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女兒社交能力培養(yǎng)的故事(上)

2017-7-3 10:05 原創(chuàng)

1

從女兒出生開始,我就非常注重和她的溝通,也非常注重她和別人之間的交流,我希望她能夠信任我,信任家里的長輩,把我們當作很好的傾聽者,毫無保留地向我們述說。

同時我也希望她能夠在任何情況下都勇于表達自己,不壓抑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希望她能夠順暢地說出她的真實感受,讓別人了解她,更要讓她了解她自己。

我不希望她因為不會表達,或找不到表達的機會,而把困惑、傷心、不快、怨憤,甚至是感受到的傷害都一直埋藏在心底。

所以我會有意識地培養(yǎng)她開朗、外向的性格,讓她愿意在適當的時機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更愿意和家人朋友分享她的喜悅和悲傷。

其實從本質上來說孩子愿意將自己的想法說給親近的人聽,特別是自己的父母和親人,想要從他們那里尋求理解和慰借。

如果孩子在述說的過程中,總是得不到家長應有的重視,耐心的傾聽和真切的回應的話,那么孩子想要開口說的勇氣和興致就會逐漸消失,他也越來越不愿意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或認為即使說了也不會起到什么作用,搞不好還會遭到家長的批評和訓誡,所以就會慢慢地變得畏而不前,久而久之就會演變成青春期的叛逆和長大后的疏于溝通。

所以我們不要因為孩子小,就忽視他們的感受,甚至覺得他們根本不會有什么感受,更不會很好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等到他們長大以后想要再和他們好好交流的時候,才發(fā)現原來已經錯過了與孩子建立順暢溝通的最佳時機而追悔莫及,那就為時已晚了。

女兒從小就愿意表達她的想法和對我們大人的看法,那是因為她知道我總是能夠仔細思考她的建議,而多半情況下都會直接或變通地采納,并告訴她我之所以采納和接受的原因,對她的建議和提醒表示感謝。她會覺得她說的話有分量,也有作用,所以下一次她會更加積極地想辦法,幫我出謀劃策,甚至是指出我的錯誤和不足,還有她希望我能夠改進的地方。

孩子如果發(fā)現他們說的話管用,自然就會慢慢地敞開自己的心扉,向成人述說他們的發(fā)現、欣喜、苦惱和困惑。因為他們能感受到尊重和平等,不會因為自己是小孩子而被忽視,從而體會到自己的存在感,同時也覺得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這樣非常有利于孩子的成長,也能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和溝通能力。

在和女兒溝通的過程中,我可以及時地了解到女兒的擔憂、焦慮和害怕,想要站在她的立場上助她一臂之力,幫她正確面對和處理那些問題。在某些時刻,她的真切表達更是深深地觸動了我,有時甚至能讓我猛然驚醒,意識到原來我的身上存在那么多的問題,我也有很多缺點和不正確的處理問題的做法。女兒能讓我更加地看清我自己,也讓我更有勇氣正視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最后糾正自己的不完美。

記得有次我和老公因為某件小事發(fā)生了爭論,后來隨著爭論變得越來越激烈而逐漸發(fā)展成為爭吵,很自然地我們兩個人變得越來越激動,聲音也都提高了一個八度,家里的氣氛變得越來越緊張,我們最后也沒吵出個所以然來,最終以不歡而散而收場。

事后我冷靜下來才注意到一直躲在一旁的女兒,當我把她拉進我的懷里時,她略帶委屈地哭著對我說:“媽媽,你和爸爸能不能好好地說話,你們吵架時我好害怕,你們不會因為這個離婚吧,我剛才擔心得不得了?!?/p>

聽了女兒的話,我感到非常地慚愧,才知道由于剛才我們一直在爭吵,完全忽略了同時在場的女兒的感受。我才意識到她有多么害怕我們夫妻之間產生矛盾從而誘發(fā)激烈的爭吵,害怕我們這個家變得不完整,這應該是她最恐懼看到的一幕吧。

