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養(yǎng)孩子內驅力的問題上,很多花友都獻計獻策,提出興趣引導、榜樣樹立等等方法。這些方法都很好,也行之有效,但是,我更想透過方法論的表層,更深地挖掘孩子內驅力養(yǎng)成的內因。在我看來,如果把內驅力看作一粒種子的話,各種激勵方法就像陽光和雨水一樣,幫助種子發(fā)芽成長。但是能讓種子扎根并保證它屹立不倒的土壤,則是父母給予的愛。
當一個天使般可愛的嬰孩兒,降臨到這個世上,作為父母的我們,會對他付出無條件的愛。這種愛與生俱來,是我們對生命的尊重和熱愛。我們不惜犧牲自己的時間、精力去照顧這個孩子,甚至為此改變自己,讓自己的生命變得謙卑柔和,這是對另外一個生命的完全接納。
這是我們在愛孩子時內心的真實感受和盼望,但是實際生活中,我們往往在愛中迷失了自己??谏险f全心全意愛孩子,一切以孩子為重,但是往往在做的時候,卻選擇了按照已意而行。當孩子順服,就愛他;孩子悖逆,就不愛他。當孩子如我們心中所期待的就夸獎贊美,當孩子沒有達到我們心中的期待,就大發(fā)雷霆的否定。這樣的愛,不能說是真正的愛,而是一種控制,是有條件的愛。
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父母對孩子說這樣的話:“如果你不怎樣怎樣,我就不喜歡你了。”原本孩子只是鬧點小別扭,一聽這話立馬情緒失控大哭起來。因為此時父母傳遞給孩子的信息就是,我對你的愛是有條件的。這樣的條件會瞬間點燃孩子的不安全感,久而久之孩子在這樣的“愛”中也會沒有自己,被捆綁在父母的夢想和控制之中,只為了成為父母心目中的那個樣子。當孩子的所有努力只是為了讓父母滿意時,內驅力從何而來呢?
內驅力是指孩子具備較強的自主性,既有強烈的內在意愿,也有行動力,能自覺自愿地付出努力去學習,去從事比較有意義有價值的活動。
換言之,強內驅力來自一個完善的自我,當這個內在的“我”足夠成熟時,才可以做理性思考,知道自己該干什么,并付諸行動。如果沒有父母無條件的愛做支撐,這個內在的“我”,就很難在在惴惴不安中,真正成熟完善起來。
在教育和引導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大人總喜歡使用外力,用成人的意志來驅使孩子,一手大棒一手糖果地讓孩子跟著大人的指揮棒轉,用各種無法反駁的意見去左右孩子的頭腦,小朋友缺少機會自己去體驗好壞對錯,感覺冷熱飽暖,從小心里的愿望常常被阻撓,怎么可能擁有從愿望到行動一鍵抵達的力量。
過多外力干涉的教育最大的弊端是干擾孩子的自我成長,沒有良好的自我,內驅力從何而來。
可是,如果沒有外力的作用,小朋友憑什么做這做那?
