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顧頡剛 童書業(yè)
顧頡剛(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江蘇蘇州人。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學派創(chuàng)始人,現(xiàn)代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奠基人。
1920年,顧頡剛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后歷任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云南大學、蘭州大學等校教授。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等職。
讀書筆記:
此書主體是史學大家顧頡剛先生的講義,學生兼助手童書業(yè)著筆整理完成。內(nèi)容嚴謹可信,語言輕松活潑,既可以供專業(yè)研究之用,更適合非專業(yè)人士閱讀。
說起春秋的歷史,由于時代的久遠,眾多諸侯國的割據(jù)、人臣弒君犯上,政權交替更迭劇烈。估計大多數(shù)人和我一樣基本上是分不清什么國家什么時期什么人物的。除了特別有名的幾位人物的著名事件,其他都是模糊與混亂的。
不知春秋,無以知華夏。
《春秋》從時間上分為春秋初期、春秋中期、春秋末期三個階段講述。
春秋初期的歷史在地域上可以分成三方面。第一方面是黃河下游諸國的歷史,這是春秋初期歷史的中心;第二方面是長江上游楚國和漢東諸國的歷史。這一地域在春秋初期的后半期已與黃河下游諸國發(fā)生相當?shù)年P系;第三方面便是黃河上游秦晉虞虢諸國的歷史,這一地域直到春秋中期才與上兩地域正式的發(fā)生關系,在此之前,它的歷史是獨立的。
因為王室衰微,所以造成列國互相爭勝的形式;因為列國互相爭勝,中原內(nèi)部因不統(tǒng)一而更不安寧,所以造成戎、狄交侵的形式。要“攘夷”必先“尊王”,“尊王”的旗幟豎起,中原內(nèi)部才能團結;內(nèi)部團結才能對外。這是齊桓公和管仲的功勞。
五霸的事業(yè)是一部春秋史的骨干。春秋初期是齊桓公,春秋中期晉文公打敗楚國稱霸諸侯;楚國崛起,晉楚爭霸與盟約,晚期吳越對峙。三家分晉、田氏篡齊,代表春秋結束,戰(zhàn)國開始。(個人讀書有感,不一定準確啊,哈哈)
春秋時代有四項特征:
1種族的混合和中華民族的成立。南方的蠻,北方的狄,東方的夷族,東南方吳、越,逐漸融合為華夏的一部分,許多不同的種族,在春秋時代混合而成為“中華民族”。
2中國疆域的擴大。
3同一局面的醞釀。
4社會經(jīng)濟和學術思想的轉(zhuǎn)變。
讀書感悟:顧頡剛老師的講課筆記寫的如此精彩,語言活潑易懂(雖然許多稀奇古怪的人物名字、頻繁更迭的國君,挫折復雜的關系依然記不?。瑢ξ矣泻艽蟮膯l(fā)。講課可以這樣深入淺出,似行云流水般舒暢。
另,春秋時代,諸侯各國的國君是高危職業(yè)啊。父子兄弟君臣之間互相殘殺、以下犯上,真是如家常便飯,怪不得孔夫子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了。只有知道這句話感嘆的背景,才能正確理解其語意。
史書要反復閱讀,讀書很快樂。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