我一邊安慰女兒說我們剛剛的爭吵其實并沒有那么嚴重,只是對某件事情意見不和導致的,一邊還向她承認我們剛剛那樣處理問題的確做得不對,我們都應該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然后另想辦法來解決才是。這才漸漸平復了女兒的心情,讓她不再那么恐懼和擔心,隨后她寬容地原諒了我和她爸爸剛才不當的應對方式。

其實,從那一刻起,我就暗暗地下決心,如果再遇到類似的事情,我一定要先按耐住自己的火氣,盡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爭吵,為了女兒,更是為了我們這個家,因為那些爭吵只會帶來更多負面的問題,卻絲毫不會解決任何問題。

女兒明白她是家中重要的一員,她也有責任維護我們家的和平安寧,所以在她感覺情況不妙的時候,會主動地對我說:“媽媽你的音量開始提高啦,你試著溫柔一點講話好不好?”或者“爸爸媽媽,你們看這個問題這樣解決好不好?”她的這些善意的提醒和美好的希望,總是會對我們的家庭關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夫妻兩個都非常尊重她的意見,看重她對我們的提醒,也非常能夠體會她的感受。

不光當時我們就會有所顧及和收斂,在以后的日子里,女兒往往也會從我們的實際行動中看到我們的轉變。因為我們全家人都知道,犯了錯誤并不可怕,怕的是不自知也不悔改而一錯再錯。所以我和老公并不覺得在女兒面前承認錯誤有什么不妥,因為錯了就是錯了,不會覺得有顏面盡失和權威形象被推翻的感覺。

這也讓我深刻地意識到我們夫妻之間的關系不僅僅只是我們兩個人之間的事,它會對我們整個家庭產生影響,尤其是對女兒,我們夫妻倆如何處理情緒,如何解決問題都會直接影響到女兒。因為她不知不覺地就會拷貝我們處理情緒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她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確的處理方式,所以如果我們處理不好的話,恐怕我們現在犯的錯誤,將來她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也一樣會重復地再犯。

因為愛她,我們希望她能夠真正健康快樂地成長,我們深知自己責任的重大,不想因此而誤導了女兒。想要真正改變的這個動力強烈到足以讓我們的錯誤得到糾正,即使還不能一下子徹底改掉,但明顯程度已經減輕了很多,女兒也欣喜地看到了這一點,并對我們給予了肯定。

2

我想女兒之所以能夠很好地和我們溝通,也樂于表達自己,還得益于她從小建立起來的牢固的安全感。自從女兒出生后,我基本上沒有離開過她,在我的印象中,只是在女兒兩歲多的時候,我因為工作的原因短暫地和她分開過一個星期。

雖然不能保證白天的時間一直陪著她,但不管工作怎么忙,做家務如何累,晚上睡覺的時候,我都會一直陪伴在她身旁。這樣非常方便讓我在夜間照顧她,當她因為饑餓或是做夢突然醒來的時候,我都會第一時間來到她的身旁,或是給她哺乳,或是只是簡單地握住她的小手,之后她就又可以繼續(xù)安睡。

我想不光是女兒需要這種安全感,我自己更需要這種安全感,每當幼小的女兒躺在我身邊酣睡的時候,我的內心是安穩(wěn)的,更是喜悅的,總是有一種因為被需要而感到的滿足感,應該說我們母女是互相需要的。

我認為和女兒一起睡是對她最好的寵愛方式,她在五歲之前一直都和我睡在一個臥室里,要么是睡在一張床上,要么是分床睡,她總是能在半夜或清晨醒來的第一時間就找到我,感受到媽媽給予她的愛和呵護,由此也會睡得非常安心。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我希望女兒在每晚入睡之前和醒來之后都能夠有一個良好的情緒,不希望她總是帶著消極的情緒入眠和因擔心找不到媽媽的害怕中開始新的一天。

