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語言
——閱讀筆記
大學學習兒童教育學、兒童心理學,從事幼兒語言和教育工作近10年。這本書讓我看到了很多當代父母忽略的問題。希望分享出來能幫到在教育中迷茫的你!
人的潛在能力遵循著一種遞減規(guī)律,既生下來具有100分潛在能力的兒童,如果一出生就進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從五歲開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從十歲開始,教育就只能成為具有60分能力的人。
人類的敏感期都集中出現(xiàn)在生命的最初幾年,人類三歲前大腦會發(fā)育到成熟期的80%左右。這個時期稱為孩子發(fā)展的機會之窗。
研究表明,孩子三歲前接收詞匯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直接影響到孩子最終的學業(yè)表現(xiàn),早期的語言環(huán)境是影響孩子最終學習能力的關鍵技能。甚至還會影響到我們的數(shù)學能力,空間推理和閱讀能力,以及我們約束自身行為和應對壓力的能力,而且我們的毅力和道德品質(zhì)也會受到影響,
孩子接受到父母的語言越多,語言能力越好。早期語言環(huán)境對孩子的發(fā)展有積極影響,但是惡劣的語言環(huán)境會產(chǎn)生消極的影響。包括孩子對詞語學習的消極影響,甚至會影響到孩子三歲時的智商。父母應該如何創(chuàng)設早期語言環(huán)境呢?
3T原則。
Tune in 共情關注。共情關注你的孩子在做什么
Talk more充分交流。與孩子討論時是用大量的描述性詞語
Take turns輪流談話。和孩子輪流參與談話
(一)共情關注:孩子關注什么你就關注什么。
一位媽媽手里拿著一本兒童故事書坐在地毯上。家長向孩子拍拍身邊的地毯并向孩子微微一笑,這個舉動正是家長向孩子發(fā)出的訊號。這里很舒服,快過來聽故事??墒呛⒆記]有回應,繼續(xù)撥弄著積木。這時媽媽再次拍打地毯坐過來,這兒有有本很棒的故事書。讓媽媽念給你聽??瓷先ネΣ诲e的不是嗎?實際上,有一部分媽媽能夠察覺到孩子的興趣,加入到孩子的隊伍中,仿佛孩子之前也拍了拍地毯,說道媽媽快過來堆積木可有意思了。
這一點非常重要,當父母參與到孩子感興趣的活動時,哪怕孩子的熱度只持續(xù)了五分鐘。孩子大腦也得到了開發(fā)。如果一個小孩兒很不情愿的參加了某項活動,那么他就很難學會活動中使用的詞匯。
共情關注的核心目的就是父母的回應。恰當?shù)那楦谢貞獙τ诤⒆拥男袨楹痛竽X發(fā)育是很有必要的。
(二)充分交流。父母多跟孩子交流,父母與子女的交流是雙向的,雙方交談的內(nèi)容是子女關注的內(nèi)容。
小方法:
第一,講述。例:媽媽來給你換尿布了,看看都濕透了,聞聞臭死了。
第二,平行談話。父母和孩子一邊談論當下發(fā)生的事情,一邊有眼神的交流。 例:錢包好沉吶,要不要打開看看里面有什么?
