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個月前,我給一個我很敬佩的人,寫了一些話。到現(xiàn)在為止,還沒收到回復。
現(xiàn)在,在開始寫這篇文時,我反復看著我寫的那些話,心里有很多感受。
文理學院
兩三年前,我瘋狂地迷戀上文理學院。瘋狂到我把幾所文理學院的官網(wǎng)從頭到尾看了一個遍。字,圖,只要是頁面上有的,我都看了!我還做了筆記,把那些重點詞,反復標,劃線,劃圈,加上熒光筆......
那么瘋狂是因為,我知道它是好的,我知道那種教育的方式是好的,但是我不知道它究竟是怎么做的。我自己很想去經(jīng)歷,很想去嘗試,很想去把它弄明白。
我去找我們學校高中部給孩子們做升學輔導的Counselor。我說我想去讀文理學院,我想知道它究竟是怎么來教孩子的,我說我不在意我必須得從大一開始讀,我想學,你覺得這個可行嗎?
當時我同事愣住了,然后就笑了,說這個想法很奇特。緊接著又回問我,Really??
我覺得他應該是顧慮到我的年齡,然后想到我和一群十八九歲的孩子一起讀書的那個畫面。哈哈哈!
......
我想,你們會懂我當時的那種感覺。那種很想知道,很想知道,已經(jīng)知道這個東西的好,但是更想知道How的那種好奇感,憧憬感。
教育者
兩年多前,我開始寫公眾號,當時寫的有點亂。一年多前,我寫了一篇介紹國際學校閱讀單的文,然后我發(fā)現(xiàn),我自己好像很能講。一件事,一個東西,如果我知道,如果我懂,我好像可以做到把它講出來。
然后繼續(xù)地,我寫國際學校的閱讀單,寫國際學校的情人節(jié),我覺得和國際學校有關的東西,我都可以拿來寫,而這些,我有太多太多的素材。
當我寫到《八歲的孩子教會我 | 在近在眼前的詩歌中,勾勒出遠方的模樣!》這篇文時,一位媽媽留言我,她用了一個詞:教育者。然后當時我就頓了,在那一刻,我覺得這個詞好大,離我自己很遠,我覺得這個詞,我擔不起來。
我當時的心里,有點亂糟糟,說不出來。
講真,我發(fā)現(xiàn),如果題目里,用上什么國際學校怎樣怎樣啊,什么國外小孩怎樣怎樣啊, 會有不少的人愿意看,愿意打開,愿意轉(zhuǎn)發(fā)。我似乎看到我以后的方向,依著國際學校的名,我或許就能一路走到底,一路通暢,一路前行,然后成為下一個教育圈里的小網(wǎng)紅!
但是,在我心里,站在一個不低的山頭上,然后喊:你來看我們,我們是這樣這樣做的!你看這樣這樣多好!......這樣的方式,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一場商賽
去年十月,在各種機緣巧合下,我參加了一場商賽,以學生導師的身份。這場商賽,由一群很厲害的高中生發(fā)起,從組織策劃,到籌備實施,所有環(huán)節(jié),都是學生自己來。
接到邀請時,我可緊張了。商賽?HoHoHo,我連商業(yè)計劃書長什么樣,我都不知道,去給人家當導師?......經(jīng)常入戲的我,腦袋里出現(xiàn)各種畫面。比如,我會不會把孩子們給帶到溝里去?我會不會讓他們一臉迷瞪,就那么看著我,然后心里默念:“這是誰給請來的啊?!"......我會不會出丑???卡在那里,不知道怎么接下句?
好在,我不是一個人,還有一位伙伴和我一起搭。臨近比賽前,我收到學生發(fā)來的導師介紹。我一看,哇!資深人士!無論是學習背景,還是工作經(jīng)歷。那我就放心了。恩,我要緊跟伙伴的節(jié)奏走,她說什么,我就順著往下捋!
◆
到了第一環(huán)節(jié),由我們帶隊的幾個小組,依次陳述自己的商業(yè)計劃,我們對應地給出修改意見。等第一小組剛說完,我的伙伴還沒開口呢,我卻出聲了!
我說,一開始一開始,我不想知道你們需要多少錢,我不想馬上就知道你們的團隊都有誰,有多強,這些,都是后話。我想聽到的是,你們?yōu)槭裁匆鲞@個事?是什么給了你們動力,給了你們熱情?我想知道,你們這樣做,究竟是想要解決什么問題?想要改變什么現(xiàn)狀?
