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安妮鮮花的《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中國孩子的英語路線圖》
海嵐
由于書名很長,為了下面敘述方便,我在此文中就把安妮鮮花的這本《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中國孩子的英語路線圖》簡稱為《路線圖》。
我不只一次地聽博友給我反饋,說安妮鮮花的主張和我的一樣,人對和自己一樣或者相似的東西就會好奇或者格外關注。于是在去年暑假回國的時候我網(wǎng)購了這本書并給背回了美國,但一直沒時間拜讀。前些天有點兒時間,我從頭至尾拜讀了這本書,猶豫再三,還是寫下這個書評。我希望通過這個書評來拋磚引玉,開創(chuàng)一個公開理性科學討論問題的先河。這種討論,是以有理有據(jù)為基礎,以對事不對人為基本態(tài)度,目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和大家一起探尋科學的答案。引用一句以前在國內上大學上經常看到的一句話:由于本人知識水平所限,難免有疏漏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線路圖》這本書,如果是給各位家長進行兒童英語啟蒙的時候提供參考,借鑒,的確有非常多的內容值得各位家長學習。但如果作為一個科學的體系或者理念拿出來,有些觀點和內容還是非常需要考證和推敲的。
根據(jù)這本書內容簡介的概括,這本書是講北美英語啟蒙的方式和中文學習方式相結合而提供的最佳英語啟蒙方法,和中文結合部分我就不評述了,我只評述北美兒童英語啟蒙的這一部分。
這本書顛覆了傳統(tǒng)的兒童英語學習理念,這是非常非常寶貴和了不起的。中國改革開放后英語教育進入公立教育體系幾十年都做了什么,這些年輕一代的父母本身就是這樣學大的,這里面的問題他們是最有體會的。他們從內心不希望孩子重復自己痛苦無效的學習英語的老路,大家都在尋求改變。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安妮鮮花把自己孩子在加拿大幾年的學習的心得體會和夫婦倆在這方面鉆研的成果帶給大家,大家真的是有找到指路明燈的感覺。如果說汪培珽的《培養(yǎng)孩子的英文耳朵》一書,劃破了國內兒童英語啟蒙的夜空,帶給我們兒童英語啟蒙家長要發(fā)揮主動性,要重視親子閱讀,要重視孩子英文聽力培養(yǎng)來磨耳朵這樣的理念,那么安妮鮮花在她的這本《線路圖》里引入了英語國家兒童閱讀能力發(fā)展的輪廓(P.41,42),而且就早期閱讀能力發(fā)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自然拼讀(phonics)結合了自家孩子在加拿大的學習體會,展示了非常豐富的具體內容。還有關于英語學習中的非英語問題,中國人的單詞量的問題等等,都是他們對加拿大真實的英語世界的親身體會結合自己對中式英語的體會后得到的非常值得我們思考和關注的感悟。還有一個出發(fā)點我非常欣賞就是該書在試圖借鑒北美兒童閱讀發(fā)展的科學規(guī)律的同時也努力結合中國孩子的實際,正向該書的副標題所說的:“中國孩子”的英語路線圖。
在這樣一個共識的基礎上,我要就其中幾點分析一下,我就不分贊同和不贊同這樣的兩部分了,而是想到哪里說到哪里,有認同的有不認同的,流水下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關于中國孩子的英語路線圖的問題
該書的正題《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我非常贊同,因為我是二語習得理論中兒童二語習得關鍵期原理的信奉者和執(zhí)行者,我在加拿大的幼兒園工作中親歷了兒童二語習得的精彩。而對于該書的副題,《中國孩子的英語路線圖》就我目前對這本書的理解,我根據(jù)我對該書的理解概括一下,這個線路圖就是早期的聽力積累,大量的積累,包括原版兒歌,動畫片,音頻,原版閱讀等,加上自然拼讀練閱讀來讓孩子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最后讓孩子走上自主閱讀的道路。那么如果按照這樣的線路走,中國孩子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會如何?據(jù)我所知,到目前為止就國內現(xiàn)在開始的兒童英語啟蒙,還沒有專業(yè)的教育研究機構來進行追蹤調查研究。不過,對于這種大量聽力輸入加上原版閱讀的方法,在二語教育的歷史上是有先例的,而且也有教育家對這種二語習得方法進行了跟蹤調查,我們不妨從這樣的調查結果中來思考一下對中國兒童的這個線路的設計。
在加拿大新不倫瑞克省(New Brunswick)講法語的社區(qū)的學生英語課堂,曾經有這樣的教學方法,就是學生大量的聽各種英文原版的磁帶,與之相配套的書雖然不是嚴格地按照閱讀級別劃分,但也由易漸難,從學前兒童閱讀的圖畫書到圖解字典,兒童ESL課本等等,范圍非常廣,8-10歲的孩子進入教室后根據(jù)自己的愛好來選擇自己需要的素材,然后自己聽,老師只是在教室里看看機器是否運轉正確,卻并不和學生互動。這種“聽,大量的聽,閱讀”的二語學習方法的出發(fā)點是認為這樣足夠能夠有好的聽力和對目標語言的理解力了,學生不需要進行實踐目標語言的練習和活動,也不需要說,除非是在其他人給孩子進行輸入的時候才要說。這種以大量聽力和閱讀理解活動進行的二語學習實踐最后取得的效果是怎樣的呢?