第三,少用代詞。例:把那個拿過來→把小熊拿過來
第四,言語的擴展,擴充。
例:狗狗悲!拓展為 你的狗狗很悲傷。
當孩子說出一個詞的時候,父母最好回復孩子的兩三個詞,如果孩子能說出兩三個詞,父母就可以用短句回復孩子。
(三)輪流談話。
要求父母和孩子在交流時輪流參與談話,他不僅是親子交流的黃金準則,還是3T原則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對于開發(fā)兒童的大腦起著決定性作用。
輪流談話中。開放式的問題能夠完美的實現(xiàn)輪流談話的目的。特別是對于小朋友而言,發(fā)起或展開一個話題是他們的拿手好戲。家長只需將怎么辦和為什么拋給孩子就足以讓他們在思維的世界里天馬行空了。開放式的問題能夠讓孩子開始獨立思考,最終孩子會逐漸學會如何獨立的解決問題。
(四)關掉電子設備。(附加)
美國兒科協(xié)會也認為不能讓兩歲以下的孩子看電視或使用科技產(chǎn)品。直到孩子兩歲半以后,他們才同意孩子在父母的監(jiān)管下,每天享受簡短的屏幕時間。所謂的屏幕包括電腦、手機和專門為孩子設計的電子游戲機。
將九個月大的美國嬰兒放在漢語普通話的環(huán)境中,其中一半嬰兒聽到的是真人講出的充滿母愛的普通話。另一半嬰兒聽到的是通過錄音或者視頻播放的充滿母愛的普通話。經(jīng)過12次試驗室觀察后,聽到真人說話的嬰兒能夠辨別出普通話的語音,而聽到錄音或視頻設備提說話的嬰兒則沒有任何變化。
學習方法
1、兩個學習因素對語言學習和智力發(fā)育是有好處的。一個因素是父母用不同類型的詞匯對孩子說話。另外一個因素就是全家人有一起聊天的習慣。
2、最關鍵的差距是對肯定(做的好)和禁忌語(住手)的使用
當你不斷的聽到你錯了,你真差勁,你永遠都成不了事兒。這樣的話是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呢,不管你的父母實際上有多么的愛你,你都很難克服這種童年陰影。
3、如果11~14個月大的嬰兒,一直在接受兒向語言,那么他們兩歲的時候,比起一直接受成人語的同齡人,要多兩倍的詞匯量。
4、 父母在談話中多使用空間詞匯??臻g詞匯可以是用來表示物體大小和形狀,如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大的,圓的,尖的,高的,短的等的詞匯額,聽到和使用更多空間詞匯的孩子在空間測試中表現(xiàn)得更出色。
5、性別定性觀念是造成女性數(shù)學不好的主要原因。差距只存在于那些認為智力具有性別差異性而且智力是一種天賦的女孩兒身上。對于那些認為智力具有可塑性和可改進性的人,性別定型和其影響幾乎不存在。
6、語言影響自我調(diào)控能力
“現(xiàn)在放下玩具”與“玩完玩具后我們應該怎么做呀?”
前句話要簡單些,他是一個來自上級的命令,必須執(zhí)行,第二句話則支持了孩子剛剛擁有的自主權。
科學證實,第二句話對孩子的自我調(diào)控和執(zhí)行能力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相對于直接命令支配一歲大嬰兒的行為,母親平靜的給出建議,會讓嬰兒在三歲時具備明顯較強的執(zhí)行功能和自我調(diào)控能力。
7、會講第二語言的孩子具有較高的自我調(diào)控和執(zhí)行功能。這歸因于嬰兒必須主動抑制一種語言,而從另一種語言中辨別詞匯含義,以幫助大腦忽視干擾,集中注意力。但實際上,這似乎比人們認為的更復雜更微妙。雙語教育對自我調(diào)控和執(zhí)行功能的潛在作用。
8、基于“個人”和“過程”的稱贊