我說,有一個TED Talk,名字是: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Action. 以蘋果公司,萊特兄弟,還有馬丁路德金為例,來具體解釋,一件事,為什么有的人做成了,有的人卻不行,即使后者錢很多,團隊很強,市場很大。
我說,我想知道你們的Why。
◆
決賽后頒獎,我在臺上試著去復述這個TED Talk里的一段話。但是沒有記全,再加上那么多人看著我,那么多盞燈對著我,還有那天我穿了一套讓我腸子都要悔青了的衣服,我也只是說了個大概。但我知道,當時在場的那些孩子們,已經(jīng)Get到我的意思,他們已經(jīng)懂。
現(xiàn)在完整地,從原文中把這段話摘下來:
......But very, very few people or organizations know why they do what they do. And by "why" I don't mean "to make a profit." That's a result. It's always a result.
但是,不是所有人,所有組織,都知道自己為什么要這樣做。這里的“為什么”,不是說去“賺錢”。賺錢不是原因,賺錢只是結(jié)果,而且一直都只能是個結(jié)果。
By"why," I mean: What's your purpose? What's your cause? What's your belief? Why does your organization exist? Why do you get out of bed in the morning? And why should anyone care? ......
這里的“為什么”,說的是:你的目的是什么?你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你相信什么?你的公司,你的團隊,為什么要存在?是什么讓你一早就能從被窩里爬起?你做的這些,別人為什么要去在意?......
------Simon Sinek: 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Action
◆
我們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英雄夢,或大或小,在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中。會經(jīng)常地,在某個時刻的某個點,突然就很想知道,誒(ei),等我老了,等我回頭看,我會看到些什么呢?我會走出怎樣的足跡?......這個世上,會不會有什么東西,有什么人,是因為我的存在,而發(fā)生了改變?
這樣想時,心里會激動,會充滿希望,會想著想著自己就在那里笑。即使那些痕跡,那些改變,在其他人看來是件很小的事,沒有什么大不了。
......
我們相信什么?我們想改變什么?在大風呼呼,把人都要刮跑的天,又是什么給了我們力量,讓我們推門而出,毅然地,走向各自的領域?
村莊,世界,家庭
在過去的一年多里,我寫了二十幾篇文。寫得很慢,有時會停上很久。我說我會繼續(xù)的!我說你們要等我!但是一年過去了,有些話題,有的還只是上篇。
在寫這篇時,看著那些我所寫的字,腦袋里就像放電影一樣,想起了很多的時刻。
◆
一開始有個媽媽說,她家的孩子在讀國際學校,對學校的教育方式是又愛又不清楚細節(jié),她很擔心自己教著教著就把孩子給引到自己的固有思維里。她問我,有沒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引導孩子更好地閱讀?
在這之后,我寫下了這篇:《公立傳統(tǒng)教育出身的媽,帶著在讀國際學校的娃, 我該怎么做,才能不跑偏?》
在這篇文里,我提到了兩本書。我把它們簡稱為CC和7 Keys.
我把兩本書的內(nèi)容做了對比?;疑B線部分,是兩者共有的。紅色框部分,是它們各自所特有的。
然后我發(fā)現(xiàn),它們居然有六大塊是重合的!雖然內(nèi)容,場景,并不一樣。
我繼續(xù)去找資料,我想知道這是為什么,我在之后找到了更多的書。
我比對了這些書的先后出版時間,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分別是:2002年,2003年,2000年,2006年,2007年,2000年,2001年,再加上1997年出版的Mosaic of Thought,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規(guī)律:
我發(fā)現(xiàn)在地球的另一端,對閱讀時這個【思】的探索,呈現(xiàn)遍地開花之勢,是在最近這二十幾年里。由過去對讀的注重:認識嗎?會拼嗎?遇到不認識的字,會拆解然后讀出嗎?......過渡到對思的引導。
而這一切一切的變化都開始于90年代初(1990s),那份匯聚了很多人的努力,驚動了美國教育界的研究報告: Proficient Reader Research。 說的是,那些精通閱讀的人,在閱讀時,究竟都在想什么?
