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xué)有項研究,已經(jīng)進(jìn)行50年,這是其中的一個很小點

2013
2018-10-25 16:55 原創(chuàng) · 圖片19

在一些課堂場景里,我們會看到類似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



給到孩子一些圖片,讓他們?nèi)ビ^察,根據(jù)See--Think--Wonder的思考方式,把自己的所見,所想,所有的疑問,記錄下來。 
 

這是從上面這些圖片里,看到的一小部分內(nèi)容。但See--Think--Wonder這個話題,如果說起來,可以說很多。 
 

所以我們今天就來具體說下,See--Think--Wonder,是什么,怎么用,有什么好,以及,當(dāng)我們和孩子一起時,可以把它應(yīng)用在哪些場景里?

為什么說這個?
 

為什么說這個?因為這樣的思考方式,在很多的課堂場景里都會見到。會在思路引導(dǎo)上,給到孩子一個推力,去Push他們,從而去想到一些之前或許沒有想到的角度。 
 

而這樣的方式,當(dāng)我們大人知道了是什么,為什么,以及更關(guān)鍵的,具體可以怎么做時,我們就可以在家里,當(dāng)時機(jī)適當(dāng)時,和孩子一起練起來。 

學(xué),是一直一直進(jìn)行的,在學(xué)校里,在家里,在平時的各種點滴中。 
 

所以,這也是我為什么會去寫一些文章的原因,因為學(xué),是一直一直進(jìn)行的,需要學(xué)校,需要家長,共同地,一起。 

......

關(guān)于See--Think--Wonder,會說四方面: 
 

1. 是什么?

 

2. 怎么做? 
 

3. 這么做有什么好?
 

4. 有哪些場景,可以和孩子一起練起來?換句話說就是,學(xué)了這個,在平時的生活中,怎么融入進(jìn)去,既不教條,孩子又愿意參與?

 

是什么?
 

See--Think--Wonder,是一種Thinking Routine. 解釋下這個Routine:例行的,常規(guī)的,一直一直做,然后做久了,就成了一種習(xí)慣。 
 

那回到Thinking Routine,就是說,有這么一種思考方式,可以讓你這么這么去思考,然后當(dāng)這樣的刻意練習(xí)多了后,就會變成你自己一個本能的,習(xí)慣的反應(yīng),變成你自己思維方式的一種。 
 

See, Think, Wonder,三個字母,每個字母代表一個問題;每個問題,都給出了一個思考方向,然后我們順著這個方向,去思考。 

有點像什么?有點像我們寫論文,寫文書,或者在進(jìn)行討論時,給出的那些Prompt:提示,推力。推著我們,去往某個方向走。 
 

這三個方向分別是: 

See: What do you see? 

你看到了什么? 
 

Think: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at? 

對于你所看到的,觀察到的,你是怎么想? 

 

Wonder: What does it make you wonder? 

你看到了一些信息,然后這些信息進(jìn)入到你的腦,你對它們進(jìn)行了理解和處理,于是你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那你對你所看到的,有什么疑問?你想知道什么?你覺得為了更好理解這些信息,你還需要了解什么?

 

......

這些思考方式,是Make Thinking Visible的一個小點。Make Thinking Visible說的是,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變得可見。讓孩子覺得不那么虛著,飄著,抽象到夠不到,而是,可以看見,就在那里,自己也可以做到。

Make Thinking Visible,是哈佛大學(xué)教育研究院Project Zero的研究項目之一。

理下這個關(guān)系:

See--Think--Wonder,屬于 Make Thinking Visible;Make Thinking Visible 屬于Project Zero。所以,這個關(guān)系懂了嗎? 
 

......
 

簡單說下Project Zero。Project Zero,在哈佛大學(xué)已經(jīng)進(jìn)行了50年,確切說,應(yīng)該是51年,因為始于1967年。

如果把這一系列的研究點做一個歸類,那會有四部分:Thinking, Understanding, Creating, Collaborating. 

關(guān)于怎么更好思考,怎么讓孩子更好理解,怎么讓創(chuàng)造力進(jìn)一步發(fā)揮出來,以及,怎么讓彼此之間更好合作。 
 

Thinking, Understanding, Creating, Collaborating......這些,就是教育界里的牛人們,所在研究的Throughline,主線。 
 

Throughline,就是一條線,把所有相關(guān)的,給串到一起。舉個例子,我們寫故事,也是有一個主線的。屬于這個線上的東西,就串上去;不屬于,就不要。通過這樣,讓整體緊湊,不東一頭西一頭。 
 

那這樣就好懂了,Project Zero的主線就是關(guān)于思考,關(guān)于理解,關(guān)于創(chuàng)造發(fā)揮,關(guān)于彼此之間的協(xié)作。那怎么讓孩子們在這些方向上,可以更好發(fā)展,有哪些方式,可以幫到他們,就是他們的研究方向。 
 

知道了前因后果,那第一塊,是什么,就說完。

怎么做?
 

