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適用于大班至小學六年級的孩子家長,初中可能也會適用一點點。
此前我寫過兩篇關(guān)于買書的文章,一篇是講知道一本書該如何選擇出版社和版本,另一篇是介紹如何在拼多多平臺上買書的。
本篇的內(nèi)容,我一開始是不太愿意來寫。前不久的雙11也是很多家長犯愁的時候,該給孩子買些什么書啊,有沒有現(xiàn)成的作業(yè)?
老實說,開一份“書單”這件事本身是很廉價的,無非就是找一些前人的,加一些自己的,再稍加整理,就可以出爐了。不過這樣的工作其實沒有太大的價值。家長拿到書單也沒有很大的意義,因為適合別人的真不一定適合你。
我們經(jīng)常把閱讀比作是精神食糧,那么它的原則,與我們一日三餐也應(yīng)該是一樣的:品種豐富,營養(yǎng)均衡,愛吃的可以多吃,不愛吃的也不可以不吃。你可以由著性子去無限拓展你的上限,但也應(yīng)該適當?shù)匮a足短板。
下面我從幾個方面來談?wù)?,如何為孩子挑書,打造屬于他個人的書單。
2年前我最初就是從課標出發(fā)去了解各學科的學習要求的。讀一遍課標是絕對值得做的事情。與讀哪些書對應(yīng)的部分,我挑幾點來說說:
比如九年義務(wù)教育只需要認識常用字3500個,但是一、二年級就要認識1600個,三、四年級結(jié)束就要認識2500個。說明在小學低年級,應(yīng)該以認字、組詞為主,快速完成識字任務(wù)。(2022版課標P9)這個階段,可以多讀一些小故事、童話、寓言等等。
到了三年級,要求開始寫作。寫作與閱讀是一體的,為了在這個階段學習寫作,學會閱讀的精讀,應(yīng)該加強1000~2000字的中短篇散文,尤其是描述季節(jié)、校園生活等方面的內(nèi)容為主。(課標P11)可以多讀一些短小的名家名篇,散文集之類的。
在課標P19,有提到課本的主題與內(nèi)容體裁的比例問題。其中明確提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主要是古詩文)、革命文化(指1921~1949年間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1949年以后建設(shè)時期的)三部分內(nèi)容要占到60%~70%,剩下的30%~40%是“反映科技、自然、生活等方面”的“應(yīng)用、說明、記敘類作品”。
根據(jù)這一點,1921年之后的這段歷史,感覺小學生也應(yīng)該要提前多了解一些。比如一二年級就開始有《吃水不忘挖井人》《八角樓上》《朱德的扁擔》等內(nèi)容了,完全沒有背景知識,小孩子還是有點難理解的。所以我就買了下面這本書給孩子翻一翻。
課標P31,“整本書閱讀”這一小節(jié),里面也列舉了一些典型的代表作品。
課標P64,“附錄2 關(guān)于課內(nèi)外讀物的建議”,也是很具體的提到了一部分課外讀物。
以上只是舉例,其實課標里面還有一些線索,也是可以讓你更加了解在不同階段的學習特點,以及需要補充哪些課外書籍的。
各位有時間一定要讀讀課標。
2020年,受教育部委托,教育部基礎(chǔ)教育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組織研制并發(fā)布了《教育部基礎(chǔ)教育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 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
這是首次以官方形式發(fā)布的一份書單。專家組由國家教材委、有關(guān)高校、研究機構(gòu)和中小學校的110多名專家組成,總共篩選了300多種圖書,其中小學110種、初中100種、高中90種。
這個書目,主要包含人文社科、文學、自然科學、藝術(shù)四個大類,并且與課內(nèi)的課程學習相呼應(yīng),同時照顧到孩子的成長年齡階段,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如果自己實在沒有什么時間去研究,就參考這個文件里面的也是挺不錯的,省事。當然,時間精力有限,就這個里面列的300多本,也不可能能全看完,能看個1/3到一半左右也很不錯了。
這個PDF文件總共有14頁,我貼第一頁給大家參考一下,要完整文件,自己去下載全文即可。
有20多年教齡的網(wǎng)紅語文老師郭初陽,在一席做過一個《學語文不用語文書》的演講。
在這個演講中,他著重提到了我們的語文教科書的四大問題,分別是:信息量不足、文體區(qū)分不足、心智匹配不足、原汁原味不足。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看這個視頻。
當然,我們也可以去看看教科書的編者,尤其是總主編溫儒敏寫的一些關(guān)于語文教育和教學的觀點。比如,至少他就提到了兩個很重要的點,一是要讀整本書,語文教科書從一年級開始就有《和大人一起讀》單元;二是加強古詩文的部分,中小學語文中的古詩和古文的比重,包括高考語文試卷中的古文閱讀,比重都有提升。
