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啟蒙的底層邏輯真相!方法不對,努力白費

2020-7-31 17:27 原創(chuàng) · 圖片3

越來越多的爸爸媽媽意識到孩子學習語言越早越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擺脫啞巴口語,說一口地道流利的英文??墒且惶岬接⒄Z就腦袋疼,對于幼兒英語啟蒙這條路,我們選對了方法嗎?

【問】:為什么很多媽媽給孩子買了各種app,各種英語資料,各種英語課,孩子卻還只是會蹦單詞呢?【答】:方法不對,努力白費。

這個答案,幾乎是用無數(shù)個案列堆積起來的。但是,大多數(shù)人依然不會把這句話當回事。

為什么呢?

很簡單,認知的問題,因為他/她根本不知道到底什么是正確的方法,只是一味羨慕別人家的牛娃,但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也可以達到雙語的水平。。。。

所以這篇文章,我想靜下來,從頭,和大家聊聊

幼兒英語啟蒙的底層邏輯,和拆解一下培養(yǎng)雙語寶寶的最落地方法。

因為在我從事幼少兒英語啟蒙的這些年中,我遇到過太多迷茫的家長,錢花了不少啊,但孩子水平還機械化問答呀,真是心疼白白錯過了孩子的語言敏感期。 
 

希望可以幫到想培養(yǎng)雙語寶寶但又不知所措的家長。 
 

只有了解了英語啟蒙的底層邏輯,實操方法,才能省時,省力,省錢的培養(yǎng)出雙語寶寶。 
 

方法對了,才能達到終點,哪怕慢一點,蠕動也是進步。 
 

方向錯了,不會到達重點,還會白白錯過語言敏感期。

1

英語啟蒙的本質(zhì)邏輯

2

國內(nèi)英語啟蒙市場現(xiàn)狀

3

培養(yǎng)雙語寶寶的3大路徑

話不多說,請認真仔細的對號入座,一篇文章,學會英語啟蒙的底層邏輯:

一,英語啟蒙的本質(zhì)邏輯

當我們說到給孩子英語“啟蒙"時,我們到底是在說什么呢?對于家長來說,”啟蒙“到底是想孩子獲得什么呢?對英語啟蒙有多少預期呢?

是讓孩子認識一些單詞?唱一些兒歌和童謠?能說一段自我介紹?


我問過太多家長,答案真是不盡相同呀,但是基本都是以下的回答: 
 

1. 沒想著讓孩子學多少,開心就行

2. 要讓孩子對英語保持興趣

3. 別的小朋友都學了,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4. 為將來考試打基礎(chǔ)

……

一個特別有代表性的回答就是:我也沒指望他能學多少,只要他開心就好。

在生活中,下課后,我們會看到家長這樣問孩子:蘋果用英語怎么說呀?黃色用英語怎么說呀?等等如果孩子回答正確,家長會露出滿意的笑容;如果孩子還能唱些幾首兒歌,會做個自我介紹,那家長簡直太滿意自己對孩子的英語啟蒙效果了。

那么,這樣的啟蒙目標有問題么?

有,最大的問題是對孩子的效果預期太低了。其實孩子在0-7歲是學習語言的天才,他們有很強的語言天賦,只要通過正確的方式引導,就一定可以培養(yǎng)成雙語寶寶,而不是簡單的說幾個單詞,唱幾首兒歌。

幼兒擁有種種適宜習得語言的認知天賦,也能本能地在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并吸收語言(而不是以機械化的、拆解的、碎片化的方式,這就是最正確的方式"自然習得") 
 

當幼兒以這樣的方式不斷吸收語言,從量變的積累,獲得一個質(zhì)變的爆發(fā)他掌握的是有生命力的語言能力而不是機械化操練的英文問答。

所以到底怎樣是英語啟蒙成功呢?