研究小組,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育研究院的前院長David Pearson教授為帶頭人,以“閱讀高手”為研究對象,對他們的閱讀過程,進行了分析。
通過十幾年,從那些看似飄渺抽象的意識活動中,從那些【我們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知道】,或者是,【自己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知道】的能力里,剝繭抽絲,理出主線,最終提煉歸納出6個主模塊。那些閱讀高手們,不論年紀大小,在閱讀時會有意無意地持續(xù)使用這六大塊,并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構(gòu)建出對所讀文字的深層理解。
這六大塊,就是比較兩本書時,那些灰色的連線部分。
1. Using Schema:聯(lián)系背景知識
2. Visualizing:形成感官圖像(不單在視覺上)
3. Inferring:推斷
4. Questioning:提問
5. Determining Importance:判斷主次
6. Synthesizing:推理綜合
當時的我很驚喜!控制不住地驚喜!原來關于閱讀的一整套研究已經(jīng)出來了!原來閱讀是有方法論的!
在那之后,我開始了《讀系列》。
◆
以CC和7 Keys這兩本書為依據(jù),我解釋了一個概念:真假閱讀。通過閱讀沙拉的方法為載體,還原了一場課堂場景。
那時正在放假,我整晚沒睡,第二天一大早點擊了發(fā)送。當天晚上要11點時,收到一條信息,一個大號說要轉(zhuǎn)載。那一刻,很激動,控制不住地激動!
◆
在閱讀這些書籍的過程中,我遇到了很多概念,比如,Metacognition:元認知。看著這個解釋我是半天的暈,我不知道這個東西究竟是什么,更是不明白在西方的教育里,怎么就能讓6,7歲的孩子去了解什么是元認知?還讓他們討論?一群小孩子又能討論出個什么來?
我把老師帶著學生進行討論的過程,整理了出來,于是便有了這篇:《除了真閱讀沙拉,還有什么方法,具體又直觀,能引導孩子邊讀邊思考?》
◆
我在《教育的實質(zhì)是什么 | 在看似高深的概念中,我近距離地感受到了它?。ㄉ希愤@一篇文里,有提到怎么去學一段文明。我當時說了一個詞:歷史中的葡萄:GRAPES。
怎樣去了解一段文明?
兩河流域?qū)W完了,古埃及學完了,古代中國也學完了,那羅馬文明呢?伊斯蘭文明呢?瑪雅文明,印加文明,歐洲中世紀,以及近現(xiàn)代早期呢?
怎么去學?又哪有那么多的時間一個一個去學完?
......
我解釋說,把GRAPES這個詞給拆分了,讓它變成6個字母。而這6個字母,就是一種思路的引導。
G: Geography——地理
這段文明在哪里?
有怎樣的地貌特征?
地理位置怎么影響文明的發(fā)展?
環(huán)境怎么影響人?
人又怎么影響環(huán)境?
R: Religion——宗教
信什么?一神論?多神論?受什么影響而產(chǎn)生?
這段文明中有什么因素,影響了宗教?
宗教又如何影響這段文明?
A: Achievements——成就
有什么成就?科學,文學,數(shù)學,發(fā)明,技術,藝術......
成就怎么影響文明?
和同時期其他文化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
在今天,這些成就又是怎樣被延續(xù)?
P: Politics——政治
怎樣的政治體系?
是什么導致了這樣的政治實踐和想法?
誰參與了政治?人人機會均等嗎?
有什么樣的法律?是誰制定的?誰受益?誰被傷害?
E: Economics——經(jīng)濟
怎樣的經(jīng)濟體系?貿(mào)易方式?
怎么貿(mào)易?貿(mào)易什么?
是什么因素導致這樣的貿(mào)易方式?是地理嗎?是宗教嗎?是成就嗎?......反之,貿(mào)易怎樣影響地理?影響宗教?影響成就?......
S: Social Structure——社會階層
社會怎樣分層?為什么會這樣?
每層都有誰?誰受益?誰被傷害?
這樣的階層制度,對地理有影響嗎?對宗教有影響嗎?對成就呢?對政治呢?對經(jīng)濟呢?都怎樣影響?
G. R. A. P. E. S. 相互間,又是怎樣影響?誰發(fā)展了誰?誰成就了誰? 誰滯后了誰?誰危害了誰?其中的因果聯(lián)系又是什么?
怎樣去了解其他文明?即使不在課堂學,那你知道怎么開始嗎?
