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英語啟蒙,沒有家長不重視。在我們優(yōu)秀媽媽育兒圈中,每個媽媽都在努力地給孩子做英語啟蒙,有一歲多就已經(jīng)讀完大量英文經(jīng)典讀物的,有還在上幼兒園就可以和老外無障礙交流的。說到英語啟蒙,大家都在做的就是聽英文兒歌、看英語動畫片、讀英文原版書、上英文外教課…我們貌似都非常積極地在做,卻很少有人認真去探究,這些真的有效么?
有許多寶爸寶媽認為,從孩子一出生就要不停地提供“磨耳朵”的音頻資料給他們聽,而且只要堅持,孩子自然而然就能學(xué)會英語,而且語感也會特別好。其實這樣的觀點大錯特錯!
這里引進 外語習(xí)得第一原則——i+1
著名語言學(xué)家克拉申說過:“語言的掌握,是要在可理解的語境下自然而然實現(xiàn)的,只有習(xí)得者接觸到大量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時,習(xí)得才有可能實現(xiàn)”。習(xí)得(acquisition)是指在語言的環(huán)境浸潤中,大腦靠天生的語言能力解碼并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 所以孩子光去聽英文音頻,無論多長時間都沒有感覺。 英語啟蒙也絕不是看幾集動畫片,或者每周去上一節(jié)外教課就能實現(xiàn)的。孩子要 在理解的情況下進行有效輸入才能習(xí)得一門語言。
沒錯,很多人都知道,習(xí)得靠的不是死記硬背,不是知識的堆砌,而是日常生活中的浸潤。所以專家說了:學(xué)外語就要磨耳朵,于是市面上一搜一大把的英文動畫片、英文兒歌、英文童謠,英文故事,給孩子當背景音放著,一點不費力。很多家長還認為,只要堅持給孩子聽,總有一天他會自己“開竅”的。
試想一下我們自己在英文音頻做背景下,到底聽進去了多少呢?是不是像過濾雜音一樣將這些聲音過濾掉呢?也許我們的孩子也是這樣的。
語言習(xí)得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則就是“i+1”, “i”是孩子現(xiàn)有水平,“+1”就是在這基礎(chǔ)上只加一個1,只加一點點的新知,以達到“可理解(comprehensible)”。
要想做到“i+1”的輸入,怎么才能先有這個“i”呢?
一:你就是孩子第一個“i”
孩子最早的英語輸入一定來自于家長日常和孩子的對話。所以在我們開始給孩子大量磨耳朵之前,家長要有意識的給孩子做日常英文的輸入。你可以把英文單詞加入到日常對話中,比如在遞給寶寶蘋果的時候,你就可以指著蘋果說“apple”,一定要注意: 名詞指著說,動詞動著說。 這樣就可以避免“翻譯英語”的問題了。
二:可理解性聽力輸入
如果孩子想學(xué)好英語,日積月累的聽力輸入是必須的。這里推薦英文原版動畫片。動畫片自帶場景,可以幫助孩子理解語言。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帶孩子看電視、尤其是中文動畫片,因為后面聽力輸入使用的材料大部分都是英文原版動畫片,如果孩子接觸大量的中文動畫片和電視節(jié)目會導(dǎo)致拒絕看、聽英文動畫片。
推薦三部動畫片
第一階段零基礎(chǔ)孩子:教學(xué)動畫片《迪士尼美語世界》的Zippy and me,非常經(jīng)典也很有趣味性。
第二階段有300-500聽力詞匯的孩子:《Penelope》藍色小考拉
第三階段有1000詞以上聽力詞匯的孩子:《Peppa Pig》粉紅豬小妹
給孩子選擇聽什么看什么都要遵循“i+1”原則,只要我們持續(xù)提供這種輸入,實際上就完成了i+1的輸入過程,讓寶寶自然而然的習(xí)得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