到她五歲之后,內心有了獨立的意識,主動要求獨自睡在自己的臥室里,但仍然有時夜半會因做噩夢而驚醒,說她夢到了妖怪之類的可怕事情,會要求我陪她睡在她雙層床的下鋪。即使我深夜被她吵醒,再爬起來睡到她的房間里,還要耐心地安慰她幾句,都沒有絲毫的怨言。因為我很能理解她怕黑,怕鬼怪的心情,誰又在小的時候沒有怕過這些呢?回想我小時候同樣怕黑、怕鬼的經歷,我仍然記憶猶新,那時我總是會感覺到一種很強烈的恐懼,所以就非??释麐寢屇軌蚺阍谏磉?,哪怕只是簡單地拉拉我的手就好。

我想在孩子的內心還不夠成熟時,怕鬼怕黑就成了非常正常的事情,所以絕不會因此而訓斥女兒,反而還會盡可能地滿足她的要求,陪在她的身邊。

這樣斷斷續(xù)續(xù)地直到她七歲生日后,她對我說她不再那么害怕鬼怪了,因為她知道那些根本就不存在(而在此之前她對于仙女精靈、妖魔鬼怪之類的可是深信不疑的),所以她希望能夠完全獨立自己睡。

果然從那以后,她再沒有夜半驚醒過,而且基本上不再做噩夢了,總是一夜好夢到天明,而且每晚都睡得很香,很沉穩(wěn)。這時我就知道她的內心真正地變得強大起來,可以自己應付對于黑暗和鬼怪的恐懼了。

3

在滿足女兒的需求方面,我一貫堅持物質上量力而行,精神上無限滿足的原則。物質上根據我家的經濟情況有選擇地滿足她的要求,當然肯定不會全部滿足,而是從是否必要,是否有有用的角度來考慮。

而在精神上對女兒的滿足,我則會投入極大的熱情地全力做到最好,不光是我,我還有意識地讓老公、公公和婆婆也積極地回應女兒,比如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和善地跟她說話,溫柔地撫摸她,總是對她微笑,我們的目光總是會追隨著她的目光,關注著她的關注,對她關注的事物也會有積極熱情的回應。當她有抱抱、親親的需求時,我們都非常樂于滿足,時不時地還會主動地給予她這些帶著甜蜜的愛的舉動。

記得她從八九個月大時起,就特別喜歡我用夸張的表情回應她,例如她用手指著某樣東西,然后“啊啊啊”地像是在說著什么的時候,我都會饒有興致地描述她所指的物品,還故意夸張地跟她對話,談論她所指物品的相關內容,臉上總是帶著愉悅的神情。她看到我強烈而又愉快的反應時,都會會心地微笑,或是哈哈地大笑,那時透過她的表情我猜想她的心里仿佛在說:“你看,我說的話很有意思吧?”,“我能讓你這么開心,我多了不起!”,“媽媽,我們的游戲簡直太有意思啦!”等等。

我的這種對于女兒夸張、熱情的回應隨著她年齡的增長逐漸轉變成更加溫柔、貼心的回應,但回應的速度仍非常迅速,不減當年。

女兒很好地建立了安全感的好處,直接體現在她既有一顆不斷地渴望愛和被愛的心,還具備了內心一直追求的獨立自主。

比如在我修完四個多月的產假恢復上班后,女兒并沒有因過于依戀我而變得不再好帶,反而在白天的時候和爺爺奶奶能玩得很快樂,我下班回家后也和我變得更親近;

一歲出幼兒急診時,發(fā)燒四十度,但不管怎么難受,只要躺在我的懷里便可安然入睡,我的臂彎成了她真正意義上的港灣;

一兩歲時開始懂得了分離焦慮,在我上班前總是會有些許的不舍,但卻能在我安慰之后愉快地和我道別,并耐心等待著我下班回來;

三歲開始上幼兒園時就已經能用自己的獨立性主動地克服分離焦慮,成為班上從沒哭過一次的極少數孩子中的一個,并且每天都能充滿期盼地投入到幼兒園的生活中,回答老師的問題時經常被贊有很強的邏輯性和很好的表達能力。

