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的時候,正好一個編輯好友給我打電話聊她家娃的英語啟蒙。我就說了下我正在寫“爸媽英語不好,怎么給孩子英語啟蒙”這樣一個主題。結(jié)果她聽了后說不行不行,這樣的主題太俗了,反正她是不會看的。哈哈,我的盆友就是這么直言不諱。
但是,我想了又想,覺得還是有很多老母親都會面臨這個困惑的。因為跟我私信交流過的很多媽媽,都會提出這個靈魂拷問:“我的英語很渣,怎么給娃英語啟蒙啊?”所以,我還是決定來寫寫看。
一提到英語啟蒙,有件奇怪的事,那就是爸媽們好像總是習慣性地開始自我對照,想自己的英語怎么樣,而且還都是特別的謙虛,一致認為自己的英語不夠好。哈哈,且不說這個“不好”是怎么界定的,關(guān)鍵是孩子的英語啟蒙,跟爸媽的英語好不好沒有什么必然的關(guān)系呀。
而且,放眼望去,真正英語好的家長真是的是很少的,大多數(shù)的父母應(yīng)該都是從李雷和韓梅梅那個年代過來的,大家都彼此彼此吧。況且,自己英語好,不見得孩子的英語就一定好呀,“會”與“會教”是兩回事。所以,爸媽英語不好,那都不是事兒,一樣可以給娃進行英語啟蒙。我身邊就有很多真實的例子, 只要用對方法,并能堅持陪伴,英語渣媽也可以培養(yǎng)出牛娃!
看到這圖才想起來還有個Jim Green,回憶殺啊。
英語啟蒙是要干啥?
好了,放寬心后我們發(fā)現(xiàn),“爸媽英語不好,如何給娃英語啟蒙?”這個問題,就變成了:如何給娃英語啟蒙?
簡單來說,給娃英語啟蒙就是要 通過各種途徑,多元刺激,給孩子輸入他感興趣又可理解的英文素材,讓零基礎(chǔ)的娃不再是一張白紙,而是喜歡上英語,并愿意繼續(xù)在“English”這張畫紙上探索更多的可能。
所以,不難看出 英語啟蒙的第一任務(wù)就是:給娃做輸入。注意了,這里的“輸入”主要指的是聽力輸入哦,因為在英語四項基本技能“聽、說、讀、寫”中,“聽”絕對是第一位的,在啟蒙初期,孩子都是通過“聽”來學習語言的。不管我們是給孩子聽兒歌、讀繪本,還是看動畫片,本質(zhì)上都是在做聽力輸入。所以在英語啟蒙中,聽力輸入無疑是開始最早并需要持續(xù)做的一件事。
而通過原版讀物來做聽力輸入,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條途徑。
一聽到原版讀物,很多人是不是立馬想到英文繪本?的確,大家習慣把英文讀物都叫做繪本,但是在啟蒙初期,我們常用的原版讀物其實是有兩種: 繪本(picture book)和分級讀物(graded reading)。
繪本多是單本的,并且有很多是精裝書,開本大小不一,畫面精美,思想深刻,情感豐富,故事性強,且有較高的趣味性和藝術(shù)性。
而分級讀物常常一個級別就有很多本,雖然和繪本一樣也是圖片加文字,但故事性沒有繪本強,更側(cè)重對語言的學習,會按照內(nèi)容的難易程度分成不同級別。
不論是英文繪本還是分級讀物,它們都是孩子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聽力來源。所以問題來了: 怎么使用這兩種讀物,才能將聽力輸入進行到底?
1. 英文繪本怎么用?
“我該怎么給娃讀繪本?。俊边@句也算是英語啟蒙界的靈魂拷問之二了。中文繪本還不知道怎么讀呢,又得讀英文繪本。這屆老母親怎么這么難?
英文繪本到底怎么讀? 說起來無非就三個步驟:第一,預(yù)習;第二,“戲精”附體或聆聽、看圖;第三,互動。
預(yù)習:讀繪本前家長可以先通讀一遍,認為自己英語不好的爸媽,還可以先聽聽繪本的音頻,做到心中有數(shù)。
“戲精”附體或聆聽、看圖:跟娃一起讀的過程中,如果你選擇人肉讀,那么記得做好“戲精”本精就行了;如果你選擇聽音頻或者使用點讀筆,那么就要跟孩子一起認真傾聽和看圖。
互動:在讀后都建議跟孩子一起聊聊這本書——能用英語用英語,不能就用中文,不必勉強。這樣做能更好掌握孩子理解的程度。
說到給孩子讀繪本,有個常見的疑惑:到底要不要翻譯?