對于已經(jīng)成功完成啟蒙的孩子來說,英語和漢語并沒什么不同,兩種語言都不沖突,不矛盾,在不同的情景下,可以根據(jù)自身對外部世界的體驗,與經(jīng)驗,情感,記憶等關(guān)聯(lián)形成特有的表達和反應(yīng)。

這樣的狀態(tài)很難量化描述,我們舉個例子:一個3歲的美國孩子和一個學了幾十年啞巴英語的中國博士。 
 

如果比較"詞匯量",3歲的美國孩子,肯定只有博士的零頭,當然考試也考不過博士。但是從對語言的自如應(yīng)用來看,誰的英語更好呢?3歲的孩子可以自如的表達自己的需要,可以聽故事講故事,看動畫片看電影,有的孩子在3歲時就已經(jīng)是話癆了,可以跟你說上一天。在這些過程中,她并不是在刻意的使用英語,英語就是她認知世界的基本操作系統(tǒng),是她的母語。

而對于啞巴英語博士,說英語就是一件很刻意的事情,哪怕是閑聊和看美劇,也會耗費大量的認知資源,通常還伴隨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英語是一種需要刻意調(diào)動,是一個需要用漢語操作系統(tǒng)進行翻譯的知識。

三歲美國孩子,只要繼續(xù)的在生活中無意識的使用語言,就會獲得完整的語言能力,而閱讀能力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啞巴英語博士學習英語,是在刻意,努力的學知識這是一個痛苦的,低效的過程。這也是中國英語學習最為熟悉的模式。

所以一定要抓住幼兒的語言天賦,讓他去自然習得英語這門技能,而不是碎片化,機械化學習幾個單詞,句子等,實在沒用。

二,國內(nèi)英語啟蒙市場現(xiàn)狀

現(xiàn)在國內(nèi)市場啟蒙方式無非有三種:一種是直接送去機構(gòu);一種是牛媽“自雞”;還有一種是佛系“放養(yǎng)”。

第1種呢,就是80%家長采用的方式,將孩子送到機構(gòu)去,大多數(shù)機構(gòu)給家長宣講教學模式是主題加游戲,無論外教還是中教都是一節(jié)課唱會歌,玩一些游戲,學習4個孤立的主題單詞和一兩個句子。 
 

這就是一節(jié)課200塊錢的收獲,有時候4個單詞還不一定可以記住?!,F(xiàn)在做的比較成功的機構(gòu),比如某步,某思等知名機構(gòu)。從孩子的角度來說都還是很好的,因為孩子在過程中一直在蹦蹦跳跳玩的很開心,但是很多家長會反映說上了幾年之后效果并不盡人意,就只會蹦幾個單詞,離了課本就不會說了,尤其上了小學就會感覺之前沒有怎么學到什么東西似的,那么為什么是這樣呢?

第一個原因在于課堂上老師只是通過游戲教孩子一些孤立的單詞,孩子學到的詞就不知如何去用。

第二個原因,就是家長的意識的問題,我們學中文的時候大家已經(jīng)意識到了閱讀的重要性,但是學英文的時候,英文閱讀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僅僅關(guān)注了孩子今天又學會了幾個生詞,幾個句子,真是沒有什么用,浪費一年幾萬塊的培訓費。

第2種啟蒙方式是近幾年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達,各大公眾號微博,各種資源泛濫,才興起來的“自雞”。

所謂的“自雞”,通常是指爸爸或者媽媽(以媽媽為主),在網(wǎng)絡(luò)上去搜尋各種育兒的資料,啟蒙的資料以及一些成功媽媽的啟蒙經(jīng)驗,根據(jù)這些資料,在家自己給孩子啟蒙。這種啟蒙的方式,的確有一小部分人會成功,但是更多一部分人容易走偏。 
 

因為大部分家長對英語啟蒙的理論和方法是一知半解,盲目的去磨耳朵,盲目的去追書單,他并不清楚自己的孩子當前階段到底需要什么資料。 
 

對于追書單這件事來說呢,大家最常見的就是看各種大v推薦的廖彩杏,吳敏蘭書單。很多媽媽一開始買書,她一定會去買廖彩杏書單,廖彩杏書單好不好呢?

它確實是一個好東西,但是,它并不一定是真正適合你家孩子的啟蒙書單,比如說《好餓好餓的毛毛蟲》這本書,這是廖彩杏1~7周的最初級的一本書,大家試想一下,如果您的孩子現(xiàn)在處于零基礎(chǔ)這個啟蒙階段,他看這個書真正的能看懂多少呢?能聽懂多少呢?