我一貫主張教育是門科學,其中的一點就是理念的推出和效果要經過調查研究來證明。看看北美教育家是如何來考證這種二語教育方法的。在2002年,加拿大康可迪亞(Concordia)大學教授佩西賴特邦(Patsy Lightbown)和她的同事發(fā)表了他們對這樣教學方法下的學生進行的追蹤調查研究結果,他們發(fā)現(xiàn)這樣方法進行2年的學生和我們傳統(tǒng)外語教學方法下的學生幾乎取得了一樣的進步,有的還比傳統(tǒng)方法下的學生習得的更多。這個結果和提出聽讀法時的設想效果幾乎是一樣的。但是佩西并沒有就此停止,她繼續(xù)進行追蹤研究,再過了3年,當這些孩子到了8年級的時候,又重新進行了對比實驗研究。 研究發(fā)現(xiàn)這種聽讀法進行二語習得的孩子在理解能力和對口語輸出的某些方面幾乎仍和正常教學方法下的孩子取得同樣的進步。但是在對二語能力的其它方面的測試,正常二語教學方法下的孩子則取得了更大的進步,寫的方面的能力高高超過聽讀法下進行二語習得的孩子。在這項研究中,有一個細節(jié)是這樣的,因為北美的二語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也是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細致而不斷進步的,所以這項研究中與聽讀法進行對比的兩組孩子所接受的分別是兩種不同的二語教學方法。2年的時候進行的是傳統(tǒng)的單詞語法式的教學方法,就是我們當下主流學校運用的英語教學方法。而5年的時候進行對比參照的則是采用了很多現(xiàn)代的二語教學方法的。薦于這樣的細節(jié),2年的時候得到的兩組效果相同的結論是限于對聽讀方法和傳統(tǒng)單詞語法機械訓練兩種方法之間的對比,無法證明聽讀方法和北美最新的對多種方法綜合運用的二語教育方法之間的差異。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給概括抽象一下:
2年的效果:聽讀法>=傳統(tǒng)機械訓練式的
5年的效果:聽讀法<=現(xiàn)代二語教育方法的
如果想求證聽讀法和現(xiàn)代二語教育方法在2年之后的差異,這個思路一般就可以作為一個教育調查研究的課題的命題了,但很遺憾,這個教學法在北美已經消失了,那么取樣就不可能了,對比研究也就無法進行。對于再過了3年的追蹤研究,聽讀方法下的孩子在這種方法下跨度為5年,也就是說雖然我們無法證明這種以大量聽和閱讀為二語習得的方法為教育手段下的孩子和現(xiàn)代的溝通式教學方法下的孩子在5年后的差異是在2年前就開始了,還是5年產生的差異,但是我看到了一個個案,就是新浪少兒英語頻道落地高端訪談中一位家長的發(fā)言,她表述她的孩子從2歲半開始聽讀的英語啟蒙之路到7,8歲的時候遭遇瓶頸,這個時間跨度是4年半左右。
其實2年產生的差距還是5年產生的差距有什么所謂呢?僅就5年效果的對比研究,就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了。
這里我結合中國兒童英語啟蒙的實際情況就這個對比研究來提兩點我的看法僅供參考,對于這個對比研究,對我們中國兒童的英語啟蒙還有一層因素我們必須認真思考,那就是在這個對比研究中的加拿大法語社區(qū)的孩子們是在ESL(母語為非英語,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大環(huán)境下,就是說在加拿大這個英語和法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這個對比研究中兩組孩子雖然都是以法語為母語的孩子,他們總有能在生活中接觸到真實英語,有進行英語體驗的機會。而對于中國兒童是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英語是外語)的現(xiàn)實狀況,中國孩子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難得到真實英語體驗互動的機會,如果也是按照這種方法來進行英語啟蒙教育,那么這種5年的時間跨度下產生的差別是不是更大呢?我無法證明只能推理。
