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年,讓孩子成為他們自己

2020-1-31 18:36 原創(chuàng) · 圖片6

就像 我們無法預測疫情發(fā)展一樣,未來更是 充滿 未知,科學家告訴我們 孩子漫長的童年期是人類進化的結果,他們靈活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不同于成人的學習方法是為未來準備的! 

分享一篇讀書筆記, 文末整理了在家陪娃玩的活動文章。

這個無比漫長的假期,和孩子一起閱讀思考,愿疫情早日過去,所有人平安健康!

在越來越多專家告訴大家該如何育兒的時候,我們卻越來越焦慮,生怕哪一步走錯,耽誤了孩子的成長,但也時常發(fā)現(xiàn)那些方法只對“別人家的孩子”管用,這是為什么呢?

有一個著名的思維方式——黃金圈法則,它將人們對事物的思考認識分為三個層面: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做什么其實應對不了孩子的千差萬別,但人類基本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是相似的,理清了核心的為什么,才能更從容的應對育兒的挑戰(zhàn)。 

《園丁與木匠》就是這樣一本書,作者艾莉森博士是一個科學家和哲學家奶奶,她將養(yǎng)育和兒童成長放到了超長的時間維度和超廣的社會視角,從哲學和認知科學的角度帶領大家思考育兒的核心問題:

我們?yōu)槭裁匆齼海?/span>

童年為什么奇異混亂?

孩子為什么喜歡玩耍?

孩子如何學習?

 ……

養(yǎng)育孩子是人類工程中最根本、最深刻、最寶貴的一部分。它不是做木匠活,誓要將孩子按照明確的模樣去雕琢。相反,為人父母就像在園子里種花,旨在提供一個營養(yǎng)豐富、安全穩(wěn)定的環(huán)境,讓各式各樣的鮮花茁壯成長;旨在為孩子提供一個健康、強大、多樣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讓他們自己創(chuàng)造具有無限可能的未來。每一對父母和子女之間都會形成非常特別的愛,這是一種長期、奉獻的愛,沒有任何附加條件。

分享一些深受啟發(fā)的內容給大家。

一、混亂是童年的主旋律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孩子都被認為是“不完美的成人“,但近年來的認知科學研究表明:成人與兒童的關系就像毛毛蟲和蝴蝶,毛毛蟲有一天會變成蝴蝶,但它們的生活習性,對待整個世界的方式截然不同。

作者表示:人類的發(fā)展策略有兩步:先隨機生成多種可能性,再保留可行的選項。多樣性是面對未來的利器!受保護的漫長童年在人類改造世界和自己能力中發(fā)揮了關鍵作用,童年是用來學習的,這就是孩子被賦予的使命,但孩子的學習遠不只是聽父母說什么或者做父母想讓他們做的事。

二、兒童的4種學習方式

1、邊看邊學

孩子對外界的信息很敏感,會主動解讀并試圖了解人們自然而不刻意的行為。

模仿是最有效的因果學習,在模仿中探索行為之間的聯(lián)系。

身教勝于言傳,如果希望孩子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最好的從父母改變自己的行為開始。

孩子比成人更善于假設,思考更多的可能性,給孩子更多探索的自由,和孩子一起做,而不是“照我說的做。

2、邊聽邊學

人類有一個不同于其它物種的學習方式——語言,我們通過交談來教授知識,通過傾聽來學習。

故事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傳承著人類的歷史和文明智慧,孩子通過傾聽故事來了解世界不真實的一面

孩子不僅需要關于這個世界的信息,還需理解因果關系,才可以從一個更深入、更廣泛的角度理解這個世界。與孩子溝通并傾聽他們所說的,多問孩子一些“為什么”,認真回答孩子的“為什么”,都可以幫助孩子茁壯成長。

認知科學研究表明,依戀模式?jīng)Q定孩子更相信誰。一個穩(wěn)定、安全、充滿的愛親子關系是孩子茁壯成長的基石。

3、邊玩邊學

每個孩子都喜歡玩耍,玩耍是人類童年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通過幾種不同方式的玩耍介紹了玩耍的意義。

打鬧

打鬧是最讓父母頭疼的玩耍方式。不過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早期的打鬧與長大后更好的社交有關。

實驗發(fā)現(xiàn):從小打鬧的小鼠長大后,大腦前額葉部分會產(chǎn)生更多膽堿能介質,這些物質能讓老鼠的腦更靈活,更具可塑性。

玩玩具

玩玩具就是做實驗,嬰兒可能比成年人更適合做科學家,成年人會更多關注已知的東西,而忽略那些可能會動搖先入為主概念的東西。

實驗發(fā)現(xiàn):有更多玩具的小鼠大腦發(fā)育更好,尺寸更大,有更多的神經(jīng)連接,和更大的前腦。

假裝

假裝是人類獨有的玩耍方式,從1歲左右起開始,到3、4歲左右達到頂峰。

過去,心理學家認為愛假裝是孩子不能區(qū)分現(xiàn)實和幻想,但最新的研究發(fā)現(xiàn)很小的孩子也擅長區(qū)分兩者。

假裝與人類強大學習能力的核心——反事實思維能力密切相關,即思考世界可能存在的其他方式。

假裝是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它給予孩子安全的的空間去練習更高層次的心智技能,是一種低成本高效的思想實驗。

