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孩子已經(jīng)拉熟《開塞第十三首練習曲》,正在練習維瓦爾第的《a小調協(xié)奏曲--第一樂章》。
回顧一年的陪練過程中,多多少少發(fā)生了一些我和孩子之間的不愉快。主要原因是我太強調刻意練習,但是孩子往往無法承受刻意練習帶來的壓力。所以,他常??蘅尢涮涞赝瓿删毲?。我努力思索問題的根源而不得其所。
后來,我找來了《虎媽戰(zhàn)歌》(現(xiàn)在很難找到一本電子版的,所以只好“淘寶”了一本。)。選這本,主要目的在于看一個小提琴和鋼琴陪練媽媽的陪練方法。算不算一種好的方式?她對于孩子的指導是最有效的方式嗎?有哪些可以借鑒的地方?
看完后,我終于找到了答案,特別是文末,虎媽寫的日常練習筆記。她將每一小節(jié)該如何表現(xiàn),用什么弓法,每個指頭該如何放置,力度,速度,感情,甚至做到后,該怎么表揚,都寫得清清楚楚!積攢了好幾本厚厚的筆記本。而結果是,二女兒露露在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后,最終決定放棄小提琴。
先說說理論。很多人不喜歡學習,覺得學習很累,很受挫,很失望,是沒有體會過真正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的巨大快樂!這種感覺體會過一次,就會像上癮一樣,欲罷不能。而學習的路徑,因每個人的過往經(jīng)驗,學習能力,個人天賦,又千差萬別。所以,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又是無法模仿的,必須自創(chuàng)--或者說自我摸索出來。
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會有一種找到自我的認可感--即通過外部世界的反饋,感知我是誰,或者說,通過回應勾畫出自己的輪廓。摸索,首先面對的就是未知,試錯,可以看出這條路注定就不是一條直路,既然不是直路,那就注定不是效率最高的那條路。
那如果不是效率最高的路,我們?yōu)槭裁催€是會選擇去走?這個問題分兩個方向,一個就像問電影《岡仁波齊》里那些朝圣的人,既然可以坐車去,為什么還要一叩一拜去朝圣?另一個是,對于沒走過這條路的新手而言,他怎知你說的這條是最高效的路,而不是自己選的這條?
所以,學習這件事兒,第一,為的是自我實現(xiàn);第二,要有探索的樂趣。而第二點,還是為第一點服務的。再深一步說,不論學習什么,探索什么,創(chuàng)造什么,其根本都是為了實現(xiàn)對自我的認知。
所以,回到虎媽,她以成人的理性邏輯認知,加上足夠用心,學習能力很強,以及強大的執(zhí)行能力,為女兒們的練習規(guī)劃了一條“直路”。在虎媽的邏輯中(姑且猜測),只要按照這條路走,孩子們的成長會非常快,大大超越同齡人。而事實,也證明了,她設計的道路是非常高效的。這一點從女兒們小小年紀就去卡耐基音樂大廳演出,可以證明。
但面對這樣棒的結果,為什么二女兒最后還是選擇放棄了呢?我覺得原因(不一定對,個人想法),在于二女兒的強烈“自我”被淹沒了。她心里應該很清楚,按照媽媽的教導,確實能很快出成績(這也是為什么她“戰(zhàn)勝”了《小白驢》之后,能跟媽媽親密相處的原因),
但,這些成功永遠屬于媽媽。如果沒了媽媽,她什么都不是。因為按媽媽的筆記本上的教導練習,實現(xiàn)的是媽媽的意志,是媽媽對這個曲子的理解,而不是自己的。所以,學習意義的第一點,沒實現(xiàn)。媽媽把一個曲子最好的表現(xiàn)方式,都已經(jīng)寫出來了,而她只需照做就行,所以,對她來說,沒有自我的思考和試錯,她只是個傀儡,缺失了對小提琴和音樂的探索樂趣。這樣的學習過程,就沒那么引人入勝了。
再者,加上對于一個9-10歲的孩子而言,一天練琴6小時,是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難以承受的壓力。若不是媽媽“急功近利”(為了比別人強,為了讓移民家庭的奮斗作風繼承下去),哪個孩子會自己這樣選擇?
所以,我調整了自己的陪練思路。
第一,每天只完成當天練琴的“非常非常小的目標”即可。這個“非常非常小的目標”有如下幾個特點:
1.讓孩子覺得“可實現(xiàn)”--在昨天練琴的基礎上,只進步一小點(借鑒語言學家克拉申的著名的“i+1”公式。i代表習得者現(xiàn)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習得者現(xiàn)有水平的語言材料)。例如:昨天的結果是按某個速度,最好的狀態(tài)下,拉了兩遍,盡管已經(jīng)十分用心,還是有略微的瑕疵。那么今天的任務,就是按跟昨天相同的速度,拉兩遍沒有瑕疵的,就行!讓孩子覺得這個目標可以實現(xiàn)!