關于啟蒙階段聽說讀寫能力的關系的問題
該書就中國孩子的英語路線圖這個問題提出在啟蒙階段,如果聽和讀的能力能夠過關,說和寫則很容易上臺階,只需要一些具體的指導方法就可以了(P189)。這是一個對語言能力各個方面的關系的概念不清楚而產生的誤解。北美的教育研究早已經證明,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口語能力,和母語的閱讀能力,英語第二語言的閱讀能力都是相關的,就是互相關聯(lián)影響的意思(請看Fitzgerald,1995;Garcia-Vasques,1995等相關研究)。如果把聽說讀寫能力比成4條線,那這4條線必須編織在一起才能形成一體綜合性的“毛衣”。二語習得聽說讀寫能力是編織在一起,互相契合的,每個能力之間都是相互影響共同促進。新加坡政府教育部在2003年公布的課程設置指導綱要中就特別強調了在學前班活動過程中強化口語的指導要求,新加坡的官方幼兒園絕大多數(shù)是使用英語為日常語言的,在這種情況下還要突出強調口語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新加坡的做法是在大量理論研究基礎上的決定,無論從做決定的方式還是具體做法,我們中國都應該借鑒。
我在加拿大幼兒園工作的時候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多加關注那些口語能力發(fā)育遲緩的孩子的口語能力。對于英語是二語口語能力滯后的孩子,要在日常教育中給予特殊針對性的教育影響。也正是基于前面提到的北美教育研究證明孩子英語第二語言的口語能力和以后的閱讀能力的正相關關系,才有美國在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中專門從事語言矯正理療這樣的專門職業(yè),而這個職業(yè)的從業(yè)資格則是一定是這個專業(yè)的碩士才可以。這足以見得美國教育對兒童早期口語能力的重視。
還有從二語習得本身來分析這個問題,口語如果要說得流利而準確是所有的第二語言學習者要面臨的大挑戰(zhàn)之一。因為口語是說的同時還要想,說的過程還要對二語的綜合處理的過程需要無數(shù)次的實踐才能變成一種幾近母語的條件反射(automize能力,二語的這個能力是需要無數(shù)次實踐,真正運用語言來實現(xiàn)的)。比如孩子學鋼琴,是能夠讀譜,知道了指法,到需要的時候就很快就能彈出來嗎?顯然不是。這里不僅僅有手指的靈活訓練的問題,更有大腦處理這些思維活動的自動化的過程的問題。就中國孩子英語啟蒙,英語是外語,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本身就先天缺少在真實英語環(huán)境真實體驗的實際情況,我們中國孩子的啟蒙線路應該是如何通過對北美二語教育初級階段對口語能力培養(yǎng)和中國兒童實際情況的對比分析,參考北美兒童ESL(英語為第二語言)教育過程中培養(yǎng)孩子口語能力的原理和方法,為中國兒童英語啟蒙中的口語能力培養(yǎng)問題尋找解決方案,而不是回避。回避就意味著在二語初期階段的功能骨架殘缺了。該書作者認為聽,讀上去了,以后孩子的口語能力自然會上去,這和北美就英語是第二語言的孩子英語學習的研究成果是相悖的,尤其中國孩子還身處在英語是外語的環(huán)境中。
