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咨詢老師,是我的一份兼職工作。
我每周去學校做一天咨詢,依次與求助的學生們聊天,嘗試傾聽并化解他們的苦惱。
通過這份工作,我得以了解走入大學校園的孩子們是如何思考的,他們的喜怒哀樂是什么。
當我站在更遠處看待成長時,才能有機會反思現(xiàn)在對兒女的教育是否合適。
這也是一位母親的私心吧!
在咨詢室里,求助頻次最高的問題大概就是“自制力”了。不僅大一新生如此,因此來求助的還有大三、大四甚至研究生。
一旦在高考的高壓之下釋放出來,孩子獲得了自主管理時間的自由,很難不受各種游戲、APP的誘惑。
當然這其中也包含了父母的默許。
中學時,答應孩子“只要考上大學,你想玩兒多久就玩兒多久”;高考成績出來,一部嶄新的智能手機就放到了孩子手中。
最近這些年,我們越來越關注孩子的“自制力”,琢磨怎么才能培養(yǎng)孩子學習的“主動性”,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然后我們收走了孩子的手機,不允許他們看漫畫書,給他們的房間裝上攝像頭。
所有的這些都指向“外部控制”,減少資源,或者對“違規(guī)”行為施以懲罰。
看上去這些措施的效果立竿見影,許多孩子也習慣了被嚴格管控??墒沁M入大學之后,就完全不一樣了。
其實啊,因為希望更自律而走進咨詢室的,多數(shù)都是 “好孩子”,還有許多學生直接就放飛自我了,壓根不覺得刷手機是問題。
就像我們不會責怪一個2歲的孩子睡到10點才起床一樣,我們也無法撇開學習目標談自律,那樣完全沒有意義。
然而,當我詢問這些外表已經(jīng)是成年人的孩子“你的學習目標是什么?”時,他們回應我的往往是茫然的眼神。
“那么,這學期你最喜歡哪門功課?你希望自己的平均績點達到多少?未來有考研或保研的打算嗎?”
面對這些具體的問題,孩子們常常給出模糊的答案:“我覺得每門課都差不多”,“我覺得成績中等就可以” 。
缺失的不僅是目標,同時還有對學習的評估。
“如果想要成績中等的話,你現(xiàn)在學習的程度夠嗎?大概差多少呢?”“不太清楚……”
我突然明白,原來,這些中學時期的“好孩子”仍然不自覺地沿用了父母、老師的視角評價自己,習慣性地因為玩兒游戲而內(nèi)疚。
或許有的父母會覺得這挺好——養(yǎng)成了不學習就心慌的習慣,多好?。?/p>
可是,如果對待專業(yè)沒興趣、沒熱情,如果對未來沒目標、沒向往,只是習慣性地去學,那么自律能持續(xù)多久呢?學習中的專注度能有幾分?學習效果從何而來呢?
評估,是學習的一環(huán)。
只有不斷評估,才知道自己離目標差多遠,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
這些孩子“專業(yè)學習十二年”,按說都非常擅長學習吧?事實證明并非如此。
許多學生從知名中學考出來,卻不知道如何學習。
學校越好,老師越厲害。他們都是各科的學習專家、考試專家,懂得在什么時候給學生安排什么樣的功課,學生只需要照做就是了。
結果就是,學生們習慣了像提線木偶一樣完成功課,卻從沒思考過不同科目的學習方法有何不同,也沒想過什么樣的學習方法適合自己。
如果孩子能在步入高考考場之前,就知道自己喜歡哪門學科,就掌握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該多好??!
做一心喜歡的事,就不需要特別用力地自律;
走每一步路,都離夢想近了一步。