這的確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有人說要翻譯,因為要讓孩子明白是什么意思啊,因為輸入要可理解嘛。也有人說不需要翻譯,因為孩子是天生的語言家,翻譯多了容易形成依賴,不給翻譯了就不明白。
兩者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覺得翻譯不翻譯沒有那么絕對,主要還是看孩子的年齡和要翻譯的內(nèi)容是什么。
總的來說我覺得應(yīng)該遵循“三不”原則: 不排斥翻譯,不主動翻譯,不逐詞翻譯。
也就是說,盡可能用其他方式來取代直譯,比如動詞可以做動作,名詞可以指出來,情緒可以演出來,不會的詞也可以先試著猜一猜。如果遇到解決不了的地方,翻譯一下也不會就讓孩子形成傳說中的翻譯式思維的,我都英語不好了,還非得讓英英翻譯,只會打擊大家的積極性。所以, 親子最舒服的方式才是最好的啟蒙姿勢。
2. 分級讀物怎么用?
一看到分級讀物中的“讀物”二字,很多家長就以為,是要讓孩子閱讀起來。分級讀物在國外的設(shè)計初衷的確是為了引導(dǎo)孩子自主閱讀。但是在國內(nèi),我們在啟蒙初期都是把它作為聽力輸入材料用的,所以分級讀物對于還不認認識字的孩子來說, 不是用來讓孩子讀的,而是讓他聽的。
其實,分級讀物語言難度循序漸進,本身已經(jīng)為孩子學習英語劃分了階段, 更適合英語不好的爸媽。在使用分級讀物時, 孩子邊看圖片邊聽讀音,讓聽到的內(nèi)容跟圖片對應(yīng),知道說的是什么就可以了。在啟蒙初期不需要跟讀,也不需要認讀。
那么,問題又來了:一本書要讀到什么程度才可以換下一本呢?
提出這樣問題的家長,多數(shù)是對分級讀物有誤解,一聽“分級”,就認為是要給娃來學語言的,得基礎(chǔ)打牢。然后很容易就陷入了“精讀”的怪圈,總覺得要孩子會讀或者會復(fù)述,才可以放過這一本。
實際上, 如果是在啟蒙初期的大量輸入階段,一本書只要聽過,并且基本懂了,就可以換下一本了。這兩年不是很流行“刷分級”嘛,真的很形象。就是要 大量聽讀,刷過去就ok,不要糾結(jié)和猶豫是不是非得吃透了掌握了才行。因為同樣的單詞,在分級讀物中后面還會不斷復(fù)現(xiàn)的。
聽力輸入要持續(xù)推進下去,把聽的能力先提升,不要老在原地打轉(zhuǎn)。精讀文本這件事可以在啟蒙上路后交給專業(yè)的老師來做。
我英語真的不太好怎么辦?
英語好與不好,真的沒有一個標準。但是應(yīng)對剛啟蒙的小盆友,尤其是學齡前零基礎(chǔ)的娃,只要是曾經(jīng)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的,或者拿到高中畢業(yè)證的爸媽們,都不要再說自己英語不好啦。說說簡單的日常詞匯,來幾個簡單的句子,相信大家還是不成問題的。
可是,如果你的英語真的已經(jīng)都還給體育老師了,那么以下的幾點建議請收下。
1、不做老師,做陪伴者
很多認為自己英語不好所以沒法教孩子的父母,都默認把自己定位為孩子英語啟蒙的老師。其實是身份定位錯了,既然英語不好,那我們就不要“教”孩子啦。我們可以做孩子英語啟蒙的規(guī)劃師,做他的同學,甚至做他的學生。做一個陪伴者,是沒有英語基礎(chǔ)門檻的。
2、多聽原音,借助外力
如果父母英語不好,那我們就讓孩子多接觸正確的、原汁原味的英語內(nèi)容吧,比如:多聽經(jīng)典的英文兒歌,多聽繪本讀物的配套音頻,多聽原版動畫的音頻,等等。如果原音的輸入足夠多,父母的語音是不會影響到孩子的。而且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2020年了,有那么多方便的英語輔助工具,比如點讀筆、熏教機、播放器等,都可以利用起來呀。
3、多做功課,遠離懶癌
給娃英語啟蒙,自己是英語渣媽不要緊,就怕不但渣,還有點懶。知道其實大家都想看“懶人方案”,可是臣妾真的做不到啊,世界上應(yīng)該沒有什么真正的懶人方案吧。這些都是在給用心的家長搭梯子。既然自己英語不好,那么我們就多學習別人的經(jīng)驗和方法,多了解孩子的進度和想法,把自己僅有的一杯水,變成一眼泉,給孩子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
總之,只要對娃不拋棄,對自己不放棄,英語啟蒙,我們都可以做得好?。u血滿滿的ending)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