2.讓孩子覺得“有挑戰(zhàn)”—雖然進步不大,但還是有挑戰(zhàn)。因為陪練的人都知道,完成一整首曲子,要一音不錯,弓法正確,節(jié)奏完好,沒有亂七八糟的雜音,再加上背譜正確(各種各樣的循環(huán)和升降調),對于7-8歲的孩子,還是有很大挑戰(zhàn)的。
這要求,孩子在整個拉琴的過程中,至少要保持2分鐘左右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這個過程中,我通常會前方高能預警,“這可是很有點難??!”“估計很有挑戰(zhàn)啊!”“這要拉好可不容易!”。每次,孩子做到后,都會非常得意!“看!a piece of cake!”;如果,沒做到,我會說“你看!這確實還是很有挑戰(zhàn)吧!”,有時這句話,會激起孩子的好勝心,他會牟足了勁,再來一次;有時,他也會很沮喪,想放棄。想放棄的時候,我會說“這看起來,確實很難,但做到,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借鑒自《摔跤吧!爸爸》)。
3.對的比錯的多。既然是在練習,難免會出錯。只要保證在這個“非常非常小的目標”上,對的次數(shù)比錯的次數(shù)多即可。
作為家長所有的目的,就是持續(xù)維持孩子學習過程中的成就感。
第二,讓孩子處于最好的練習狀態(tài)。
我觀察到孩子早上半小時拉琴的狀態(tài)非常好,不哭不鬧不扯皮,而且很配合,抗壓性也好。晚上就不行。再加上,早上練琴干擾因素少。那些裝修的噪聲,電話聲,走來走去的聲音,洗衣機的聲音統(tǒng)統(tǒng)還沒起床。所以,我直接把所有練琴的時間全部調到早上。一早上,就吃掉了“青蛙”(“青蛙”寓指一天中最困難的任務,博恩崔西的書里《吃掉那只青蛙》說的。),剩下還有什么能難倒你呢?所以一整天的心情也很放松。
第三,讓孩子有一定的可控感。
雖然每日練習的目標,是家長定的。但孩子能決定完成的方式。是眉飛色舞地亂拉(這時往往比較盡興),還是步履維艱地慢練(這時往往很痛苦),他可以自己選擇。
反正,我只驗收最后的結果。拉一小時,我陪你;拉一個半小時,我也陪你;反正,我陪你直到拉好為止。(寒暑假可以這么辦,平時上學,這樣很奢侈,基本辦不到。所以,趁寒暑假可以把這事的嚴肅性規(guī)范一下。)
這也是為什么剛開始練琴一兩年需要人陪的原因。
我們固然相信興趣的力量,同樣,也明白人性的弱點—懶惰。之前,我覺得孩子既然自己喜歡,就會主動認真地練,但沒有人在旁邊喝彩以及小小的鞭策(有些家庭是“大大”的“鞭策”),別說孩子,大人也未必能堅持。所以,初期陪練還是要的。不排除,那些天賦異稟的孩子。反正,我家的不是。
扯遠一點,為什么要給執(zhí)行者選擇完成方式的自由?
我記得,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里面說到,“每一個人,他的飛黃騰達和他的沒落,對他本人而言,是幾十年,而對我而言,只有幾頁,前一頁他很牛,后一頁就慫了。王朝也是如此。真沒意思,沒意思透了。”
所以:“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人生是什么?
--就是活著每一天的集合,是一段又一段的時間。
--人生的結果是什么?
--死亡。
--死亡,可以改變嗎?
--不可以。
(就像每天練琴的任務,不可以改變。決定權不在他們(孩子)手上。應該說,目前孩子還沒成熟到可以分解練琴任務的年齡。但家長可以慢慢引導,總可以走到放權的那一天。但如果孩子自己樂意規(guī)劃,還是要鼓勵他們去實踐,畢竟實踐才是最快的學習之道。)
--那我們可以怎么做?
--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或者自己擅長的方式,去練習。這種感覺有點像分形理論或者全息論,部分中包含整體的全部信息。)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訓練方法。只有走自己認可的路,才是最快的路。
另外,家長也會擔心,孩子走了那么多彎路,啥時候才能正過來???(如果練習的姿勢不對,就另當別論。)其實,我也蠻擔心。比如:我常常讓他從慢開始,可他偏偏喜歡快。好吧,你快吧,讓你快個夠!等你錯了,你再來找我。
但實際情況是,他雖然快得出錯很多,但是那是他“全神貫注”地出錯,即便錯了,他也知道他錯在哪里了。下次,他就“全神貫注”地改過來了。但如果是我指出的地方,本次改了這里,下次還會錯那里。所以,索性,我甩手讓他出錯去,只要是“全神貫注”就好。這套方法,還有一個前提是,他得知道“對”是怎樣的。否則,玩不轉。所以,拉小提琴,前期多聽CD,是非常非常必要的事情。
第四,保持目標的低挑戰(zhàn)性。
其實,定“非常非常小的目標”很考驗人。定得低了,沒挑戰(zhàn)性,成就感不強烈;定得高了,達不到,沒有成就感只有挫敗感。但與怕其定得高完不成,不如定得低,因為,除了獲得成就感(就是大家常說的,此時腦子里會分泌內啡肽),還需要獲得對成就感的渴求(哈哈,就是大家常說的多巴胺)。如果有了對成就感的渴求,孩子自己在完成了低難度的任務后,會自發(fā)挑戰(zhàn)高難度的任務。(當然,目前還沒做到這步,但我有信心,這一天指日可待。)持續(xù)完成任務,能最快完成自發(fā)產(chǎn)生渴求的過程。
目前進行了一個多月,感覺我和孩子適應得還行。人生,沒有捷徑,不過是按部就班地過好每一天。因為每一天里,藏著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