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午在壽司店和朋友聊天時,說起最近在讀的一本有關腦科學應用的工具書。
談著談著,做壽司的姐姐加入進來:
“你們說的就是我和我女兒一起聽的那本書吧!以前不懂,現(xiàn)在知道了原理以后再實踐,三年級女兒背誦和記憶的能力顯著提高了!老師說我們最近進步很大呢!”
哈哈,聽上去真是非常不錯的書籍廣告呢。
我們談論的這本書是日本東京大學藥學系研究科教授,腦科學研究者池谷裕二的作品
《 考試腦科學:腦科學中的高效記憶法 》
[日]池谷裕二
其實這本書中所闡述的腦科學與我之前介紹過的《到里面來!探索大腦的內部世界》 大體一致。
比如:
雖然大腦的質量只占我們體重的2%,但它需要消耗的能量卻占我們從食物中攝取的能量的20%!為了節(jié)省人腦的耗能,“不重要的記憶就不保留” ,選擇遺忘是人腦重要的節(jié)能機制;
要想把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就要不停地刺激神經(jīng)元。突觸連接越密集,對某個功能越強,某一段記憶或者某個技能就會越熟練;
那些令人難忘的個人經(jīng)歷總是令我們印象深刻。這是因為負責情感記憶的杏仁核直接和空間時間記憶的海馬體合作,形成難忘的長期記憶。
不過,這本書更受歡迎的原因在于將上述的腦科學知識化為可實操的步驟:
考試前熬夜背誦是否有用?
圍棋大師的高效記憶法是如何形成的?
睡眠不好有什么替代的方法?
不了解腦的機制就去學習,相當于不知道體育運動的規(guī)則就去埋頭苦練,這和理解運動的規(guī)則而不采取相應的行動是一樣的,都是事倍功半地白費功夫。
那些記憶超群的人,并非擁有超群的大腦,而是有意無意掌握了順應大腦記憶的方法。
讓我們結合兩本書一起來探索吧:
01
拆分任務
The Brain The Ultimate Thinking Machine內頁
一口肯定吃不成大胖子。
和我們制定工作目標一樣,不把長期目標拆分為可理解可實施的小任務,而直接進行長時間多任務的學習并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和效果。
因為大腦的特質是一次只能記住少數(shù)一兩個簡單的任務。一定要將知識點分散到多天去學習。
做練習,不一定非要一上來就去解決很難的題目。先把適合自己的難度的練習完成好,之后才會慢慢積累實力去解決難題。
換一句話,如果想獲得提前兩年的學習能力,每天一步步的穩(wěn)扎穩(wěn)打必不可少;絕不可心血來潮跳躍前進,或者一天學習一個周甚至一個月的量。
02
復習的機制
The Brain The Ultimate Thinking Machine內頁
為了節(jié)省耗能,大腦一直傾向于遺忘。記不住是相當正常的事。
海馬體
由于大腦的高耗能,人腦是傾向于忘記信息而不是牢記所有。大腦中的海馬體則負責就信息是否以關乎生存進行篩選。
所以說,孩子記不住極其正常。不必對此大驚小怪。
“欺騙”海馬體的方法就是反復重新記憶,海馬體因此會產(chǎn)生一種“短時間內竟然看了這么多次,這個信息應該很重要吧!”的潛意識,從而把這個知識點給記住。
學習后一個小時的信息留存
即使認真聽課,學習后一個小時后的信息留存只剩44%。那些剩下的56%被完全遺忘的新信息,其實完整保存在無意識的世界里,稱為潛在記憶。如果一個月內沒有進行復習,那么這段潛在記憶就無法發(fā)揮作用。
復習可以延緩忘記知識的速度。
預習,學習和復習的理想配比是
這個觀點也解釋了同主題閱讀的必要性。
在某段時間內反復閱讀同一本書或者同一主題的書,都是一種復習的方式。就比如我寫一篇時,就喚醒了我閱讀《到里面來》這本書時的記憶。
同時,作者認為沒有必要過多的復習,按照下面的表格進行復習就可以了
沒有必要過多的復習
值得雖然考前突擊式學習可能比平時分散式學習獲得的成績更好,但是這樣獲得的僅僅是短期記憶,對于長遠的學習而言,并沒有什么優(yōu)勢。
另外要特別注意的是,大腦在復習的過程中仍在不停地遺忘。
這本書中就介紹了一個記憶40個單詞的實驗。證實了曾經(jīng)獲得滿分的知識可能正在流逝,如果只看錯題本或者只輸出錯過的習題,復習的效果并不好。