......
◆
在寫GRAPES時,我還提到怎樣去評價一個人,比如,一個政治人物。
我說:老師會推薦書,孩子們會去圖書館查找書,根據(jù)自己興趣,選擇讀。
比如,有的孩子會讀普林斯頓大學教授Fred Greenstein的書:The Presidential Difference: Leadership Style from FDR to George W. Bush——總統(tǒng)的不同:從羅斯福到小布什的領導風格。
我說:Greenstein教授,或直接撰寫,或參與編輯,一共完成8本關于美國總統(tǒng)的書。在《總統(tǒng)的不同》一書中,從6個方面對12位總統(tǒng)進行評價:
1.Effectiveness as a Public Communicator:公眾溝通
2.Organizational Capacity:組織管理
3.Political Skill:政治處理
4.Vision:愿景遠見
5.Cognitive Style:對問題的認知風格
6.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感智慧
除此外,他又單獨列出每位總統(tǒng)所特有的一個屬性,并指出如果沒有它,“所有一切都有可能化為灰燼”。
◆
寫到這里,你是不是有明白一些,我為什么要去舉這些例子?
這些都是發(fā)生在西方的課堂場景中,來源于很多人的努力。
1.有很多人的研究,一代接著一代。
2.有很多人經(jīng)過很多年的實踐和驗證。
比如CC的作者Tanny,教書教了要30年,和周圍12所學校的老師們,一起備課,一起討論,不斷去尋找更好的教學方法。
比如7 Keys的作者Susan和Chryse,花了近十年,將Proficient Reader Research的研究付諸行動。在上百所學校的參與下,在成千上萬名老師和孩子的投入,實踐,反饋,驗證下,才最終產(chǎn)生了現(xiàn)在的這本7 Keys。
3.有很多人的參與和記錄。很多老師把自己的實踐過程,詳細地,詳細地,寫了下來。
......
剛參加工作那年,我讀到一個故事:It Takes a Village。說的是,撫養(yǎng)一個孩子長大,要靠一整個村子的力量。
然后我們來看今天。
我們說,我們的孩子是21世紀的接班人。我們說,在這樣一個多變的世界里,這樣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zhàn)的世界里,我們要好好好好地幫助孩子打下基礎。我們說,我們要去培養(yǎng)孩子的21世紀能力(21st Century Skills),我們要讓他們可以對這個變幻莫測的未來做到Future-Proof!
可問題是,現(xiàn)在,我們每個人的孩子,無論在哪里,無論在何地,無論在接受怎樣的教育,又有誰不是在面對21世紀呢?又有誰不是置身于這樣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zhàn)的世界呢?
孩子終究是孩子,不論文化,種族,不論地域,國家。
在撫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那些苦與樂,歡與痛,又有誰沒有呢?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那些不懂,困惑,那些挫敗,糾結(jié),又有誰不在經(jīng)歷呢?
那些有關教育的改革,無論體系,還是課程,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學校,又有誰不是奔著21世紀能力這個大的目標去的呢?
......
我們處于這樣的一個時代,有著太多我們的祖輩想都想不到的【挑戰(zhàn)】??墒俏覀円蔡幱谶@樣的一個時代,有著太多我們的祖輩想都想不到的【連結(jié)】。撫養(yǎng)一個孩子,靠得不再只是一個家庭,一個學校,一個村子,一個國家,而是要靠很多個家庭,很多個學校,很多個村子,很多個國家??康氖侨澜绲母改福康氖侨澜绲慕逃?。
既然如此,當那些在生物上,在腦科學上,在關于如何更好地教(Teaching),更好地學 (Learning)的各種研究已經(jīng)出現(xiàn)時,當各種教育實踐已經(jīng)取得進展時,我們是不是應該抬頭看一眼,看一眼這些研究是什么,他們的結(jié)論是什么?看一眼人家都是怎么做的?看一眼哪些方法有效,我們可以去采納;哪些方法不行,我們應當去避免?
......
我們看到了很多的決心,看到了很多的堅定,看到了很多的挽起袖子,雄心壯志地表示要去教育改革,要去教育創(chuàng)新,要去努力努力再努力,為了我們的下一代!