可是即便如此,女兒也仍然需要不斷地確認我們對她的愛,尤其是我對她的愛。如我發(fā)現她六歲以后,總是會問我同一個問題:“媽媽,你愛我嗎?”在得到我肯定的答復時,她會充滿感情地說:“我也愛你?!敝筮€會要求我的親吻和擁抱。有時她也會重復地問我:“媽媽,你說誰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我自然會回答是她啦,她聽后就會露出非常得意和心滿意足的神情,并對我說:“媽媽,在我的心目中你永遠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

其實我們之間的這些問答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問答,因為女兒在問之前就已經明了了我的答案,并且也早已知道我的答案會如她所料。但我卻把和她之間的這種交流看得珍貴無比,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最主要的是情感方面的,所以這種關于愛的溝通就顯得更彌足珍貴了。

這就讓這種問答成為了我和女兒之間的一個親昵的表達愛的游戲,成為了我們之間能夠彼此獲得慰借和享受的樂趣。這也許就是為什么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給低年級的孩子推薦的書單上會有《猜猜我有多愛你》的另一個原因了吧,孩子們需要表達他們對父母的愛,需要知道父母有多愛他們,更需要時刻地確認父母對他們的愛,不管是用行動還是用語言,哪怕是只有父母和孩子才懂的屬于他們自己獨有的表達方式。

曾經的我沒有足夠的勇氣,也沒有良好的習慣來表達對父母的愛,所以當女兒直白地向我表達愛意時,我學會了同樣真誠地表達我對她的愛,學會了欣然地接受和付出,也算是彌補了某種人生的缺憾,感受到了一種美好的內心充實。所以我會讓女兒時刻都能感受到我對她的愛,這種愛不會因為她犯了錯誤,或是沒有做到最好而有所改變,我會讓她知道,不管她將來變成什么樣,我都會一直愛著她,只是因為她是我的女兒。

女兒雖然一直渴望持續(xù)不斷地得到我的愛,但卻從不對我有過分的依賴,因為她心里清楚地知道,她肯定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我的愛,但她更需要憑借自己的努力做到更好,不是貪圖有所回報,而僅僅是為了讓自己成長得更好,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比如在完成學校的作業(yè)、學習某項新技能、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或是要在別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時候,她都從沒想過要依賴我。雖然有時也會有膽怯、緊張和害怕,但因為她的目標非常明確,想要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的動力太過強大,所以也就沖淡了那些小小的膽怯、緊張和害怕,讓它們變得不值一提,也根本不會影響到她最終的行為和發(fā)揮。

就像是我把做事情的主動權交給了女兒一樣,我把她與我之間交流的主動權也交給了她,因為我知道她會以她渴望的方式來與我交流,比如聊天、問問題、講故事,或者只是簡單地要求一個擁抱或親吻,已經能夠達到我們進行交流的目的了,我想這已足矣。

4

在女兒還很小的時候,我就開始嘗試用各種辦法教她體會不同的情感和情緒,并通過語言描述將這些情感和情緒的含義解釋給她聽。然后鼓勵女兒在遇到同樣的感覺時,努力將它們準確地表達出來,并試著去接受它們,學會和諧地與它們共處,不管它們是好的還是不太盡如人意的。

當女兒不慎丟失了心愛的玩具時,她學會了什么是傷心和懊悔;

當被別的小朋友欺負時,她學會了什么是委屈和生氣;

當成功做成某件事情時,她學會了什么是喜悅等等。

我還為女兒買來了《我的感覺》系列和《情緒管理》系列童書,在給她讀書中的故事時,也讓她感同身受地體會書中主人公的感受,學會該如何表達和處理這些感受,尤其是那些負面的。她逐漸地明白了人有各種各樣的感情和情緒,也學會了體會它們、表達它們和處理它們。當她向我描述和表達她的情緒和情感時,我都會和她一起站在她的立場上來感受,和她一起同歡笑,共悲傷,這樣過后,她都會覺得開心會變得更加地開心,痛苦也沒有之前那么痛苦了。