如果把這樣的書拿給你的孩子看,那么對于孩子來說就是無效輸入,同樣也不會有效果,時間長了,您會覺得孩子啟蒙了這么長時間,肯定已經(jīng)很棒了,但其實并非如此。

還有一種錯誤的做法:就是你理論沒有理解透徹,聽說讀寫的順序,可理解性輸入,i+1,沉默期你都沒有搞清楚,就一股勁讓孩子刷分級,學字母,學自然拼讀,盲目的強迫孩子去復述看,朗讀繪本或者分級讀物,這樣很容易導致缺少聽力輸入。慢慢孩子的耳朵越來越不敏感。


最后一種方式就是散放,很多家長會說自己的英語也不好,也不會給孩子啟蒙,也不信任那些機構(gòu),干脆就等學校教。對于家長這樣的方式,簡直太佛系了,欠的帳遲早要還。 
 

其一,語言的關(guān)鍵期,教育界有一種說法,7歲之前是語言的關(guān)鍵期,雖然這種說法尚未得到語言學家的普遍認可,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語言開始的越早學起來一定是越容易的。7歲以后且不說是否錯過關(guān)鍵期,各種作業(yè)壓在孩子身上,語言學習也會隨之變成了一種任務(wù),那么對于孩子來說就沒有了樂趣,很容易導致孩子的壓力過大。

其二,認知和語言能力的差別。從專業(yè)角度上來說認知是什么呢?簡單的來說,認知就是孩子去理解他周圍復雜世界的這個能力。比方說讓一個三歲的孩子去看有關(guān)復雜的科普,機械原理等知識,對他來說就是認知難度過大。反過來,對一個十歲的孩子來說,他就會對這種比較高深的內(nèi)容感興趣,而讓這個十歲的孩子去學三歲孩子比較喜歡的句子比方說I see a cat .I see a dog.同樣也不適宜。

所以當孩子的年齡越大,他的認知能力和語言能力(準確來說就是外語能力)很容易就不匹配,他喜歡的內(nèi)容看不懂,能看懂的又嫌幼稚,所以可供選擇的資源少之又少。 
 

三,培養(yǎng)雙語寶寶的3大路徑

從英語啟蒙的本質(zhì)邏輯中得出:我們的孩子只有在這種習得的環(huán)境下才能夠真正的靈活的,最小壓力的掌握一門語言,而且這種模式可以讓他們受益終身。

我們知道了習得才是真正讓孩子持之以恒去進行英語學習的辦法,那么我們作為父母,無論是英語專業(yè)還是英語很擅長的亦或是英語不擅長,都應(yīng)該怎樣參與孩子的英文啟蒙?到底能為孩子做哪些事情呢

從以下3大路徑來看:

1

提供恰當?shù)?,足量的資源

首先提供的資源要恰當,其次要足量,然而我們怎么樣才能找到給孩子提供這樣的資源呢? 
 

我們能夠在國內(nèi)能夠找到的這個英語語言輸入的來源無非就是家庭、學校、周邊環(huán)境、繪本、分級讀物、動畫兒歌,以及機構(gòu)教學這幾種方式。

什么是恰當呢?

顧名思義就是符合孩子年齡特征與認知特點,讓孩子容易吸收與理解。

什么叫做足量呢? 
 

美國語言研究中心表明可理解輸入量達到2000個小時,就可以達到美國80%的水平,所以一定要做到大量輸入。

2堅持陪伴,不焦慮

每天20分鐘的親子共讀勝過一周兩次的語言課。

很多人都有這個同感,既可以培養(yǎng)孩子自主閱讀意識,又是一種良好的親子活動。

3尋找優(yōu)秀的習得輔助課堂

不能簡單的說某個機構(gòu)一定好還是一定不好,需要考察機構(gòu)課堂目標是否以正確的啟蒙方式為理念。如果是,而且能達到效果,不是簡單的一節(jié)課學習幾個單詞句子。它就是一個好課堂。對于課堂,需另一方面,無需糾結(jié)外教還是中教。只要發(fā)音標準,足矣。






對小小孩來說,將英語像漢語一樣與自身融為一體,達到如三歲美國孩子水平,才可稱為啟蒙成功 

如果是像啞巴英語博士一樣,用單詞、語法、機械化、碎片化的方式刻意學習,形成的只是一個沒有內(nèi)化的知識。這樣的方式學得再多,也很難達到一個質(zhì)的變化。

兩者有質(zhì)的不同,前者能自如英文表達;后者機械呆板,前者可稱之為啟蒙成功,后者。。。。。


回應(yīng) 舉報
收藏5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