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隔代養(yǎng)育對于新手媽媽們來說,面臨的最大困難是處理家庭關系,重點是處理與老人的關系。
作者:一木釘
遠方的姑姑攜兒媳、孫子來家里小住,期間,姑姑悄悄告訴我:“以后當了奶奶,能不看孫子就不看哈,兩個兒媳特別難平衡,你就是累死也做不到一碗水端平,孩子們不感激,反而落得一身埋怨?!?/p>
“婆婆不好當,兩個兒媳的婆婆更是不好做,別人都覺得是你應該做的,誰也看不到你的累……”
我的倆娃還小,當奶奶這幅情境讓我有點忍俊不禁、難以入戲,但是當人家的兒媳我卻是感慨良多。
我家兩個孩子,也都是在奶奶和姥姥的幫助下長大的。這幾年,每個時期的感受都不同。
前兩年,各種問題大爆發(fā):用尿布還是用紙尿褲、幾個月添加輔食、一歲之前能不能吃鹽、能不能把尿……老人信奉經驗,我信奉書本和網絡專家,兩個極端的育兒觀念在孩子這里激烈碰撞,關系一度僵化。
而這幾年隨著自己不斷接觸心理學,我對隔代養(yǎng)育的看法卻慢慢轉變了,心里生出的更多的是感恩,看到了更多隔代養(yǎng)育中的好。
隔代育兒在我們的國情現(xiàn)狀下比比皆是,到最后卻往往面臨關系的分崩離析。站在我的角度,隔代養(yǎng)育對于媽媽們來說,面臨的最大困難是處理家庭關系,重點是處理與老人的關系。
毫不夸張地說,孩子出生后的頭幾年,是一個女人一生中最難的日子。我相信,每一個身在隔代養(yǎng)育中的媽媽都不容易,不但身體不適,要照料孩子,還需處理好關系,這些挑戰(zhàn)在孩子降生那一天忽然全部來臨,真的是讓人措手不及。
然而,更讓你措手不及的還有,孩子的成長不只是生理需求被滿足,心理健康、精神成長也至關重要。
臨床心理學有一個說法,一個人是否健康和幸福,是由他與周圍萬事萬物的關系來決定的,比如與父母的關系,與朋友的關系,與自然的關系等。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幸??鞓罚鸵探o孩子如何處理自己與萬事萬物的關系。
所以,面臨隔代養(yǎng)育,抱怨連連,不如換個角度看看好的那一面。
隔代養(yǎng)育雖然極易產生家庭矛盾,但其實,如果養(yǎng)育當中有長輩,卻剛好豐富了孩子兒童時代的社會認知,他可以很早開始學習社會關系。如果你給做出正確的示范,就是在教給孩子:寶寶你看,世界如此不同,可是正因為不同,世界才如此精彩。(來源:知乎作者:丁穎)
你執(zhí)拗孩子便學會執(zhí)拗,你偏激孩子便習得偏激,你學著去接納,孩子便能習得圓融。媽媽怎么做,對孩子影響深遠。婚內幾年,得出幾條不成熟的小建議送與大家,希望能給水深火熱中的媽媽們帶來一絲清涼。
1、始終對長輩保持尊重。
我當然知道,很多老人的養(yǎng)育模式真的會讓人抓狂。比如給孩子穿衣過多、里三層外三層;比如強制孩子吃飯、追著喂;比如對孩子過分寵溺、驕縱……
但是無論如何,養(yǎng)育孩子是我們的責任,這不是他們必須要盡到的義務,老人肯幫忙便是心中有愛,對老人的幫襯一定要常懷感恩之心。
而老人的行為模式,是年代和命運造成的。面對命運,我們都是小的,老人在我們面前永遠都是大的。如果我們無法理解,起碼在言語間保持對長輩的尊重,并允許差異的存在。
2、尊重不代表全盤認同。
但是尊重不代表全盤認同,我們需始終明確,自己才是孩子的主要責任人,在孩子的問題上,該堅定的必須堅定,態(tài)度上始終保持溫和,而內心卻要有定力。
這里有一個界限的問題,心理學認為,一個健康的有利于孩子成長的家庭是有共同特征的,特征之一便是家庭有界限。
劃界限,可以從自身開始鍛煉。當老人帶孩子時,看到這是老人與孩子之間的事,尊重界限,少一點指責和挑剔,允許老人用他的方式跟孩子相處。
界限以內,自己能做的則是,多陪伴孩子,提高陪伴質量,增加自己對孩子的影響。
3、善于溝通。
當媽最初,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覺得什么事、跟什么人都可以正面溝通。于是跟婆婆經常展開育兒方法的辯論,那時不懂溝通的技巧,想到什么說什么,話語間也少有尊重,結果便是:婆媳關系惡化,溝通也沒有效果。
當有不同意見產生,可以先跟老公溝通,兩人達成一致后,本著“誰的父母誰溝通”的原則去處理,便會減少許多矛盾。
畢竟,親生母子之間即便是吵起來,也不會有隔閡。但是婆媳爭吵卻往往產生許多嫌隙,難以撫平。與老公先溝通,還能加強夫妻二人對于養(yǎng)育觀點的黏性。何樂而不為呢?
4、接納不同,放松戒備。
曾經,當面對不同意見的產生,我就像個戰(zhàn)士一樣渾身緊繃,隨時準備捍衛(wèi)自己的觀點,說服別人。相信很多寶媽也跟我有同樣的感覺,尤其在跟老人共同帶娃的時間里,我們更是會豎起一身的刺,時刻保持戰(zhàn)備狀態(tài),。
其實,我們最需要的不是說服別人,而是回看內心,看看我們?yōu)槭裁催@么緊張、戒備、害怕否定和分歧??纯次覀兩顚拥那榫w是什么?看看我們需要什么?能不能自己給到自己?
深呼吸,放松,放下這份掌控,放下自以為的“我擔負著孩子的命運”的那份傲慢,你會慢慢看清真相。孩子生活著的環(huán)境注定會有爸爸、奶奶、爺爺、姥姥、姥爺、其他人……,你能要求所有人跟你一樣嗎?你能將這個世界整齊劃一成一幅模樣嗎?
如果我們不能改變養(yǎng)育的現(xiàn)狀,就請試著接納現(xiàn)實,接納不同。
因為,世界如此不同,可是正因為不同,世界才如此精彩。這是你的必修課,也是你教會孩子看世界的第一步。
作者簡介:一木釘,兩個男孩的媽媽,專注心理、教育寫作,在文字中療愈自己,惠及他人。親子專欄簽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