記得有一次,上一年級的女兒在數學課上用棉花糖和牙簽做了一些立體模型,有立方體、長方體,三棱錐什么的。放學后正準備高高興興地把這些作品帶回家,沒想到被隔壁幼兒園的一個小女孩看到了,小女孩只知道棉花糖是非常好吃的零食,根本就沒有考慮那是別人的勞動成果,以很快的速度從牙簽上把棉花糖搶走吃掉了。當時真的給了女兒一個猝不及防,她沒有想到竟然有人會為了吃棉花糖而毀壞了自己的作品,所以情緒一下子就決堤了。女兒猛地將被毀壞的作品扔到地上,然后用腳使勁地將殘余的部分踩了個稀巴爛,還一邊大聲喊著:“我不要啦!我辛辛苦苦地作品,我不要啦!”一邊哭著將踩爛的模型丟到垃圾桶里。

可是事情還不能就此停止,不管我怎么安慰她都不奏效,都不能平復她的心情。就這樣過了幾分鐘,女兒漸漸止住了抽泣,對我說:“媽媽,我簡直太憤怒了,她怎么能吃掉我那么好的作品呢?!我沒有辦法控制自己,我忍不住要連說三次‘我太生氣了,我討厭她’?!蔽艺f:“好吧,如果這樣能管用的話,那你就說吧。”女兒說了三遍這句話之后,就如釋重負般地回歸到正常的狀態(tài),又過了一會就把這件事完全拋到了腦后,過后再也沒有提起過,好像是自動地就把這件事從腦中刪除了一樣。

女兒表達和發(fā)泄過后,就會很快地從不良情緒中抽離出來,這完全得益于我們之前一貫的習慣和做法,不會一直被不良情緒所左右和困擾,而一直耿耿于懷下去。兩年后的某一天,我突然間又想起這件事,就問女兒是否也還記得,她回答:“當然記得?!蔽矣謫査骸澳悄悻F在是怎么看待那件事的?”她笑著回答說:“我現在覺得那件事挺有意思的,因為孩子小的時候都那樣,有時會控制不住自己,我不是也控制不住地發(fā)火了嘛?!彼苓@么想,說明她已經具備了對他人的基本的理解和寬容的能力,還能由己及人地進行分析,十分地難得。

5

通過這么多年我對女兒和別的孩子的觀察,發(fā)現他們最不敢表達的時候,就是自認為表現不太好,或是犯了錯誤的時候,即使那些錯誤在成人看來是那樣微不足道,根本不值一提。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對于事物的判斷本就不準確,對于錯誤的嚴重程度更是無從估計和把握。再加上成人無數次地強化錯誤的嚴重性,輕則批評責怪,重則懲罰打罵,給他們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陰影,甚至是創(chuàng)傷,在他們心中早就認為犯錯是極其惡劣的一件事了。所以一旦犯錯,他們絕不會主動承認錯誤并告訴父母,因為他們太過害怕,甚至還會有一種天都要塌下來的感覺,越是不敢承擔,這種感覺就越會在心中被無限地放大,他們會想盡一切壞辦法來掩蓋事實,比如說撒謊、推委和嫁禍于人。

女兒有的時候很調皮,也會犯這樣的毛病。在她兩三歲的時候,犯了錯誤后就會把過錯都推到她幻想出來的朋友小麗身上,我知道她是因為害怕才這樣做的,所以不會戳穿她的把戲,反而溫和地說:“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誰也不會從出生起就一直都做正確的事,所以犯錯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并沒有什么可怕的?!碑斎贿€會順勢指出小麗做錯的地方,并希望小麗能夠改正。