而輸出比輸入更重要,學會了之后,應該盡可能地調用這些信息:
輸出信息的方式
03
睡眠與記憶
睡眠并不能增加知識的量,卻可以改變知識的質
The Brain The Ultimate Thinking Machine內頁
有位媽媽告訴我,她家對面有個孩子初中讀了著名的理科班,每晚1點,那孩子屋里的燈光仍亮著。
很明顯,那是一個缺覺的孩子。
包括我自己在內的不少家長都會忽視睡眠的重要性。為了完成一天的學習計劃而不知不覺地把入睡時間一拖再拖。
其實睡覺相當重要,要想把我們的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除了前面提到的反復重新記憶之外 ,還需要好好睡覺。
當人們深度放松、無壓力的潛意識狀態(tài)時,大腦頻率處于(范圍4-8HZ)θ波。
"通往記憶與學習的閘門"θ波 I 小思制圖
此時,人的意識中斷,身體深沉放松,對于外界的信息呈現(xiàn)高度的受暗示狀態(tài),即被催眠狀態(tài)。
θ波對于觸發(fā)深沉記憶、強化長期記憶等幫助極大,所以θ波被稱為"通往記憶與學習的閘門"。
θ波強度最大的時間段,就是在夜晚入睡之后,特別是當我們處于淺睡眠狀態(tài)的時候。
茅根小時候朗讀分級讀物時,有很多單詞的發(fā)音記不住,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小的人在某個跨年夜為了記住cliff這個單詞竟然花了2個小時。
可是往往第二天早上,他總能相當流利地朗讀出昨晚卡殼的語句。不明就里的我們,總是認為這是他的特質?,F(xiàn)在明白了,這是大腦的特質。
所以我們遇到背書背單詞的作業(yè),總是讓他睡前熟讀,等到第二天一早再背,往往效果出奇地好。
此外,作者池谷裕二也提到睡眠發(fā)揮作用的重點并在于“睡著”,而是在于要“停止向腦輸入信息,給腦整理信息的時間?!?nbsp;夢境是對我們所學進行組合,能夠加深我們的記憶效果,午睡也有同樣的效應。
一方面也說明,留白是重要的;另一方面,睡覺前記憶是記憶的黃金期,臨睡前聽的故事往往會記憶地特別深刻。
實際上,即便人出于清醒狀態(tài)也不要緊,只要安靜地待著,海馬體就會開始整理信息。發(fā)現(xiàn)孩子睡不著時,輕輕拍拍,讓Ta放松下來就可以了。
睡不著可不能亂吃藥,一些藥物或者食品含有能夠抑制大腦重要的神經(jīng)遞質-乙酰膽堿的成分,會抑制了神經(jīng)元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從而減弱了記憶的效果。
阿托品(對,治療近視用的阿托品的成分和功用與乙酰膽堿抑制劑相同),暈車藥,感冒藥,治療失眠的藥都在其列。
乙酰膽堿抑制劑清單
04
經(jīng)驗記憶
學習早期使用的記憶形式為知識記憶和方法記憶。其中知識記憶大概在初中中考時逐漸衰退,因此初高中所要用的學習方法不盡相同。
從初中起,要培養(yǎng)孩子使用經(jīng)驗記憶。
所謂經(jīng)驗記憶,就是利用了學習的遷移能力。如果有感興趣的科目不妨先去把這個科目學好,然后把學習的經(jīng)驗遷移到其他科目上來。如果對原先的科目掌握程度越好,那么之后的遷移效果也就越好。
此外,相比于知識記憶,經(jīng)驗記憶更容易被回想起來,這是因為經(jīng)驗記憶是立體的記憶,一個知識點與另一個知識點相互聯(lián)系著。
如何盡快的獲得經(jīng)驗記憶?
把所學的講出來,把知識講給其他人聽是形成經(jīng)驗記憶最簡單的方法。
諧音記憶,把知識點講故事法都是很好用的記憶方法。
寫在最后
能記住很多東西也沒什么值得驕傲的。記憶量本身沒有意義,不能僅憑此就自我滿足。
與此相比,記住知識的應用方法,即如何靈活應用腦中儲備的知識要重要得多。我們應該關注的是,改變自己的學習方法,以較少的記憶量獲得較大的記憶效果。
這本書用于實踐的方法雖好,但是全面掌握腦科學的知識還是很有必要的,畢竟我們的孩子正在成長。翻完這本書,我還是強烈建議你再回到我之前介紹過的那本《到里面來!探索大腦的內部世界》了解孩子下一階段的腦科學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