還有就是寫的問題,這個寫在啟蒙階段,不是該書說的寫作(P.189)。很多人以為寫就是寫字或者寫作,其實這是對“寫”這個概念在兒童期獨有的表現(xiàn)的不了解。兒童期寫的能力,比如孩子的涂鴉也是寫的能力的倪端。在啟蒙階段對兒童寫的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我們中國人理解的早早教寫字兒的概念,而是如何為孩子在這個發(fā)展階段提供相應支持和示范,與孩子在這方面發(fā)展的自然需求相結合,打下根基。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在加拿大學早期教育講到幼兒教室環(huán)境布置的時候,有一點就非常有趣,就是教室要有畫和寫的一塊專門的地兒,這個地兒呢一定讓孩子有非常容易的拿到筆和筆的機會,還要有適合寫與畫以及適合孩子身高的小桌子與椅子。讓孩子在有這個意識萌發(fā)的時候能夠有必要的物質條件支持。還有對孩子的涂鴉,我們老師更是非常認真地鼓勵孩子來講述,并通過開放式提問來培養(yǎng)孩子寫的概念的形成和高端思維能力。我博客里有篇博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bf17750102dqli.html ;《老美學前班孩子語言類作品展示》這個活動就是孩子口語能力培養(yǎng)和寫的能力培養(yǎng)的一個綜合活動。我的另一篇博文《泰兒的第一本“小書”》講的是泰兒中文寫的能力的形成階段的一個表現(xiàn)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bf17750102dw3x.html ;
下面這幅圖是我這學期在華盛頓特區(qū)一所小學進行觀察的時候拍下的一個學前班(Pre-K)孩子的作品,這個教學活動是做什么的?就是孩子口語表達能力和寫的能力的一個綜合性練習。圖中可以看出,左上角已經有字母形狀出現(xiàn)了。展示的是孩子中文的寫的能力的萌芽。這些就是孩子的寫的能力的培養(yǎng)。本來想在這里附一個我家泰兒為我家廚房自制的“出口”的標簽,這是他在看到很多公共場所的標牌之后回家自制的,這是不是孩子寫的能力的培養(yǎng)呢?不湊巧,相機沒電了,這個照片以后補上。
下面這幅是小學一年級的孩子的作品,這個是一個閱讀后的小組活動,有孩子的說和寫的能力的培養(yǎng),就是閱讀和說,寫能力的共同培養(yǎng)的一個練習活動。從這幅作品和上一個圖的作品比較,不難看出,孩子的寫的能力的逐步升級,如果沒有上面的“幼稚”,就沒有這篇作品表現(xiàn)出來的“成熟”。所以聽說讀寫,在兒童期都有其特殊表現(xiàn),而且對后來的語言綜合能力的發(fā)展都起到預示作用。
關于中國人單詞量的問題
我非常贊同該書對中國人的單詞量的分析。該書指出,用中文翻譯的詞匯量,不知道在段落和句子中的用法,結果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我們自己的詞匯量遠比我們自己認為的詞匯量少多了(P.169)。最簡單的例子,girl這個詞,這是一個小學英語詞,我們學英語的時候都知道是女孩兒的意思,可到了英語國家,第一次發(fā)現(xiàn)有個白發(fā)老太說自己是girl的時候我在那里驚悚了半天,后來見識的多了才知道,女孩兒是girl ,老太太也是girl. 如果非要用語言區(qū)分,就有 baby girl 和 young girl 的表達,但不能說老太太是 old girl,這就是語言背后的文化了,在中國我們可以叫老年女性老奶奶,老人家什么的表示尊重,但是在歐美國家你絕不能在對他或她的稱呼加個老字。 Girl 這個詞有女孩兒的意思,還包括年紀大的女人,如果我們從英漢得到的詞再翻譯回到英語,這個過程就把年紀大的女人這一個項目都丟了,這個就是我們中英對譯來進行英語學習的偏差。這么一個簡單的詞,我們能說我知道 girl 是女孩兒,我就掌握了這個詞嗎?