可是,創(chuàng)新,不是我們自己在那里單打獨斗。創(chuàng)新不是我們自己從零開始,硬生生地去蹚出一條路,而是協(xié)作,而是互相學習。
創(chuàng)新,依靠的是一個起點,一個可以讓我們開始的點。覺得同意,那就順著做。覺得不同意,那就反著來。覺得可以有延伸,有調(diào)整,那就根據(jù)實際情況,加上一些自己的特色......通過這樣的方式,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家庭,才能從那些最好的實踐中,最好的例子中,獲得啟發(fā),獲得靈感,獲得借鑒,從而在前進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彎路。
我在以前的文里,有用過這樣的一個圖。說的雖然是知識,經(jīng)歷,和創(chuàng)造之間的關系,但是這個形式卻可以解釋清我的意思。
如果那些點就是各種已有的關于教,關于學的研究 (Research),以及實踐 (Practice),那我們,總是可以找到一種適合我們自己的方式,去把這些點給連起來。而不是一上來就什么都不要了,不是一上來就去想,要怎么去制造新的點呢?
......
村莊,世界,家庭。我們要一起面對的,不是彼此的界限,彼此的不同,而是,未來!
有據(jù)可依,倒著推就好!
在今年過年的前幾天,有和一位媽媽聊。聊到孩子的擇校,孩子的面試,聊到如果所選的學校上不去,接下來又該怎么辦。
這位媽媽說到一個點,說如果知道這些學校具體都在學什么就好了,這樣,我們大人就可以在家,對應地幫助孩子,對應地做好準備。
我回她說,他們是不會告訴你具體都學了什么的,不是不想,而是無法做到。告訴,也只是說出一個大概的框。而其中過程的具體細節(jié),究竟怎么來,究竟怎么做,又怎么能一點一點都給說清呢?
我接著補充說,為什么不跳出這個What的框,而去看這些學校的Why?就是去看他們?yōu)槭裁匆@么做?
我說你去CommonCore的網(wǎng),那上面有一份資料,在數(shù)學,在English Language Arts上(英文,類似我們自己體制里的語文,涵蓋了聽說讀寫),都有列出每個年齡段的孩子,在每個學年末,應該要達到哪些標準。不是具體的內(nèi)容,而是具體的【能力】。每一步,都詳盡地,細致地,寫了出來。
我說,這些標準,就是你帶著孩子去努力的方向,就是你的目標。然后根據(jù)這個目標,你來倒著推 (Backward Thinking),對應找資料。
以Kindergarten (5歲班)到2年級為例。
讀:非說明類
讀:說明類
寫:
聽與說:
內(nèi)容之上,都是有依據(jù)的。如果想了解科學,那就去找NGSS (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
如果想了解社會學科 (Social Studies),想了解人文 (Humanities),那就去找C3 (College, Career and Civic Life).
所以,不要慌,不要亂。即使你學了A內(nèi)容,我學了B內(nèi)容,即使你在A體制,我在B體制,但是這些又有什么大關系?畢竟,這些標準,這些依據(jù),這些能力,它們最終最終的指向,都是奔著未來去!
◆
最后,在《八歲孩子教我寫詩》的那篇留言里,對那位說到“教育者”這個詞的媽媽,我是這樣地回復她:
很早之前在雜志上看到一個廣告,一個模樣很清冷的北歐模特,穿著一件黑色的西裝外套,淡然地站在那里,下巴微向上。旁邊一行字:與其仰望,不如穿在身上!
......
不去構(gòu)建遠方的景色有多美多美,而是,弄明白它,看清它,覺得好時,想辦法走進它!
參考資料及圖片來源:
amazon.com
corestandards.org
google images
gse.berkeley.edu/people
kindergartenwithmrstrammell.blogspot.com
learningattheprimarypond.com
mymodernmet.com
nextgenscience.org
pinterest.com
sms216.wordpress.com
socialstudies.org/c3
studiofiep.wordpress.com
teacherspayteachers.com
ted.com/talks
Becky Spence | The Reading Mama
Debbie Miller | Reading With Meaning: Teaching Comprehension in the Primary Grades
Susan Zimmermann and Chryse Hutchins | 7 Keys to Comprehension: How to Help Your Kids Read It and Get It!
Tanny McGregor | Comprehension Connections: Bridges to Strategic Reading
關于安妮何:國際學校里,蹦跶十二年。技術流寫文,有理論,有示范,有講解,用輕松又柔軟的語言,闡述復雜的學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