因為女兒和我都知道小麗是虛構的,所以在我批評小麗的時候,她的臉上也會露出尷尬和后悔的表情,并表示她和小麗以后都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因為是借由小麗指出的錯誤,這樣就給了女兒一個緩沖接受的時間,減少了很多逆反的情況發(fā)生,既化解了她犯錯誤以后的害怕,又能起到說服教育的作用。

因為孩子在小的時候犯的錯誤很多都是無心為之,所以也沒有必要太過嚴厲,虛擬的小麗剛好幫了我一個忙,讓我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地處理女兒的錯誤。表面上是在批評小麗,但因為女兒能夠很好地感同身受,批評對她也具有同樣的效力,所以她能夠很快地接受我的建議,并改正自己的錯誤。

女兒表面上講的是小麗的過錯,其實述說的是她的愧疚和懊悔,同時也清楚地表達了她的感受和情緒,因此她能夠通過虛擬的小麗幫助她來認清自己。隨著女兒漸漸地長大,她學會了不再把錯誤推給小麗,也學會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小麗成為了她真正的好朋友,而不再是她的替罪羊。

6

不只這些,女兒還真正地交到一些現實中的好朋友,和好朋友互助互愛,真心友好地相處。她最要好的發(fā)小彤彤就是其中之一,兩個小女生從見面認識那一天起就很投緣,彤彤既是我們的鄰居,又和女兒是同一個幼兒園的同學,她們從心底里都把對方當成是今生永遠的朋友。女兒曾經說過“彤彤是我一輩子的好朋友”,而彤彤同樣也說過“直到上大學,我們仍然是好朋友”這樣類似的話。她們兩個平時接觸的機會很多,就算偶爾有些小分歧和小摩擦,但最終也能妥善解決,并達成一致,從來沒有發(fā)生過大吵大鬧的情況。

女兒學會了站在彤彤的角度考慮問題,如果只對自己有利,對彤彤沒利的事情,女兒堅決不會做,彤彤也同樣如此。我們兩家的家長也很談得來,非常愿意多給孩子們創(chuàng)造相處的機會。比如多給她們留些相處的時間和多創(chuàng)造些合作的機會,啟發(fā)她們用自己的真心來愛對方,關心對方。她們成為一生的朋友這一希望,既是孩子們的,也是我們雙方家長的。

我們到德國之后,女兒也會時常想念彤彤,有時兩個小家伙會通過視頻聊天來緩解思念之苦。每次我們回國探親的時候,她們也總是聚在一起玩耍,距離絲毫不能阻隔她們的友誼,許久不見后的重逢反而更能增進感情,那感覺還是一如既往的親切。

女兒曾在三年級的習作中專門寫到過她和彤彤之間的過往,以及她對彤彤的一往情深:“In Germany, sometimes I feel like crying when I think of her...But we can still have friendship between, friendship should never break, and I would want her to always be with me…When we are together, we have lots of fun, we also share what we do in school, what we do at home, and on holidays. Maybe, if you ask me, I can tell she is really nice, kind and caring. I can understand her, and she understands me also…”。

兒時玩伴的意義就在于那是一種沒有絲毫功利心,完全是用真心換真心的友情,天真而又純潔。那種感情單純得近乎原始,就是因為從心底里的喜歡才愿意在一起,透露著本性的吸引,不摻雜任何其它的雜念,更沒有什么目的性?;叵胛易约旱耐?,能夠清楚地記起的事情,往往都是和最要好的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情景。冬天在冰封的河面上滑冰,夏夜在大榆樹下乘涼,一起翻墻爬樹,一起捕魚摸蝦,一起捉迷藏過家家,有過追跑打鬧,有過調皮搗蛋,有過爭強好勝,但能夠留在記憶深處的還是那些愉快的玩耍記憶,每次想起來都有一股暖流涌進心田,有一種莫名的感動。