還有我以前博客里舉的中式英語的例子有 development 這個詞。這個詞我在中國學的時候是發(fā)展,開發(fā)的意思,在中國的選擇填空和英漢互譯的考試中如果遇到這個詞我都是會的,那么這個詞是不是算在我的單詞量里面?當我剛到加拿大的時候,我到商店去洗照片,幸虧那時候還沒有數(shù)碼相機,否則我沒有學到這個詞的另一個用法的機會了。我是比較能開口的那種,錯了也不怕。當時我站在柜臺前就想,乖乖,這個洗照片該怎么說呀?管他呢,先造一個再說,于是就和服務員說的是中式英語洗照片的對譯,我用的是 wash film 這個表達式,人家真的就沒懂,愣在那里,我趕忙拿出膠卷,人家馬上 Oh,you want to develop the film! 我趕緊說 yes. 回家后查牛津英漢雙解詞典,里面真的有顯影的意思。我已經記不起來當時在國內學這個詞的時候顯影的意思是否被教過,但肯定是沒用過,所以就不知道,所以就鬧個中式英語笑話。按理說這個詞我有過這樣的經歷應該會了,但就在去年我回國給皮卡講座的時候,給大家介紹了一項美國關于 phonics 的大型長期追蹤調查,我把英文的原文題目給大家呈現(xiàn)了,也呈現(xiàn)了我的翻譯,這個題目是這樣的,Development of the literacy Achievement Gap: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Kindergarten Through Third Grade 當時我把這個development 翻譯成了發(fā)展,當時就是覺得有點別扭,因為閱讀了全文,我知道這個鴻溝不是發(fā)展來的,而是原來就有經過一定時間逐步暴露出來的,用發(fā)展不是很恰當??僧敃r我這腦袋大概是被棒子打了,沒想出什么合適的詞來翻譯。直到幾天前,我在家悶頭寫東西,把這個調查報告拿出來重讀,忽然一下恍然大悟,這個development就是顯現(xiàn)的意思,仔細琢磨一下,這個和顯影是一樣道理的。我們在電影里都見過過去洗照片的鏡頭,就是在暗房里把膠片放到顯影液里,膠片上的東西慢慢地就出來了,很神奇。同樣是顯影或者洗照片,漢語說的是把膠片放在液體里,看起來和用水洗是一樣的,這個是從外觀過程來表達這個事物的,而英語用顯影來說“洗照片”,這個顯現(xiàn)是說事情本來是存在的(在膠片上),但不被人們所能看見,但在特定的條件下,又表現(xiàn)出來而被人們看到或發(fā)現(xiàn),是從事物的本質上來表達的。我不得不感嘆一下,以前聽過很多國人感慨中文比英文之高深,其實任何語言都是有精妙之處呀。這樣我最后把調查報告翻譯成了這樣:讀寫能力習得的鴻溝的顯現(xiàn):從學前班到小學三年級的追蹤調查。在這樣的過程中,如果就我原來在中國學的development,這個詞是我單詞量里的詞,但當我需要它的時候,我無法把它表現(xiàn)出來,那么我們中國人自己計算的單詞量的意義在哪里呢?
其實這里面還有一個語言能力和語言表現(xiàn)力的區(qū)別,這個我以后有機會再和大家談,不想離題太遠。
關于路線圖和100小時的問題
該書的封底給大家呈現(xiàn)了一個路線圖。如果按照這個線路圖來進行,孩子從0歲開始磨耳朵,100個小時的練習就可以到下一步,情境對應讀繪本,再100個小時,如果假定孩子一天進行一個小時的英語啟蒙,那么100天之后就可以進行到下一步了,即使稍晚,2歲,3歲開始的孩子,在進行了整個200小時的啟蒙就可以進行到自然拼讀的學習了,這不符合兒童發(fā)展規(guī)律,也不符合ESL兒童閱讀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美國閱讀研究中,在phonics之前,要有phonemic awareness一步,作者在該書里也提到了這個概念(P.42),只可惜沒有足夠的詳細解釋,讀者非常容易飄過而去只多度關注作為線路圖的自然拼讀練閱讀這一步中的自然拼讀,其實作為ESL兒童英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phonemic awareness的作用并不遜于phonics,我去年夏天回國皮卡講座的時候有個家長問我,孩子3歲是否可以開始phonics的學習,我告訴她不可以,因為太匆忙,并沒有給解釋原因,所以這里一并簡單解釋一下。
還有100小時的練習的問題。這100小時是如何量化的,根據(jù)是什么?該書沒有任何解釋。。因為在這100個小時的時間里,施教者-家長,受教者-孩子,還有以何種方法進行,怎樣進行,使用什么資源進行等因素都沒有描述。換一個說法,就是雖然有了when ,但對how, why,who, where都沒有描述,這樣的結論還是非常需要推敲的。決定孩子在什么階段進行什么樣能力的培養(yǎng)和采取什么樣的形式,一定要遵循兒童發(fā)展規(guī)律。我以前在微博里提到過DAP的概念,就是 Development Appropriate Practice,直譯就是與發(fā)展規(guī)律相適應的實踐,這個是兒童教育的最高準則。在兒童階段進行的無論什么名目的教育也好,活動也好,一定要符合兒童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我以前在博文里也提到過中國兒童英語啟蒙要在兒童發(fā)展和二語習得的縱坐標下綜合考慮也是這樣一個道理。就是孩子英語啟蒙的時候,在幾歲的階段進行什么樣的活動,如何開展這樣的活動,要尊重大規(guī)律。
