育,一定要適時進行,不能等,而且,只能疏通不能堵截,要像大禹治水,這樣才能讓孩子平和地面對性的問題。
也許很多家長以為,美育教育就是美術教育或者音樂教育,其實不然。
圖源:來自網絡
蔡元培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說》一文中,就把美感教育說得很明確:“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yǎng)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之我見,利己損人之私念,以漸消沮者也。”
美育教育的目的,從本質上講就是激發(fā)孩子們能觀察美、發(fā)現美、感受美、表達美、創(chuàng)造美。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擁有精神上的富足,只有精神富足的孩子才不容易掉入沉迷游戲、賭博的泥潭而無法自拔!因為精神富足的孩子更容易感知幸福與滿足,所以他們不會讓自己被空虛的“殺時間”所填滿。
總之,這依舊是一本引導家長如何成為一個優(yōu)質家長的好書!
相信讀完這本書,也許你就能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順應孩子的成長天性,實現幸福教育。我想,也許多問問孩子“為什么”“然后呢”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捷徑!
愿這一次,我們依舊可以將屬于孩子的幸福還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