一個人的童年是否美好,不取決于學習成績是否優(yōu)秀,或是否能在比賽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而取決于是否有非常要好的伙伴,和小伙伴在一起痛快淋漓、盡情玩耍的經歷。就拿我自己來說,我現在完全不記得自己曾經拿過什么獎,得過多少個第一,也不記得課堂上老師如何授課,父母如何遵遵教誨,但我卻深深地記得我每一個兒時伙伴的姓名、長相和我們在一起度過的快樂時光。所以我希望女兒也能擁有彼此真心相待的好朋友,能有很多盡情地快樂玩耍的時間,這樣到她長大以后,心中能夠有很多值得珍藏、讓人難忘而又美好的童年回憶。

就是因為有好朋友彤彤作為女兒的堅強后盾,女兒才能克服初到異國他鄉(xiāng)的那種孤獨和寂寞,才能非常有信心地大膽嘗試去結交新的朋友。記得女兒剛到國際學校上學時,語言既不通,環(huán)境又不熟悉,尤其在她的新鮮感漸漸褪去后,顯得很是落寞,但她總是會對我信心滿滿地說:“我在中國有最好的朋友彤彤,我在德國也會有最好的朋友的?!蔽蚁嘈排畠耗軌蜃龅剑嘈潘梢詰{借著自己的真誠和友善,交到新的朋友,當然與此同時她英語的迅速進步也成為她很快交到朋友的助力之一。

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她就認全了同年級的同學,很多同學都愿意和女兒一起玩,甚至老師也成為了她的朋友,包括助理老師、EAL老師。她有時會得意地對我說:“現在全年級的女生都是我的朋友啦,但我的最好的朋友是Toini?!笔聦嵰泊_實如此,女兒能和大多數的同學玩在一起,而且非常地愉快。每次女兒遇到她的好朋友時,更是會熱情地給對方一個擁抱,眼神里流露出的是滿滿的喜歡和友愛。每當看到這種情景的時候,我都會為女兒感到高興,為她能夠靠自己的努力結交到新的朋友而無比地欣慰。

女兒慢慢地能夠憑借自己積累的經驗來判斷出什么人才能被稱作真正的朋友。在她八歲的時候,曾主動跟我談起了學校里發(fā)生的一件事,某天有個叫Kara的女同學在音樂課上被老師批評了。起因是Kara的兩個好朋友在課上戲弄她,當她采取反擊的時候擾亂了課堂秩序,結果老師卻只制止了她一個人,這讓Kara感到非常地委屈和憤恨。女兒評價說在她看來Kara的朋友雖號稱是Kara最好的朋友,但卻作出如此讓朋友傷心的事情來,那么她們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朋友,因為好朋友之間要互相為對方著想,給對方安慰和鼓勵,雖然有時也會爭吵,但像這種故意陷害別人的行為真的不能是好朋友應該做的。

女兒能夠公正地分析和看待周圍的人和事,說明她的確經過了認真地思考,并形成了自己的個人觀點和評價標準,為她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觀打下了基礎。


回應11 舉報
贊66
收藏207
8年前
樓主太棒了??
8年前
這位媽媽好用心。我也經歷了孩子不斷地向我確認是否愛他的過程。直到現在他還會經常問我,“媽媽你愛我嗎?”但是我認為我的兒子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有以下幾種情況:我生氣了或者我開心了。孩子都是很敏感的,家長一定要不斷調整自己,稍不留神,就被孩子發(fā)現了內心的負能量。
8年前
孩子真的很敏感,有段時間也經常問我,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你是不是不高興,因為你沒笑。真是要特別注意。
7年前
用心和不用心差別是很大的,給你點贊
5年前
樓主可以加你微信嗎,向你學習,我家快四歲了要去上幼兒園
3年前
學習了!社交也挺重要的呢!
3年前
為樓主點贊,收藏分享~
3年前
為樓主點贊??~學習分享~
3年前
寶寶真的很喜歡媽媽的目光追隨,喜歡我女兒也能擁有足夠的愛
3年前
為樓主點贊~謝謝分享~
更多
發(fā)布

推薦閱讀

九維的心情
九維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