前面提到了兒童英語啟蒙要在兒童發(fā)展的平臺上進行,該書也強調了尊重兒童發(fā)展規(guī)律的重要性。作者也非常強調要注重孩子的興趣,不能不顧孩子興趣硬來,如果毀了孩子的興趣就得不償失了,要發(fā)現(xiàn)和引導孩子的興趣,我非常贊同。我更建議中國兒童英語啟蒙的過程幫助家長和幼兒教師發(fā)現(xiàn)孩子的興趣,調動孩子的興趣,利用孩子的興趣構建和拓展孩子的知識結構。
關于英語學習中的非英語問題
該書能把關于英語學習中的非英語問題(p.196,197)作為一個問題提出來說明該書的作者真的是用心了,他們不但有體會還有思考,非??少F。我最感興趣的是該書給舉的一個例子,說同樣的是講party的主題,國內的教材說的是:在生日party上,這個是黃帽子,那是藍帽子,誰喜歡黃帽子,誰喜歡藍帽子……情節(jié)有的,但到國外看到小朋友的生日party上,人家party上說的話,玩的東西,我們都不了解,學這樣教材的孩子遇到party的真實場景,自然就傻在那里。
我非常贊同該書作者在這點的把握,這個其實就是新興的中式英語的縮影。就好比拿個Cheese Cake(乳酪蛋糕)的盒子里面裝上一套煎餅果子,那不是真的!無獨有偶,去年有家國內的少兒出版社要出版一個兒童英語教材,讓我給友情看一下。當時在他們給我的材料中我看到了這樣一個樣品章節(jié),其中就是作者設計了一個場景,一個孩子忘了帶午飯了很難過,然后周圍的孩子就是發(fā)揚友愛精神,分別告訴這個孩子,你可以吃我的啥啥啥。每個孩子都說一遍。我明白教科書的編纂者在這里是在運用情境教學的原理,所以他們編了這樣一個情境,然后通過孩子的這些對話,讓孩子熟悉 You can… 這樣的句型。我當時就對這段表達了這樣的觀點:這不是一個國外真實生活的場景,因為北美孩子食物過敏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不僅在幼兒園,在社會上大家都知道不經過父母允許不能給孩子食物,就是在COSTCO這樣的超市里經常有的食物樣品免費試吃的活動,如果孩子自己去拿,試吃服務人員都會告訴孩子,讓你的父母一起來才行。這個純粹是中國人對中國文化中分享食物是一種美德這樣的文化理解造就的一個假洋場景。在這樣的假洋場景下學的語言是語言的功能性的偏差和文化的偏差。我很遺憾國外的情境教學的理念在中國兒童英語教學上被演繹成了假洋場景 + 中式英語的情境了。
所以我非常贊賞該書能意識到英語學習中的非英語問題。同時我也要提醒大家,這不僅是兒童英語啟蒙,也是我們當下整個的英語主流教育中一個被嚴重忽視的問題,在外語教育教學過程中嚴重忽視目標語言在其所在文化背景中的真實環(huán)境,忽視目標語言的文化因素,這個文化因素,不僅僅是了解所學語言的國家的傳統(tǒng)節(jié)假日的了解之類的內容,有著更廣泛的內涵,以后有機會再說。這種高度,不僅僅是我們的英語教學,其他語種的外語教育都應該,就是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文化的考量非常之重要。很多文化內涵在語言的轉換過程中就丟失了。在剛剛結束的馬大的一門課:Special Education and Oral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TESOL 的課堂上我把這個生日party帽子顏色的例子講了,講的過程中我故意打了個伏筆,我只是說在一本中國兒童英語教材里,有這樣一個情境:一個生日聚會,教孩子說生日帽子的顏色有紅色的,綠色的等等,同學中所有母語是英語,還是TESOL老師,都瞪個眼睛,不明白為什么要在生日宴會上說人家帽子的顏色?其實這些老美TESOL老師不明白這幾句英語嗎?當然不是,她們是被這樣的場景下說這樣的話給驚悚了!這門課的Lavine 教授馬上提出,看看那些“雙語”的兒童讀物,(在以一種目標語言的文化思維下的單純語言轉換所產生的雙語讀物)所引起的文化內涵丟失,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博士論文的課題。所以我非常認同該書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并認為這是一個在我們外語教學中要有的非常重要的考量,并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孩子的全球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這其實也是在兒童英語啟蒙階段要埋下的一條根基。
