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驅力是培養(yǎng)出來的—論陪練的正確姿勢

2010
2017-7-4 15:56 原創(chuàng) · 圖片1


目前孩子已經(jīng)拉熟《開塞第十三首練習曲》,正在練習維瓦爾第的《a小調協(xié)奏曲--第一樂章》。

回顧一年的陪練過程中,多多少少發(fā)生了一些我和孩子之間的不愉快。主要原因是我太強調刻意練習,但是孩子往往無法承受刻意練習帶來的壓力。所以,他常??蘅尢涮涞赝瓿删毲?。我努力思索問題的根源而不得其所。

后來,我找來了《虎媽戰(zhàn)歌》(現(xiàn)在很難找到一本電子版的,所以只好“淘寶”了一本。)。選這本,主要目的在于看一個小提琴和鋼琴陪練媽媽的陪練方法。算不算一種好的方式?她對于孩子的指導是最有效的方式嗎?有哪些可以借鑒的地方?

看完后,我終于找到了答案,特別是文末,虎媽寫的日常練習筆記。她將每一小節(jié)該如何表現(xiàn),用什么弓法,每個指頭該如何放置,力度,速度,感情,甚至做到后,該怎么表揚,都寫得清清楚楚!積攢了好幾本厚厚的筆記本。而結果是,二女兒露露在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后,最終決定放棄小提琴。

先說說理論。很多人不喜歡學習,覺得學習很累,很受挫,很失望,是沒有體會過真正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的巨大快樂!這種感覺體會過一次,就會像上癮一樣,欲罷不能。而學習的路徑,因每個人的過往經(jīng)驗,學習能力,個人天賦,又千差萬別。所以,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又是無法模仿的,必須自創(chuàng)--或者說自我摸索出來。

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會有一種找到自我的認可感--即通過外部世界的反饋,感知我是誰,或者說,通過回應勾畫出自己的輪廓。摸索,首先面對的就是未知,試錯,可以看出這條路注定就不是一條直路,既然不是直路,那就注定不是效率最高的那條路。

那如果不是效率最高的路,我們?yōu)槭裁催€是會選擇去走?這個問題分兩個方向,一個就像問電影《岡仁波齊》里那些朝圣的人,既然可以坐車去,為什么還要一叩一拜去朝圣?另一個是,對于沒走過這條路的新手而言,他怎知你說的這條是最高效的路,而不是自己選的這條?

所以,學習這件事兒,第一,為的是自我實現(xiàn);第二,要有探索的樂趣。而第二點,還是為第一點服務的。再深一步說,不論學習什么,探索什么,創(chuàng)造什么,其根本都是為了實現(xiàn)對自我的認知。

所以,回到虎媽,她以成人的理性邏輯認知,加上足夠用心,學習能力很強,以及強大的執(zhí)行能力,為女兒們的練習規(guī)劃了一條“直路”。在虎媽的邏輯中(姑且猜測),只要按照這條路走,孩子們的成長會非常快,大大超越同齡人。而事實,也證明了,她設計的道路是非常高效的。這一點從女兒們小小年紀就去卡耐基音樂大廳演出,可以證明。

但面對這樣棒的結果,為什么二女兒最后還是選擇放棄了呢?我覺得原因(不一定對,個人想法),在于二女兒的強烈“自我”被淹沒了。她心里應該很清楚,按照媽媽的教導,確實能很快出成績(這也是為什么她“戰(zhàn)勝”了《小白驢》之后,能跟媽媽親密相處的原因),

但,這些成功永遠屬于媽媽。如果沒了媽媽,她什么都不是。因為按媽媽的筆記本上的教導練習,實現(xiàn)的是媽媽的意志,是媽媽對這個曲子的理解,而不是自己的。所以,學習意義的第一點,沒實現(xiàn)。媽媽把一個曲子最好的表現(xiàn)方式,都已經(jīng)寫出來了,而她只需照做就行,所以,對她來說,沒有自我的思考和試錯,她只是個傀儡,缺失了對小提琴和音樂的探索樂趣。這樣的學習過程,就沒那么引人入勝了。

再者,加上對于一個9-10歲的孩子而言,一天練琴6小時,是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難以承受的壓力。若不是媽媽“急功近利”(為了比別人強,為了讓移民家庭的奮斗作風繼承下去),哪個孩子會自己這樣選擇?

