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在反思娃讀題中遇見的問題,小花生的一篇文章給了我一個方向的提醒。
我之前說過,在小米早期的學習生涯中,我非常遺憾的是沒有引導的過程。
這個引導是什么呢?
是牙牙學語時沒有教說話,是識字以后親子閱讀時沒有關于閱讀的討論,是自主閱讀是沒有閱讀邏輯的引導。
這些朦朦朧朧的遺憾盤亙心頭,卻始終沒有明確的說法,看完小花生的這篇邵鑫老師的閱讀引導,終于,這些年的感覺逐漸清晰了起來。
我自己少年時的閱讀就是混亂的,沒有章法的大雜燴亂燉一氣,后來回過頭去看時,發(fā)現(xiàn)自己讀書的順序錯了,導致很多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都是錯的,即使是這樣,我也會在30+歲的某一天,看世界突然清晰了起來,很多邏輯和因果在我的視野里變得明確。
也因此,對于小米的閱讀,我更重視的是閱讀的順序,世界觀的干預,忽略的是邏輯的梳理,我覺得,當閱讀和思考的積累達到一定的量的時候,邏輯就出現(xiàn)了,
我自己的閱讀是十三四歲開始的,30+出現(xiàn)了比較清晰的邏輯,小米三四歲開始閱讀,20+應該也是可以的。
現(xiàn)在,當我站在高考試卷的角度去反推閱讀時,我在想,也許這個進程確實是可以人工干預的。
好在,人的邏輯力確實是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的,現(xiàn)在開始也來得及。
后續(xù)我們的家庭討論會把原來的以觀點討論為主,變更為文章的邏輯關系討論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