即使能意識到這點,真正要做到這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曾經在一篇大概是兩歲寶寶有輸出的博文給的視頻鏈接一個繪本館的教學視頻上看到一個外教領著一些中國小盆友唱英文歌,《10 個小印第安人》,小盆友高興,媽媽們坐在附近也高興,孩子們學啦。兒歌,親子,外教,手指游戲 … 幾乎是要啥有啥呀,這個場景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對勁的地方嗎?我在微博里小小地測試了一下,問了幾個博友,沒有得到我想要的答案。其實問題就是出在這首兒歌上,這首歌在北美幼兒園早已經不唱了,因為歌詞中有歷史上對北美土著居民的貶義和所引起的政治敏感。由于這首兒歌的旋律還很符合兒童特點,所以在幼兒園里和孩子們唱這首兒歌的時候,都用Teddy Bears或者別的什么中性名詞,比如snowman,monsters啥的來代替小印第安人。我現(xiàn)在在美國看到還有從國內來的人如果是在需要給孩子唱兒歌的情況下唱這首歌,我很理解,因為這個就是國內教過的英文兒歌,但這的確非常不符合現(xiàn)代北美社會的大背景,就好比你去見一個很久沒有見面的人,本來是要和人家談生意,可你偏要在不經意間提到人家年輕的時候偷東西的不光彩的事。這個就是雖然語言本身正確,但卻不合適宜的例子。這個例子再次說明在兒童英語啟蒙階段我們就要有的培養(yǎng)孩子全球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考量是孩子真正運用英語進行真實世界的溝通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英語,絕對不僅僅是語言學本身的問題。
關于美國教育部學前班閱讀標準
對于該書給大家呈現(xiàn)的美國教育部學前班閱讀標準,和我對美國教育部的理解不同。雖然都是教育部,但美國的和中國的完全不同。因為這兩個國家的政治體制就不同,美國是聯(lián)邦國家,中國是中央集權國家。美國各個州掌管著各自的教育,近年來推行的大綱,也不是美國教育部負責的,而且也得看各個州自己的意愿。美國教育部不負責具體的教育課程管理這樣的工作,這里我拷貝一段美國教育部網(wǎng)站上的原文:
“Thus, the Department does not
establish schools and colleges;
develop curricula;
set requirements for enrollment and graduation;
determine state education standards; or
develop or implement testing to measure whether states are meeting their education standards.最
These are responsibilities handled by the various states and districts as well as by public and private organizations of all kinds, not by th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所以當我讀到該書所述:“瀏覽美國教育部的網(wǎng)站發(fā)現(xiàn)他們對于各年級學生的英語學習要求竟然如此詳細(p101)?!蔽揖头浅:闷媪耍也榱艘幌略摃鴷蟮膮⒖嘉墨I部分,有美國教育部網(wǎng)站的網(wǎng)址,http://www.edu.gov ;這和我所掌握的美國教育部的網(wǎng)站也不一樣,我特意核實了一下,用google 直接搜美國教育部 Education Department US 得到的網(wǎng)址是http://www.ed.gov/ ;前面提到的根據(jù)該書參考文獻給出的網(wǎng)址,根本是一個無法訪問的網(wǎng)址。但愿這僅僅是印刷錯誤。
好了,說的太多了。就象文章開頭我陳述的立場,我真誠希望我在這里能夠拋磚引玉,大家一起理智公正地討論,探尋兒童英語啟蒙的科學之路。國內有關兒童英語啟蒙教育的書我只讀了這本和汪培珽的《培養(yǎng)孩子的英文耳朵》這兩本書,其他的國內這方面的書我聽說好多,比如那些個體經驗總結型的,也許對家長有參考價值,但我真的沒有時間一一拜讀。
我非常希望公正客觀的做法不僅僅局限在兒童英語啟蒙這個領域里,對整個兒童教育,都能夠把很多問題拿出來,客觀理性地進行討論,每個人都有機會展示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共同成長,共同探究科學的兒童英語教育理念和方法。這種平和討論應該成為我們看待問題,分析問題的一種常規(guī)方法。我更認為這樣一種做事方式比問題本身還重要。
前班(Pre-K)孩子的作品,這個教學活動是做什么的?就是孩子口語表達能力和寫的能力的一個綜合性練習。
下面這幅是小學一年級的孩子的作品,這個是一個閱讀后的小組活動,有孩子的說和寫的能力的培養(yǎng),就是閱讀和說,寫能力的共同培養(yǎng)的一個練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