所以,我調整了自己的陪練思路。

第一,每天只完成當天練琴的“非常非常小的目標”即可。這個“非常非常小的目標”有如下幾個特點:

1.讓孩子覺得“可實現(xiàn)”--在昨天練琴的基礎上,只進步一小點(借鑒語言學家克拉申的著名的“i+1”公式。i代表習得者現(xiàn)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習得者現(xiàn)有水平的語言材料)。例如:昨天的結果是按某個速度,最好的狀態(tài)下,拉了兩遍,盡管已經(jīng)十分用心,還是有略微的瑕疵。那么今天的任務,就是按跟昨天相同的速度,拉兩遍沒有瑕疵的,就行!讓孩子覺得這個目標可以實現(xiàn)!

2.讓孩子覺得“有挑戰(zhàn)”—雖然進步不大,但還是有挑戰(zhàn)。因為陪練的人都知道,完成一整首曲子,要一音不錯,弓法正確,節(jié)奏完好,沒有亂七八糟的雜音,再加上背譜正確(各種各樣的循環(huán)和升降調),對于7-8歲的孩子,還是有很大挑戰(zhàn)的。

這要求,孩子在整個拉琴的過程中,至少要保持2分鐘左右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這個過程中,我通常會前方高能預警,“這可是很有點難??!”“估計很有挑戰(zhàn)啊!”“這要拉好可不容易!”。每次,孩子做到后,都會非常得意!“看!a piece of cake!”;如果,沒做到,我會說“你看!這確實還是很有挑戰(zhàn)吧!”,有時這句話,會激起孩子的好勝心,他會牟足了勁,再來一次;有時,他也會很沮喪,想放棄。想放棄的時候,我會說“這看起來,確實很難,但做到,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借鑒自《摔跤吧!爸爸》)。

3.對的比錯的多。既然是在練習,難免會出錯。只要保證在這個“非常非常小的目標”上,對的次數(shù)比錯的次數(shù)多即可。

作為家長所有的目的,就是持續(xù)維持孩子學習過程中的成就感。

第二,讓孩子處于最好的練習狀態(tài)。

我觀察到孩子早上半小時拉琴的狀態(tài)非常好,不哭不鬧不扯皮,而且很配合,抗壓性也好。晚上就不行。再加上,早上練琴干擾因素少。那些裝修的噪聲,電話聲,走來走去的聲音,洗衣機的聲音統(tǒng)統(tǒng)還沒起床。所以,我直接把所有練琴的時間全部調到早上。一早上,就吃掉了“青蛙”(“青蛙”寓指一天中最困難的任務,博恩崔西的書里《吃掉那只青蛙》說的。),剩下還有什么能難倒你呢?所以一整天的心情也很放松。

第三,讓孩子有一定的可控感。

雖然每日練習的目標,是家長定的。但孩子能決定完成的方式。是眉飛色舞地亂拉(這時往往比較盡興),還是步履維艱地慢練(這時往往很痛苦),他可以自己選擇。

反正,我只驗收最后的結果。拉一小時,我陪你;拉一個半小時,我也陪你;反正,我陪你直到拉好為止。(寒暑假可以這么辦,平時上學,這樣很奢侈,基本辦不到。所以,趁寒暑假可以把這事的嚴肅性規(guī)范一下。)

這也是為什么剛開始練琴一兩年需要人陪的原因。

我們固然相信興趣的力量,同樣,也明白人性的弱點—懶惰。之前,我覺得孩子既然自己喜歡,就會主動認真地練,但沒有人在旁邊喝彩以及小小的鞭策(有些家庭是“大大”的“鞭策”),別說孩子,大人也未必能堅持。所以,初期陪練還是要的。不排除,那些天賦異稟的孩子。反正,我家的不是。

扯遠一點,為什么要給執(zhí)行者選擇完成方式的自由?

我記得,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里面說到,“每一個人,他的飛黃騰達和他的沒落,對他本人而言,是幾十年,而對我而言,只有幾頁,前一頁他很牛,后一頁就慫了。王朝也是如此。真沒意思,沒意思透了。”

所以:“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人生是什么?

--就是活著每一天的集合,是一段又一段的時間。

--人生的結果是什么?

--死亡。

--死亡,可以改變嗎?

--不可以。

(就像每天練琴的任務,不可以改變。決定權不在他們(孩子)手上。應該說,目前孩子還沒成熟到可以分解練琴任務的年齡。但家長可以慢慢引導,總可以走到放權的那一天。但如果孩子自己樂意規(guī)劃,還是要鼓勵他們去實踐,畢竟實踐才是最快的學習之道。)

--那我們可以怎么做?