不復(fù)雜,按照步驟來就好。
 

第一步:See

What do you see? 你看到了什么?

一個圖出來,一個東西出來,就在你面前。行,觀察,仔細(xì)觀察,好好看,你都看到了什么? ......看到什么,就說出來。

比如這個圖:

你看到了什么? 
 

有孩子說,我看到圖的中間有警察,拉住一個人,旁邊還有一條狗,要往這個人身上撲。 
 

接著另一個孩子說,我注意到左邊那個人的膚色,不是白人,而那個警察,是白人。

又有孩子說,我看到在他們身后,有很多人,似乎以黑人為主,然后他們都在旁邊看著。

說說說,懂我意思啊,看到了什么,就說出來。 
 

…... 
 

這個過程的神奇在于,當(dāng)一組孩子在一起,互相這么說時,會發(fā)現(xiàn)每個人看到的點,都不一樣。 這是一,各自有各自的注意點。

同時,因為在集體中,所以會出現(xiàn)一種情況:一個人看到的,會提醒另一個人看到另一點,會讓這個人,在前一個人說的基礎(chǔ)上,或許發(fā)現(xiàn)新的東西,或許進(jìn)行延伸和補(bǔ)充。這是二,彼此之間,互相延伸,互相補(bǔ)充,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說的Build on. 
 

…... 
 

繼續(xù)說,說到最后,因為彼此不同,因為互相之間會Build on,于是就發(fā)現(xiàn),好像思路都被打開了,看得越來越細(xì),會看到自己平時一眼看上去,或許會忽略的東西。 

那這就是第一步,See: what do you see? 你看到了什么? 
 

在這里,要重點強(qiáng)調(diào)下,這一步做的是,你去找你所看到的信息,也就是說,找就在那里的,可以看到摸到的信息,而不是,而不是,加入了你的什么想法,進(jìn)行解讀了的信息。 
 

怎么叫做【解讀了的信息】? 

比如你看到畫面后,你有的判斷,你的猜測,你的假設(shè),這些都是信息進(jìn)入你的腦袋里,經(jīng)過加工后,才會出來。在See這個階段,不要。不要加入你的思考,你只要去觀察,觀察你可以看到,別人也可以看到的東西。 
 

有一個小竅門,可以讓孩子很好懂得什么叫做【看到,但不去解讀】。想象,你把手指放上去,通過你的指,你說的這個點,別人也可以看到,那這個,就是看到。 
 

比如剛才的例子:我看到圖的中間有警察,拉住一個人,旁邊還有一條狗,要往這個人身上撲......這些都是畫面上已經(jīng)有的東西,真實地,就在那里。

這樣做的目的是:我們在看到一個東西時,會馬上做出判斷,會出來一個結(jié)論,一個觀點,或者一個假設(shè)。用一個詞概括,這些都是我們對這些信息,進(jìn)行的Interpretation,解讀。 

而當(dāng)我們【刻意地】去控制自己不立刻做出解讀時,當(dāng)我們【刻意地】去控制自己不馬上得出一個觀點時,我們會看到很多或許之前看不到的細(xì)節(jié)。 
 

我們自己是知道的,很多時候,我們做出一個行動,或者有了一個自己的判斷,但這些行動,判斷,并不總是靠譜。這是因為,我們看到了一部分,其中的一部分,看到的,不對,不全。 
 


 

第二步:Think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at?

行,開始解讀吧!一個圖,就在你面前,一個東西,就在你面前,當(dāng)你看到的這些信息,進(jìn)入到你的腦袋里,你對它們做了怎樣的加工和處理?你是怎么想的? 
 

還是剛才這個圖: 
 

你說,我覺得這個是在說什么種族歧視。你看那個白人,對那個黑人那么粗暴,狗都要爬到身上咬人了!

那這個種族歧視,就是你的結(jié)論,你的解讀,你的想法。 

在這里,有一句話很神奇。當(dāng)我們問孩子,你是怎么想的?他們會說,我覺得怎樣怎樣。然后,看這里,看這里,這時,我們可以接著問一句,What makes you say that? 是什么讓你這么說? 
 