研究中讓128名五年級學生解答一道難題。測試結(jié)束后,一些學生得到了聰明的稱贊,而另一些學生做得到了努力的稱贊。隨后,他給出了兩個選擇,一個是讓學生們在解答一道更難的題目,并告訴他們。會從中學到更多。另一個則是和第一道題目差不多難度的題目。獲得聰明稱贊的65%的學生選擇了和第一題差不多難度的題目。而獲得努力承載了92%的學生選擇了更難的題目。證實了基于個人和基于過程在結(jié)果方面的顯著差異。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因為基于個人的稱贊,在事情變得具有選擇性的時候更容易放棄。甚至在失敗后表現(xiàn)持續(xù)下滑,屢戰(zhàn)屢敗,同時他們也更容易對成績?nèi)鲋e。以彰顯他們的聰明。因為他人認為的聰明是他們的人格面貌中的重要部分。
經(jīng)常受到基于過程的稱贊,也就是在三歲前稱贊孩子的智力和努力的孩子,更容易在七八歲時。具備成長型思維模式。更令人驚訝的是,研究發(fā)現(xiàn),成長型思維模式能夠預測2~4年級時的數(shù)學和閱讀能力。有證據(jù)證明,這些孩子傾向于相信他們的成功是努力工作和戰(zhàn)勝挑戰(zhàn)的結(jié)果,而他們的能力可以通過努力獲得提高。
育兒意圖的成功更有可能與基于過程的稱贊有關。智力成長型思維模式和意志力都是影響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
9、語言慢處理的的代價
當你和一個外國人交流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你必須抓住每個半生不熟的詞匯并弄懂他們。但是當你弄懂以后,對話卻已經(jīng)進行到下一個階段了。這就是慢處理的代價。如果你硬要專注于某個詞匯的含義,那么你也將錯過后面的內(nèi)容。
對蹣跚學步的兒童進行研究時發(fā)現(xiàn),如果稍不注意錯過句子中某個熟悉的詞匯孩子就會很難弄清下一個詞匯的意思,僅僅幾百毫秒的優(yōu)勢就會為以后贏的學習的機會。歸根結(jié)底,一切都取決于大腦被詞匯滋養(yǎng)的程度如何
早期語言環(huán)境中比較貧乏的孩子,對語言的處理速度會更慢。而且效率會更低。
10、大腦發(fā)育的核心在于寶寶于一位有愛心能作出積極回應的成年人之間的互動。
馬塞諸塞大學著名心理學家,教授愛德華特羅尼克。曾在網(wǎng)絡視頻上完成了一個令人難忘的鏡面實驗,也叫面無表情實驗。這是一個關于寶寶社交需求的例子,讓人感觸頗深。視頻中,一位年輕的媽媽將她的寶寶扣在一個很高的椅子上,然后和寶寶一起嬉戲。然后媽媽突然背對孩子,當他再次轉(zhuǎn)過身來時,面部一下子猶如一張白紙表情。寶寶滿臉茫然地盯著他,緊接著,寶寶的面容如陽光般燦爛,他生物足蹈伸手蹬蹬腿。嘗試用各種方法引起媽媽的回應當寶寶意識到這純屬徒勞,便耷拉著小腦袋。開始嚎啕大哭,這一幕真的令人難以置信。接著我們看到媽媽開始焦慮,束手無策。最后他蒼白的面部又恢復了之前慈愛溫柔的媽媽的模樣,寶寶馬上又高興了起來。
在嬰兒時期,長期生活在面無表情或更糟糕,充滿憤怒或是懷揣敵意的環(huán)境中,包括但不限于消極且反復無常的父母語言,一個充滿了持續(xù)高強度壓力的有毒的環(huán)境。會讓寶寶產(chǎn)生內(nèi)在緊張源。當壓力水平持續(xù)攀升,居高不下時,壓力荷爾蒙比如皮質(zhì)醇就會滲透嬰兒或者是兒童的大腦,他將直接影響寶寶的認知能力,語言能力,行為能力,自我及情感控制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身體健康狀況。導致自我調(diào)控和執(zhí)行功能發(fā)育不全,最終影響到孩子長大后的抗壓能力。這樣的消極影響是不可逆的。
如果一個孩子生長在沒有慢性壓力的環(huán)境中,他能以更具建設性,更積極的方式處理生活中的坎坷和挫折。當這種情況達到最佳狀態(tài)時,大腦將發(fā)育得完美極致
有必要強調(diào)一下,我們正在討論的是恒定不變,長期性的,用無休止的壓力。而非偶爾的不如意。
2020.12.26 Tracy
還有哪里不明白?到公眾號“春煦暖暖”找我哦~
真誠建議每一位父母都去讀一讀《父母的語言》,文中如有不實 歡迎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