事實上,這涉及到如何來看待語文教科書的問題。因為語文這門學科啊,它的特點決定了它的內(nèi)涵是很豐富的,可以說任何東西都可以拿來放到試卷里面來考察。
所以,我們要把語文書當作語文學習的說明書和學習手冊,而不能就語文書來學習語文。下面我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一下。
首先一個,語文教科書在編排的時候,都是有主題單元的,包括“四季與自然”“我愛上學”“童趣”“紅色教育”等等。這些主題單元,你可以視為是對這一階段兒童的某一方面能力的要求,你可以適當?shù)匕才蓬愃频臅9蹶柕难葜v中提到我們每個年級都有季節(jié)相關(guān)的單元,他認為是“心智匹配不足”的證據(jù),我個人理解這一部分主要是為寫作中的“環(huán)境描寫”來服務(wù)的。
再一個,所有的課文底下都有作者的信息,如果你去搜索和了解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作家他的其它作品也適合這個階段的孩子來閱讀。如果你想偷個懶的話,人民教育出版社有現(xiàn)成已經(jīng)出版的書系。
作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課文課本里面出現(xiàn)的。比如人物方面有講貝多芬的《月光曲》《音樂巨人貝多芬》,《紀念白求恩》等等,平哥有套《語文書里的大人物》的音頻和書。不光是人物,還有寫地理的,比如三年級的《美麗的小興安嶺》《美麗的南沙群島》等等。這些都可以作為線索,去找相應(yīng)的知識來拓展。
還有一個就是每個單元的習作、語文園地的知識,這部分內(nèi)容可以看作是一個單元之后的練習和能力要求,還有成語、古詩之類的,“快樂讀書吧”也在語文園地里。以及穿插一些基本語文基礎(chǔ)能力的要求,比如三年級上第三單元語文園地里有教作文修改的符號。
所以,也建議大家可以經(jīng)常翻一翻孩子的語文書,從這些地方找到一些能力拓展的靈感。
這一點,基本上來說是不太需要講的。所謂經(jīng)典,就是哪怕你自己沒有看過,至少聽到或看到名字你也會知道,以及一些你可以信賴的人、文學獎項、榜單排名里面比較靠前的作品。
這其中,會有一些跟前面提到的三個部分相重合。比如說老舍、朱自清,他們的作品從前面的三條標準里面也是可以篩出來的。這是一個主觀標準,跟家長個人的能力還是有很大的關(guān)系,如果你自己讀的書不夠多,還是可以回到上面三個標準里去找。
再說你覺得可以信賴的人,這個就多了,也是一個比較主觀的標準。孩子的大語文這個方向,比如平哥、邵鑫、竇昕、姜天一,還有語文老師比如清華附小的竇桂梅,還有其它你關(guān)注的你覺得靠譜的人都可以。
至于榜單,也是比較多了,像是國內(nèi)的陳伯吹兒童文學獎、冰心獎;國際上的安徒生、凱迪克、紐伯瑞。偏大齡點的,國內(nèi)有老舍、茅盾等四大文學獎,還有大名鼎鼎的諾貝爾文學獎。
還有像微信讀物這樣的網(wǎng)站,也會有一些排名,都是可以參考的:
這是最后一點,也是最為重要的。
其實前面講了那么多,都是帶有某種功利性的閱讀。課標、教材,這些無非還是為了學校的語文學習和考試。獲獎和排名,也無非是因為從眾或社交的壓力,別人都說好的那我也看看。但是以上,都不一定是自己真正喜歡的。
當然,一個人他的閱讀品味是逐漸形成的。在這個形成的過程中,需要一些從眾,或者是借助外力,直到發(fā)現(xiàn)自己的愛好,迎合自己的愛好,鞏固自己的愛好。
在陪孩子讀書的過程中,你也會從原來的啟發(fā)者、引領(lǐng)者,甚至是強迫者,慢慢變成同行者,甚至是陌路人。這是不以你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甚至孩子慢慢長大,也不再完全以他的個人意志來決定。
就好像我們每一個成年人,讀了大學開始讀一些專業(yè)的書,工作了之后讀很多工作相關(guān)的書,也是慢慢使閱讀變得功利,而很少再能心態(tài)平和地完全按照自己的愛好讀書的。
所以憑愛好來讀書是很奢侈的,這樣的奢侈可能主要存是在學生階段,尤其是功課還不是太繁重的小學階段。
所以,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尊重孩子的興趣,鼓勵孩子的興趣,我們應(yīng)該盡可能地去做。
喜歡文學,去讀吧;喜歡科普,去讀吧;喜歡藝術(shù),去讀吧……
這也并不是說家長在這方面就無需再做什么了。在孩子還愿意跟你一起讀書,一起交流讀書的時候,你要盡可能地去影響他,將那些你希望他能讀一讀的書,盡可能地介紹給他,慢慢成為他的愛好。
就像前幾天我看到一個人發(fā)的微博,說長大了回過頭看,他希望學校能夠給他三種教育,分別是:邏輯教育、情感教育、金錢教育。我覺得就挺有道理的,那我可能會找一些相關(guān)的入門級的書回來,也引導自己的孩子來看一看。
能力達到了,能讀;興趣達到了,愛讀。
給孩子充足的時間,必要的容錯空間,再布置一個溫馨的閱讀環(huán)境,誰不愛讀書呢?
全文完。
公眾號:學爸加加油
近期在組織一個學習群,面向3~10歲學生家長,可加我微信“jyfcjing” 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