--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或者自己擅長的方式,去練習。這種感覺有點像分形理論或者全息論,部分中包含整體的全部信息。)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訓練方法。只有走自己認可的路,才是最快的路。

另外,家長也會擔心,孩子走了那么多彎路,啥時候才能正過來???(如果練習的姿勢不對,就另當別論。)其實,我也蠻擔心。比如:我常常讓他從慢開始,可他偏偏喜歡快。好吧,你快吧,讓你快個夠!等你錯了,你再來找我。

但實際情況是,他雖然快得出錯很多,但是那是他“全神貫注”地出錯,即便錯了,他也知道他錯在哪里了。下次,他就“全神貫注”地改過來了。但如果是我指出的地方,本次改了這里,下次還會錯那里。所以,索性,我甩手讓他出錯去,只要是“全神貫注”就好。這套方法,還有一個前提是,他得知道“對”是怎樣的。否則,玩不轉。所以,拉小提琴,前期多聽CD,是非常非常必要的事情。

第四,保持目標的低挑戰(zhàn)性。

其實,定“非常非常小的目標”很考驗人。定得低了,沒挑戰(zhàn)性,成就感不強烈;定得高了,達不到,沒有成就感只有挫敗感。但與怕其定得高完不成,不如定得低,因為,除了獲得成就感(就是大家常說的,此時腦子里會分泌內啡肽),還需要獲得對成就感的渴求(哈哈,就是大家常說的多巴胺)。如果有了對成就感的渴求,孩子自己在完成了低難度的任務后,會自發(fā)挑戰(zhàn)高難度的任務。(當然,目前還沒做到這步,但我有信心,這一天指日可待。)持續(xù)完成任務,能最快完成自發(fā)產(chǎn)生渴求的過程。

目前進行了一個多月,感覺我和孩子適應得還行。人生,沒有捷徑,不過是按部就班地過好每一天。因為每一天里,藏著你的一生。


回應16 舉報
贊55
收藏222
8年前
寫得真好,學習了!
7年前
正為怎樣陪他練琴發(fā)愁,看到了這篇文章,受益匪淺!??
7年前
絕大多數(shù)意見贊成。我也覺得刻意練習是一個基本上可以說是對新學事物最有效學習的方式。一旦有這個思想作引領,在實際中又摸索出一套基本操作方式,開展工作起來,余下的就是觀察效果和及時調整操作方式了。人的焦慮也就會隨之減少,因為大部分在掌控中。娃快7歲了,學小提琴1.5年。以往培養(yǎng),我負責分解每天練習任務,練習標準。但,最近這一學期,為了培養(yǎng)他獨立練琴,我把為何這么分解,多種分解方式說出來,我們倆討論,然后他自己選擇(其實很多時候他的選擇不是最優(yōu)選擇),評價練習標準也是與他確認。然后,等他說可以檢查了,我才過去檢查。中途就不陪練了。音階,練習曲,樂曲均分曲子檢查。但是,對于有難度的新曲子,我還是會練習中途詢問一下是否需要幫助。這時,你就可以有很高的輔導地位。這樣的方式下來,比以前完全全時段培養(yǎng)效果略弱,但是培養(yǎng)了孩子思考和探索練習方式和練習效果評價的能力。這個過程是一個思維鞏固的過程,可能會有往復,時間也或許又是一年半載,但是最終結果是不用大人陪練了,且能自己糾錯。希望能按我的預期實現(xiàn)!
7年前
Alf Cui 絕大多數(shù)意見贊成。我也覺得刻意練習是一個基本上可以說是對新學事物最有效學習的...
說得真好。從發(fā)文到現(xiàn)在,我們又過了9個月。其中練習方法在上述的基礎上,變得跟你家的風格很一致,除了每首曲子的標準還是我來定。而且加入了每周上完課,就把老師要改正的地方迅速復習一遍。這樣趁熱修改,效果很好。因為沒有家長的緊盯,反而容易放松,也更專注。平均每天練一小時,老師反映進步相當快。早上6點起來自己練琴,也堅持得很好。一般我晚上才檢查。
7年前
我們剛開始練,老師只要求二十分鐘,還完成的不好,進來學習。
7年前
說得很好,向你學習??
7年前
孫六環(huán) 我們剛開始練,老師只要求二十分鐘,還完成的不好,進來學習。
你們學的好早呀,我們也是今年暑假才學
7年前
寫得很好
7年前
??????????????
7年前
??????????????
更多
發(fā)布

推薦閱讀

friday1103
friday1103
2010
作者熱門日志
這些電影好看又有內涵,適合帶孩子看  贊110 · 收藏1034 · 評論4
你的內驅力,已與我無關  贊46 · 收藏176 · 評論36
重新養(yǎng)育  贊60 · 收藏105 · 評論23
娃在學奧數(shù)嗎?  贊42 · 收藏79 · 評論22
沒有up主,人類就沒有更廣闊的天地  贊25 · 收藏107 · 評論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