當(dāng)當(dāng)當(dāng)!說了這句話后,之后的效果就會很不一樣。這個感覺就像是一個按鈕一樣,按下去,然后去Push孩子想:是啊,我為什么會這么想?我為什么會這么說?......通過這樣的方式,給到孩子一個推力,把自己的想法組織起來,變成語言,然后有邏輯地表達(dá)出來。 
 

一個小變化,多問一句話,就會有很大的不同。要去思考,要去組織語言,要把自己的解讀,說的有理,有據(jù),有邏輯。

一句話的推力:What makes you say that? 或者也可以說:What makes you think that? 

不光對孩子,在家里,也可以用。 
 

比如有時候,家里人說了一句什么話,我們當(dāng)時一聽,這個火就上來了:天哪!你怎么可以這么說?!然后立馬就想怒。
 

但是先別亂,多問一句,是什么讓你這么說? 通過這樣,來獲取更多信息,去聽對方表達(dá)。

有時很多矛盾出現(xiàn),不是矛盾本身,而是有一些東西,我們不知道,我們沒看到。 
 

那第二步解釋完。What do you think? 你是怎么想的?你不光要告訴我你是怎么想的,你還得解釋出來,你為什么會這么想?


 

第三步:Wonder

What does it make you wonder? 
 

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是你想弄明白的?你覺得還需要了解什么信息?

繼續(xù)剛才那個圖。你也觀察了,你也有自己的想法了,可是,你有什么疑問呢?那這個就是你的Wonder。

有孩子說,我想知道這個發(fā)生在什么時候?我想知道當(dāng)時的歷史背景是什么樣?我想知道這是在哪里?......因為這些信息,可以更好幫助我把這個畫面放在時代的大背景下去想,究竟發(fā)生了什么? 
 

這個就是孩子們的Wonder,就是他們想要知道的。不過,這是我的舉例,從我的角度出發(fā),為了讓大家更好懂。當(dāng)我們和孩子一起觀察,一起想,一起提出疑問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觀察,想法,想要知道的,會讓我們驚艷!

是的,驚艷。給到他們一個方向,給到他們一個推力,剩下的,他們會把自己所經(jīng)歷的,代入到自己的思考中,從而讓我們驚艷。 

這么做,有什么好?
 

具體怎么做,已經(jīng)解釋完,然后我們來回看,這么做,有什么好?看著好簡單啊,究竟有什么用? 

第一,See,仔細(xì)去看。鍛煉的是, Make careful observations,好好好好地,去觀察。

第二,  Think,把信息,結(jié)合自己已經(jīng)知道的,進(jìn)行加工,得出觀點和想法。不是亂想,得有理有據(jù)。而且沒有單一答案,每個人想的角度,都可以不同。

鍛煉的是,Thoughtful interpretations,有思考地去解讀。同時,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因為沒有單一的答案。 

第三:Wonder,有很多疑問,有很多想要知道,迫切地想要知道的信息,從而幫助自己理解。

鍛煉的是:Stimulate curiosity and sets the stage for inquiry,好奇,探知,內(nèi)驅(qū)力......看,是不是都在這里了?

有哪些場景,可以和孩子一起練起來?
 

可以小,可以大。

小的,比如說,家里如果有小點的孩子,在開始讀一本書前,別著急直接就開始讀。

看封面,看題目,看書的背面。去觀察,去看,看都能看到什么。然后對這個故事會說什么,進(jìn)行聊。對應(yīng)該會說什么,做個預(yù)測。然后說,看到這些,自己特別想知道什么。

類似這樣,就會讓孩子更加愿意去讀這本書。而且在讀時,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孩子會注意到一些細(xì)節(jié),和之前的看封面對應(yīng)上。會讓我們感覺,啊,你都還記得?。?nbsp;
 

試下看,很有趣的過程。很多細(xì)節(jié),他們都記得。 

不過囑咐一句,方法好用,別總用。別恨不得每一本書都這么做,每一頁都這么做。會累,時間久了,孩子會煩。把握好這個度。 

…… 
 

大的,可以怎樣?比如去看畫展,去博物館。

在我們面前,是一幅畫,或者一個藝術(shù)品,先別著急去看旁邊的介紹。先不去看,而是換個角度,把被動的輸入,變成主動的探索。

比如,你們一家人一起,找到一幅畫,和孩子一起去觀察,去See,一個接著一個說;去Think,說出各自的想;去Wonder,提出自己的疑問,給到自己一個力,去想,為了更好了解這幅畫,我還需要知道什么?