這是我想說的第二點:對孩子的愛不應有條件,但須有規(guī)則。
教導孩子走那當行的路,是我們作為父母一生的使命。就像園丁,需要為果樹修剪枝子,才能結出果子。這個過程可能是痛苦的,但確實是成長過程必須要經(jīng)歷的,是為了造就孩子,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但這里的管教,不是按照已意對孩子的責打,而是智慧的管教,是對孩子心的引導,是建立在和孩子深度美好關系基礎之上的溝通和管教。
曾經(jīng)一度我們家常出現(xiàn)以下畫面:女兒像猴子似的爬到高處“探險”,姥姥姥爺驚呼著把小潑猴抓下來,然后兩人嚴厲“管教”:“你這樣太危險了,摔下來就斷手斷腿變殘廢了,要是再摔到頭變傻子,以后所有人都笑話你……”總之,怎么嚇人怎么說。結果如何呢?小妞根本不買賬,一邊揮著小拳頭做打人狀,一邊氣鼓鼓地嚷著:“你們都是壞人,我不要理你們!”之后呢,趁人不備還是會去冒險。后來有次女兒又爬高,在把她抱下后,我沒有再用不良后果恐嚇她,而是把她緊緊抱住,用擔心不安的語氣對她說:“寶貝,你這樣做太危險了,要是受傷了,媽媽會非常難過的。不行,光想想你可能會受傷這件事,我就難過得想哭,如果你真出了意外,我真不知道會難過成什么樣子!”我說著流淚了,而女兒也被震住了,伸出小手一邊給我擦眼淚,一邊安慰我:“媽媽別哭了,我沒有受傷。”我接著說:“那你能答應我,以后不要再爬那么高讓媽媽擔心好嗎?”“好,我答應你?!迸畠撼兄Z后真的沒有再爬了。
同樣是阻止孩子爬高,為何兩種溝通方式效果完全不同。因為在第一種溝通中,“殘廢”、“傻子”傳遞的是嫌棄感,給孩子的暗示是“我一旦不完美了,就不會被喜愛”,沒有人喜歡這種可能被嫌棄的感覺。而第二種溝通方式,則強調的是,“我很在乎你,你對我很重要”,誰不喜歡被重視的感覺呢?
所以,在給孩子制定規(guī)則時,應以無條件的愛為出發(fā)點,讓孩子感受或了解到,制定規(guī)則是為了她的益處,而不是為了我的益處。
在遵守規(guī)則的過程中,女兒逐漸形成了規(guī)則意識,有了基本的是非觀,能夠分辨哪些必須做,哪些不能做,從而懂得控制自己的行為,而這樣的自律使她獲得了更多的信任和自由。
我在每月月初,和女兒一起制訂出當月的計劃后,她基本能按照日程要求完成每天應該做的事情,每完成一項就在表格對應處蓋個印章。開始我偶爾提醒一下,當天還有哪些沒完成,后面都是她自己檢查完成進度,缺哪個自己補哪個。
有段時間,她有點磨蹭,補缺占用了閱讀時間,作息也受到影響。按照父母們通常的做法,很可能就是催促孩子加快速度,把各項任務高效完成。但是我知道這樣做恐怕只會適得其反,不僅不能提高效率,反倒會增加孩子的抵觸情緒。于是我反其道而行,增加一條規(guī)則:晚上八點后,除了閱讀繪本,不能再做其他學習類的事(包括識字、數(shù)學、背詩、英語、吹笛)。沒完成的就空著唄,反正這些都是我和女兒自己規(guī)劃的項目,又不是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可是完美主義的小妞受不了表格上有個空格。于是她自發(fā)地抓緊時間、提高效率,時間被安排得緊湊有序,甚至有時兩件事重疊進行,比如上學路上背古詩,練舞蹈基本功時聽英語,這樣節(jié)省下來的時間,她就可以盡情玩耍了。這不就是我們常說的“越自律越自由”嗎?
讓孩子自己承擔任務,首先要把自主權給他,這樣他才能學會使用自主權,思考怎樣合理安排時間,規(guī)劃事情。這是內驅力得以產(chǎn)生的重要原因。承擔任務還意味著,自己承擔后果,沒人替他兜底,那么孩子面對壓力時會考慮怎樣選擇,是被動的等待一個不好的結果,還是趕緊行動起來。其實這就是一條讓人跑起來的鞭子,只是沒有拿在家長手里而已。區(qū)別是,這是孩子自己的決定,心甘情愿跑起來的。他努力時的動力、心情、整個人的狀態(tài)都是主動而健康的。
一個被愛浸潤的孩子,內心一定溫柔而堅定;一個有良好自律的孩子,也將為自己贏得更自由廣闊的天地。
把愛、規(guī)則和自主權一起給孩子,在這樣的沃土上,內驅力的種子一定會萌芽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