同時,孩子還通過假裝來弄清楚別人的想法,心理理論,即找出他人的欲望、感知、情感和信仰的能力。

但家長們需要注意:玩耍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有趣,盡管強大的認知功能可能是它的進化動力。

實驗發(fā)現(xiàn):與有意的教孩子相比,實驗者“不小心”弄響管子的情況下,孩子會發(fā)現(xiàn)玩具更多的“隱藏”特征。

照顧者更好的做法是:

通過多種方式來幫助孩子玩,而不需要告訴他們如何玩或者試圖控制他們玩的方式。

為孩子世界的豐富性做貢,比如提供更多的玩具,帶孩子去不同的地方,接觸不同的人和文化…

4、邊練邊學

兩種不同的學習方式:

探索式學習,學齡前孩子的進化任務是盡可能廣泛地探索各種可能性,他們和最聰明的人一樣擅長此類學習。

掌握式學習,在掌握式學習中,你學到的不是什么新東西,而是把已經(jīng)學過的東西變成第二天性。學齡兒童進化目標是實踐和掌握自身文化中的特殊技能,尤其是社交技能,學校的教育加速了兒童向此類方式的轉變。

作者提到,集中注意力可能是成長的一部分,但廣泛的注意力是童年的一部分,這本不是我們需要改變解決的問題,但學校卻像是專注力的競技場,社會應該改變學校,讓學校適應不同的大腦,讓孩子持續(xù)發(fā)現(xiàn)和發(fā)揮能力。

作者的園丁式育兒理念、對教育方式的期待很理想,但理想總歸是要有了,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明白了兒童發(fā)展的規(guī)律,知道教育本身的矛盾之處,雖然擺脫不了對成績的關注,但下次面對一個不夠專注的3歲小孩,也許我們能多一些理解,學校已經(jīng)那么功利了,家庭養(yǎng)育是不是應該更多的關注孩子探索的過程呢?

三、關于電子產(chǎn)品的使用

說起電子產(chǎn)品,很多父母會有所猶豫,不過作者的態(tài)度很積極。

作者對過去的回顧讓我第一次意識到:文字只有幾千年的歷史,我們現(xiàn)在所依賴的主要學習方式閱讀只是最近才有的創(chuàng)新,那些過去的聰明人對閱讀的反應和今天我們對電子產(chǎn)品的態(tài)度如出一轍。

蘇格拉底就曾擔心書寫和閱讀會損害互動性、批判性的對話,降低人的記憶能力。

幾乎在每一種新技術普及之前,人們都會報以過分夸張的焦慮或期待。但當它真正普及之后,人們又幾乎注意不到它,并理所當然地默認它的存在。

我們正在見證數(shù)碼對下一代數(shù)碼原住民的重塑,科技之與孩子,正如閱讀之與我們。

四、養(yǎng)育的意義

未做母親之前,真的很難理解母親這個身份,照顧孩子需要巨大付出,別人眼中的收獲對那時的我來說似乎并無多大價值。

直到開始養(yǎng)育孩子,才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曾經(jīng)的我無法理解的新世界,見證了一個生命的成長,被孩子超強的學習能力驚嘆,也點燃了求知欲。

養(yǎng)育的過程也對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體會到了天生敏感在養(yǎng)育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也更好的接受了自己。

作者對養(yǎng)育意義的哲學分析很打動我:

一旦我做出了要為孩子付出的承諾,我與之前的那個我就不在是同一個人了。我的自我里又多了另一個人,即使他還只是個無助的嬰兒,無法帶給我任何好處,即使他的欲望和目標也與我的完全不同。這就是依賴和獨立悖論的核心。

正如哲學教授保羅所說,這種對一個生命鋪天蓋地的愛并不是你能事先理解的,沒有任何完全理性的方法能幫你決定要追尋哪些價值,如果你的價值越多元,那生活的總價值就越高。養(yǎng)育孩子的好處之一就是你能見證他們的成長。

孩子漫長的童年期是人類進化的結果,他們靈活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不同與成人的學習方法是為未來準備的。父母或者整個社會的責任是塑造環(huán)境,讓孩子自由探索,做園丁式的父母,少一點兒焦慮,讓孩子在童年成為他們自己。用后記的話來說,不要“焚琴煮鶴”了我們的孩子!

卷紙芯別再扔了,用這10+個創(chuàng)意陪娃變廢為寶

親子手工|衍紙法DIY“飛屋環(huán)游記”

用這個創(chuàng)意,3歲小娃也能創(chuàng)建自己的小小世界

玩轉STEAM|通過這些活動,帶娃輕松“轉動”太陽系

萬圣節(jié)| 一起來搗蛋,10款好玩手工做起來

人類登月50周年中秋,玩玩月亮和火箭吧

這14部高質量紀錄片好有愛,非常適合學齡前孩子觀看

相關閱讀:

創(chuàng)造力密碼】天才「達·芬奇」教給我們的那些事

如何在10W個“為什么?”轟炸模式下自保?

是什么讓我從容應對了Terrible 2 ?

END

旅行/閱讀/科學同行

  和孩子一起,

重新認識這個世界


回應 舉報
贊13
收藏23

推薦閱讀

Sweetie媽咪
Sweetie媽咪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