畫在那里,是畫它的人,通過它,進(jìn)行的一種表達(dá)。而這種表達(dá),我們不可能去準(zhǔn)確猜對。我們做的,是去解讀,而解讀這個事情,是沒有單一答案的。 
 

而,當(dāng)我們通過這樣的方式,去仔細(xì)觀察一幅畫,去看到一些我們之前看不到的細(xì)節(jié)時;

當(dāng)我們刻意地讓自己不立刻做出判斷,而是去更多地搜集信息,來幫助自己理解時; 

當(dāng)我們發(fā)揮自己想象,透過自己看到的,去想,畫中的人物在干什么,畫家在表達(dá)什么,去想究竟發(fā)生了什么,故事是什么時;

當(dāng)我們幾個人一起,一起說,一起想,一起討論,逐漸把想法匯集一起,從而去進(jìn)一步讀懂,讀明白這幅畫時; 
 

當(dāng)我們對自己的想法,可以找到根據(jù),真的有經(jīng)過自己的思考時;

這樣的一幅畫,會在我們的腦中,留下印記的。會在那里,會有一種【我可以懂你】的感覺,而不是,走馬觀花,看一眼就過。

......
 

有的博物館,或者Art Museum,會有一種課:Looking at Art as a Catalyst for Empathetic Thinking,如何通過一幅畫,去鍛煉自己的同理心。
 



我們來仔細(xì)看,同理心也好,理解也好,還是說,進(jìn)一步走進(jìn)你,可以讀懂你也好,需要什么? 
 

需要仔細(xì)的觀察,Careful noticing. 

 

需要不看到一點就立刻下結(jié)論,而是多找信息,多看,多聽,甚至去找【和結(jié)論相反的信息】,從而幫助自己做出一個更全的判斷,Resisting assumption.

 

需要不單一地想,而是去考慮不同點,不同的角度,Collaborative thinking.

 

需要對自己的結(jié)論,判斷,做到有理,有據(jù),有邏輯,Reasoning with evidence. 
 

沒有經(jīng)過這些,怎么說,我真的懂你? 我真的可以理解你? 
 

所以,帶孩子去看畫展,或者,學(xué)校的老師帶孩子去活動,當(dāng)時機(jī)合適時,就可以這么做,走完See--Think --Wonder這樣的一個完整過程。

還可以給到一些主題,比如,Love,在這些畫中,你覺得哪一幅,可以表達(dá)出愛?

當(dāng)孩子選擇后,問一句,What makes you say that? / What makes you think that? 是什么讓你這么說?讓你這么想? 
 

或者,Strength,力量,哪幅畫,在你眼中,可以表現(xiàn)出力量? 
 

或者,Conflict,  沖突;Comfort,安慰;Loneliness,孤獨;Rebel,反抗......像這樣的,給到孩子一個主題,讓他們?nèi)フ摇?nbsp;
 

讓他們?nèi)ビ^察,去思考,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去感受畫的背后,所透出來的那些情感。 
 

這個,要比匆匆看過很多很多畫,都要有力量!



還可以說,在這么多畫中,你能找出一幅,可以代表你嗎?有著你的性格,你的特質(zhì),你的感覺? 

當(dāng)孩子找到后,好好聽他說,好好聽。需要時,問上一句,What makes you say that? 
 

......

畫也好,藝術(shù)作品也好,還是一段文字,一段敘述,在傳遞與接收時,都是雙向的。一方面,創(chuàng)作它的人,在通過自己的方式,傳遞出一種聲音,一種情感。另一方面,傳遞到我們這里時,我們也在用我們自己的方式,在做接收。而在接收時,我們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 

 - End -
 

參考資料及圖片來源:

twitter.com

thinkingpathwayz.weebly.com

theramblingepicure.com

pz.harvard.edu

nytimes.com

images.masterworksfineart.com

harvardartmuseums.org

fineartamerica.com

dayoftheartist.files.wordpress.com

amazon.com

al.com


回應(yīng)11 舉報
贊58
收藏339
7年前
哇,寫得真棒,干貨滿滿,謝謝分享??
7年前
全是干貨,作為教師作為父母都可以落地應(yīng)用
7年前
很好很好,而且也告誡大家,不要每篇都用??
7年前
說的很對,走馬觀花根本沒用,要感受作者。
7年前
好像是在童行群分享過?
7年前
清清的書柜 好像是在童行群分享過?
童行有群嗎,怎么進(jìn)
7年前
感覺挺受用!
7年前
干貨滿滿!?。。。?BR/>
7年前
看過我們的外教同事這么用過,確實非常棒,小朋友們提升得非???。
7年前
一葉扁舟074 童行有群嗎,怎么進(jìn)
之前是報名參加學(xué)習(xí)的才加群
更多
發(fā)布

推薦閱讀

安妮何
安妮何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